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西方虚无主义的出现与现代理性主义对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背离紧密相关。现代理性主义对古典政治哲学所主张的研究目的的弃置、现代理性主义对理性平等主义的过分强调及其所持的理性绝对主义倾向,都使现代西方虚无主义的生成成为可能。施特劳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并未摆脱现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思维,也忽略了其所主张的精英主义路径可能存在的困境及偏误。  相似文献   

2.
在尼采那里,西方虚无主义导源于形而上学和宗教传统的崩塌所带来的价值虚无,它是一场自柏拉图以来就做好准备的运动。与尼采认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现代虚无主义问题之魁首,并试图通过复归前苏格拉底时期的“酒神精神”、依靠权力意志来寻求虚无主义问题的解决不同,施特劳斯认为西方虚无主义根源于古典与现代的断裂、根源于现代政治哲学的历史性、相对性和主观性,因而,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之途在于重返苏格拉底式的古典传统,重新寻求自然正当。实际上,尼采与施特劳斯的差异所反映的正是现代与古典之间的核心差异,即“知性真诚”与“高贵的谎言”、绝对的主体性与有限的主体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施特劳斯与中国:古典心性的相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界相遇施特劳斯,不仅在国内引起争议,亦引起西方学者高度关注.之所以引介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中国的学术命运息息相关:一为借古典学问摆脱对西方现代各种"主义"的追逐,二为借古典学问涵养中国读书人的性情,三为借古典学问学会重新珍视中国传统.施特劳斯进入中国,是重塑古典心性的努力,也是对西方现代启蒙理想的超越.正是这一超越.引发了国内外的争议和关注.  相似文献   

4.
田光远 《求索》2007,(7):135-137
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是施特劳斯思想的一个基本主题,施特劳斯将现代性看作是虚无主义的危机,并把这种危机归因为古典政治哲学的衰落。施特劳斯试图通过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为重建古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提供可能,但这种向古典政治哲学立场的回归并不能真正解决现代性问题,反而会产生新的弊病。  相似文献   

5.
古典共和主义对政治领域的普遍性,政治生活的目的性价值以及公民美德的强调影响了早期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使他持有一种积极政治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对君主制、特权政治以及现代国家的批判,清楚地阐述了古典共和主义所提倡的基于理性参与美德的普遍性国家;其二,马克思早期的某些政治理念从正面阐述了古典共和主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西方有关合法性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启蒙思想家一脉的古典政治哲学传统中,正义、善、公共幸福等规范概念居于核心地位,规范主义是当时合法性思想的基本范式。随着19世纪末以后传统规范哲学的衰落,以及现代政治科学的兴起,合法性概念的提出者韦伯所开创的经验主义就成为合法性研究的主流范式。20世纪70、80年代以后,西方先后出现了规范政治哲学和审议民主理论复兴的热潮。这两股浪潮为合法性理论开启了一种新的范式图景——程序主义合法性。程序主义合法性模式的特点是既重视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价值规范,同时更注重价值规范形成确立的实践过程——公共审议;其实质是主张经由审慎理性的辩论协商程序以达致一种“辩论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施特劳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他认为历史主义强调价值标准的历史性,反对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的存在,最终摧毁了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哲学根基,继而导致了政治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历史主义既是时代的危机,也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危机.然而,从其根源上看,历史主义反对的是以自然法为基础的普遍主义价值观,它并不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在对德国历史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在政治价值观上实现了自然与历史、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西方合理性哲学方法论评述黄振定当今流行于西方的合理性哲学,无论是其中的理性主义一派还是自然主义一派,它们总的原则都是诉诸理性,面向实践,致力于二者的有机结合。它们既主张恢复理性主义的传统,又明确反对黑格尔所集中代表的抽象化绝对化的理性形而上学。其所谓...  相似文献   

9.
理性与灵性的融合: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李江帆有的学者认为,西方企业文化是理性主义的,中国传统企业文化是灵性主义的。所谓理性主义,就是尊重客观事实,遵循客观标准,推崇科学理性;所谓灵性主义,就是推崇信念和情感的力量,排斥理性逻辑。虽然把西方企业文...  相似文献   

10.
反讽概念可以分为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类型。浪漫主义的反讽强调无穷的否定,通过这种否定以表现无限的绝对运动,遵循"否定的辩证法"。它不是以肯定和同一性为目的,而是以否定自身为目的。它强调反讽自身的独立性,使反讽作为反讽而存在。这本质上是一种艺术美学意义上的反讽,它蕴含一种反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泛情感主义"。这种反讽蕴含着一种关于存在理解的虚无化趋势,它可能导致形而上学的消解和道德价值的真空,使人类陷入虚无主义的无意义的生存困境。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主张一种不同类型的反讽:即哲学伦理学意义的反讽。理性主义者认为,浪漫主义的美学反讽必须伴有对道德原则和形而上学意义的重建,主张必须重建浪漫主义美学的哲学伦理学维度,完成浪漫主义美学的创造性转换。因此,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感性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表现为一种体现人类自由意志的哲学伦理学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中,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是最主要的两大流派。两大流派的划分和对立贯穿着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历史。国家干预主义以宏观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主张削弱私人经济活动范围,依靠国家干预避免市场机制的缺陷。国家干预主义可追溯到16、17世纪的法国重商主义,现代则以凯恩斯主义及其继承者新古典综合派为首要代表。经济自由主义则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商品市场的机制和竞争力量,反对国家过多于预经济。经济自由主义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的亚当·斯密。现代则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  相似文献   

12.
冯合国 《前沿》2010,(17):148-151
新世纪呼唤生态启蒙的原因是理性启蒙的局限性。生态启蒙消解理性启蒙的纯粹理性主义、科学至上主义和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等缺陷,其核心是主张生态理性。生态启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阀。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公共与古典公共的不可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期国内政治哲学的论述中,一些主张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学者再次提出古今之争的问题,试图以古典政治生活方案超越所谓具有明显缺陷的现代政治生活方案.其中,关于公共问题的古今方案的可逆性论述,成为他们论点的主要支持理由.然而,依据已有对公共历史构成状态的描述,现代公共与古典公共两者之间具有不可逆性,这种不可逆,既是因为历史类型的既定性,也是因为理想类型的不相通.因此,试图改进现代公共政治生活状态,就只能在现代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可能以回归古典公共来取代现代公共的方式达成.那种回归古典公共的理论主张只不过是一种历史眷念和知识追源的智力游戏而已.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治哲学不同于古典政治哲学,关键在于"现实生活"概念的引入和对"人的本性"的设定不同。对此,李泽厚提出了"实用理性",主张通过实用理性自下而上地解决问题,然而,在现代政治哲学中,不但实用和理性之间有冲突,"实用理性"同人的本性以及现实生活之间也有不能接洽的地方,"实用理性"依然面临巨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政治制度被黑格尔以国家实体主义为前提证明为一个合乎理性的体系,获得了一次思辩的辩护.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实体主义和政治实证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政治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主义的国家,因为社会分工的自发性导致了单个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对立.在国家形式主义视阈下,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其核心是议会政治和官僚政治,是以矛盾为前提的矛盾的体系.揭示西方现代政治的本质,消除政治幻象,展开政治批判,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林啸 《人民论坛》2014,(6):212-214
现代政治哲学不同于古典政治哲学,关键在于“现实生活”概念的引入和对“人的本性”的设定不同。对此,李泽厚提出了“实用理性”,主张通过实用理性自下而上地解决问题,然而,在现代政治哲学中,不但实用和理性之间有冲突,“实用理性”同人的本性以及现实生活之间也有不能接洽的地方,“实用理性”依然面临巨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许秀云 《求索》2012,(11):113-11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为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重要现象,思想上公然摒弃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在艺术手法上强调反传统与创新性。它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西方文学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表现技巧上的重大突破和反叛。这种反叛,表现在思想内容上,即作品所表现的人的异化感、荒诞感和孤独感、恐惧感、失落感;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即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的广泛使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牺牲理性为代价,使现代主义真实观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走上反现实、反文学的极端。  相似文献   

18.
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也涉及到非理性问题,但都只是作为其理性主义哲学的从属和辅助内容而在哲学中占有一席地位,它还没有形成一股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不少哲学家一反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转向非理性问题,宣扬非理性主义、形成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这股思潮的主代表人物有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精神分析哲学家弗洛伊德、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等。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思潮是塑造国际关系和影响现代国家建构的一大主流思潮,它伴随着启蒙运动及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思想发展而成长壮大。民族主义话语体系的形成最初主要发生在法、德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它被赋予了两种显著不同的哲学色彩,分别是共和主义色彩以及历史主义色彩。前者以理性和人道为口号,建立在启蒙运动所树立的平等观念与个人权利的哲学基础之上,后者则建立在对理性主义反动的浪漫主义、历史主义哲学基础上。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塑造。这种糅杂的民族主义理论体系对后发国家,尤其是非西方国家,构成了学习的重要范例。它们不仅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由普世的统一世界观转向个体的特殊论,同时,其强大的动员力也影响了后发民族国家的建构,它内在的民主观念与国家主义的张力对一些国家的政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构成现代英国法治理论的古典思想背景,是以理性自由主义法治观为其鲜明特色的.政治哲学家霍布斯设计的法治理论是以自然法则为先决条件的强大的政治社会结构.古典自由主义法治的奠基人洛克承袭了典型的不列颠经验主义和妥协传统,其思想对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直接的无法估量的影响.哲学家体漠对英国法治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对洛克的政治社会就是法治社会的发扬光大.普通法法治主义奠基人布莱克斯通则主要以其不朽的<英国法释义>和其普通法法治理论名扬海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