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对《国家赔偿法》第19条第3款的修改建议马文利《国家赔偿法》第19条第3款规定:“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这里所说的“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逮捕拘留条例》的规定,中...  相似文献   

2.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9条以规范逮捕、拘禁等强制措施为立足点,全面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保障权,包括不受任意逮捕或拘禁权,知悉权,及时审判或保释权,提起诉讼权和获得赔偿权等。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在人权保障理念的指引下,重点修缮了逮捕、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强化了强制措施制度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但是,较之《公约》第9条,我国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的保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借鉴和吸收《公约》关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强制措施制度,为维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提供坚固屏障。  相似文献   

3.
为了便利解决一个国家与外国私人之间因投资而产生的争端,世界银行在一九六五年发起缔结了《解决各国与它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又称华盛顿公约、世界银行公约,下称《公约》),并据此设立了“解决投资争端的国际中心”(下称“中心”)。自1966年《公约》生效和“中心”成立以来,它们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所作的批复法律文书中,《不批准逮捕决定书》上有“无逮捕必要”一词经常见到。“无逮捕必要”这一词是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如“无逮捕必要”,那就不批准逮捕,从而产生了“无逮捕必要”一词。“无逮捕必要”与“有逮捕必要”,是对犯罪嫌疑人逮捕、还是不逮捕是在强制措施上的“分…  相似文献   

5.
王丽娜 《法学论坛》2016,(5):114-120
关于国际海洋法语境下的国家民事管辖权概念,不能简单地以国际私法中的国际民事管辖权概念进行替换,相比之下,前者在内涵上要更加丰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条是整部条约中唯一对民事管辖权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的条款,但其中非常明显的存在关于“逮捕”的出现、禁止性术语的使用以及相关规定的适用序位这三组理论矛盾,破解这些矛盾对研究该项权力具有决定性和基础性的意义.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仅在领海部分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沿海国在内水、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海域中也应当对外国船舶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事管辖权.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可主要从构建理论体系、促进立法衔接和充分利用协定三个方面从法律上加强我国在海上对外国船舶的民事管辖.  相似文献   

6.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货物销售规定的一般原则(下)──对《公约》未明确解决的属于《公约》范围“所依据的一般原则”的探讨曹俊四、公平合理,兼顾双方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是买方和卖方共同一致的意思表示,《公约》关于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定,不偏袒任...  相似文献   

7.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实施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晓青 《法学研究》2000,(2):102-113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实施机制的基础是条约义务。从国际层面上讲 ,实施机制的目的是监督《公约》在缔约国的执行 ;从国内层面上讲 ,缔约国应采取立法、司法等措施履行《公约》。这就要求缔约国在“条约必须信守”的原则之下 ,解决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 ,即在宪法中给条约以适当地位 ,以便于条约 (包括《公约》)在国内的适用 ,而不论是直接或是间接适用。这样才能达到国际社会制定《公约》而国家批准或加入《公约》的目的 ,也才可能改变《公约》实施机制软弱乏力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一、国际条约及准则中规定的审前被羁押人所应享有的权利 涉及审前羁押的国际条约及准则有: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和1966年分别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这两个公约原则上规定了保障人们免受酷刑、任意逮捕和享有公正审判以及在被提起诉讼时被推定为无罪权利的国际准则。此外,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承认各主权国家作为其自然资源一部分的生物资源的主权,认为各国有权依据其本国立法,决定如何获取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生物资源。在此前提下,“公约”要求各缔约方努力为生物资源的获得创造条件,以使其他缔约方能够为了环境意义上可靠地加以利用而获取有关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0.
“国籍联系”在《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和《营救协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界定“本国活动”、“有关国家”、“发射国”、“登记国”的重要标准,是判断“私人行为的归责性”的重要导向,是私人、空间物体的国籍国承担相应损害赔偿责任的重要依据,是划分空间活动责任、风险的重要标准,是空间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错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刑事赔偿和错案追究制的双重压力下,一些批捕人员人为地提高了逮捕标准,有的检察机关也在推行"捕诉一体化",以期降低错捕率.这都直接影响了逮捕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探讨了错捕的概念、标准及其范围,并对"捕诉一体化"的做法提出质疑.笔者认为这些做法不仅会打破程序界限,削弱公检之间的监督制约关系,而且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司法不公.为了解决错捕问题,笔者建议,应重新修改逮捕条件的立法措辞,并从立法上协调逮捕条件与刑事赔偿条件的关系.在我国现有体制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司法审查机制和被逮捕人对抗错捕的救济机制,加强对逮捕的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2.
逮捕权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权力,运用得恰当与否,既关系到打击犯罪的力度,又涉及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必须慎之又慎。我们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用数据解释了当前逮捕权运用中存在的逮捕率偏高、逮捕人员处轻刑比例偏高、外地人与本地人适用不平衡、未成年人逮捕比例偏高等问题,分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通过转变司法观念、完善捕后变更强制措施、利用社区矫正制度等相应方案,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附条件逮捕制度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附条件逮捕制度是近年检察机关出台的一项审查逮捕改革措施,其核心是将原本不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该制度违反《刑事诉讼法》第60条之规定,违背程序法定和刑事司法解释的原则,背离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不符合司法改革的基本原则。该制度难以避免逮捕适用的扩大化和超期羁押现象。从实施情况看,存在着任意扩大适用范围、撤捕比例高、违背程序现象严重、不利于提高公安机关的办案质量等弊端。实施附条件逮捕制度只会扩张检察机关的逮捕权,而不会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建议立法机关对附条件逮捕制度进行审查,并通过相关程序修改或废止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4.
扭送刍议     
张鸿巍 《河北法学》2011,29(1):58-70
作为普通逮捕之有益补充,扭送或公民逮捕在许多国家及地区为鼓励平民对违反公共利益等之人实施之强制性措施。有别于普通逮捕,扭送以其条件、程序、后果等情形呈现出独特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扭送亦面临颇多争议与风险。在总结目前扭送立法及司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后,提出完善我国扭送之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s (COP’s) influence and effect on policing has been significant in recent years with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it increases police satisfaction, partially improves police legitimacy and reduces citizen’s fear of crime. It has also been hypothesized to influence the likelihood of an arrest; however, this possibility presents competing theoretical mechanisms and limited empirical assessment. The current study uses a multilevel analytic approach to merg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Incident Based Reporting System data base with information from the Law Enforcement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ve Statistics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is possibility. Results indicate that agencies engaged in greater and specific COP activities experience an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arrest in violent crime incidents. This effect varies by the type of violent crime and the amount of COP activity undertaken.  相似文献   

16.
郭晶 《时代法学》2014,(4):69-77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逮捕的适用已异化为定罪的前奏,逮捕所引发的未决羁押也已异化为刑罚的预支。对此,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一种是否定现状,试求回复逮捕作为强制措施本质的"强制措施化"改革模式;另一种是默认现状,试求对逮捕适用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革,以提升逮捕质量的方式减少其功能异化所造成的危害,即"逮捕诉讼化"的改革模式。前者虽在理论上具有毋庸置疑的正当性,但实践中却面临一系列障碍;后者虽颇受立法与司法实践青睐,但该种理念却以默认逮捕实体化为前提,其理论正当性却面临质疑。  相似文献   

17.
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进路——以提高逮捕案件质量为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林 《现代法学》2011,33(1):114-122
我国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错捕和不当逮捕比例过高,这主要是由于侦查机关没有对逮捕的全部条件承担证明责任和犯罪嫌疑人诉讼地位客体化造成的。调整批捕权的职权配置,将其交给法院行使,并不能达成以审查逮捕的正当程序控制逮捕的目标。我们应当以树立检察官在审查逮捕程序中的裁判者角色为核心,维系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构造,强化对逮捕全部条件的审查,改进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的工作机制,创造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在审查逮捕程序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推行不捕理由双重说明机制,进而强化侦查机关对逮捕条件的证明责任,以实现审查逮捕程序的正当化,达到防止错捕、减少不当逮捕,并为公诉程序、审判程序纵深改革创造条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逮捕功能的异化及其矫正--逮捕数量与逮捕率的理性解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实行逮捕与羁押一体化,实践中极高的逮捕率导致羁押普遍化,超期羁押问题亦一直存在,对国家、社会和个人而言都有损害.逮捕措施的滥用源于逮捕功能被异化.改革逮捕制度,不仅要解决超期羁押问题,走出"前清后超"、"边清边超"的怪圈,更要着眼于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条款,减少逮捕数量,降低批捕率.根本之道在于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矫正异化了的逮捕功能,改进逮捕审查决定程序,完善逮捕的替代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无罪推定与保障人权原则,逮捕作为未决羁押处分,应当受到严格规制。我国三次修改《刑事诉讼法》,均对逮捕制度进行了改革。1996年修法,修正了逮捕的证据要件;2012年修法,明确了逮捕的社会危险性要件即必要性要件,确立了准诉讼化审查程序模式,并构建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实证研究表明,这两次修法对逮捕适用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未能有效减少逮捕适用,过度适用逮捕的问题未获解决。根本原因是,检察机关惯于先行作出"有罪认定"进而奉行"构罪即捕",不能真正履行逮捕社会危险性即必要性要件审查义务。2018年修法,仅在逮捕条件条文中增加一款社会危险性考虑因素的规定,并无实质意义。鉴于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模式无法克服自身局限,遭遇改革瓶颈,建立法院统一审查逮捕模式从而实现逮捕审查司法化方为出路。  相似文献   

20.
逮捕是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正确理解和适用现行逮捕制度,对于打击犯罪,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该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弊端,应构建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新型逮捕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