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旨在了解边缘女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通过抽取福州某青少年特训营116名女学员为被试,采用修订后的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YRBS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边缘女青少年在不安全性行为上具有普遍性和高发性,且具有性别、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的差异,部分不安全性行为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不安全性行为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及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安全性行为的预测力也有差异。结论认为应针对边缘女青少年的特点,对其进行恰当、系统、科学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了解网络成瘾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提供参考。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四所学校的68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并选取部分网络成瘾学生进行访谈。结果显示:高中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4.7%;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行为;单亲家庭的高中生比非单亲家庭的高中生具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高网络成瘾倾向组与低网络成瘾倾向组存在显著差异;父母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母亲情感温暖可以作为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指标。因此,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基于支柱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采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互联网依赖的影响以及负向情绪的中介作用发现,第一,要求型教养方式与回应型教养方式均能避免青少年过度依赖互联网;第二,与要求型教养方式相比,回应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互联网依赖程度的缓解作用更为突出;第三,负向情绪在回应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互联网依赖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创设、注重子女的自主性发展、关注子女的情绪调节有利于引导青少年适度使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4.
自迈克尔·戈特弗里德森与特拉维斯·赫希的自我控制理论提出以来,已有大量研究对此加以证实。然而,很少有人在犯罪学领域探讨父母教养、自我控制与未成年人犯罪三者之间的关系。父母教养以对子女行为的监督、对偏差行为的认知及对偏差行为的惩处为主要方式,影响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毋庸置疑,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控制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我们需要从父母教养入手,落实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职责,改进父母的教养方式,同时通过抑制留守儿童的犯罪动机、增强其意志,来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190名未成年犯罪人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问题解决取向量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人格障碍倾向问卷作为工具,考察未成年犯罪者社会问题解决取向的状况及父母教养方式、人格障碍倾向对社会问题解决取向的影响。统计分析表明,在社会问题解决的五个维度上,未成年犯罪人得分与普通青少年群体的分数有显著差异,在建设性问题解决方面,未成年犯的分数显著低于普通少年,而在功能不良问题解决上,未成年犯的分数显著高于普通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会问题解决取向的预测作用显著,人格障碍倾向与功能不良的社会问题解决取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结合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羞怯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羞怯特点的研究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等,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相关关系、不同羞怯水平父母教育方式、羞怯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等。这两方面的研究及结论有助于对大学生羞怯问题及相关心理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研究初中生学业倦怠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了吴艳等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兰州市某中学的300名初中生进行施测,对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倦怠的各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文章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学业倦怠关系密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进入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在交友和人际关系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由于发展的年龄特征,使他们需要能够倾诉烦恼,交流思想并保守秘密的朋友,因此交友的范围比童年期缩小了。他们一般选择有相同志趣、性格相近、能互相理解的一、两个人作为知心朋友,而不像童年时那样,以团伙的形式大家聚在一起游戏。2.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权威的抵制使他们在思想观点上不再一味地信奉父母,在行为上反对父母的…  相似文献   

9.
校园欺凌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欺凌(实施欺凌和遭受欺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校园欺凌经历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专制型教养则会提升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放任型教养仅会增加实施欺凌的风险。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权威型教养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间接作用于校园欺凌,具体而言,权威型教养对实施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这一单独中介实现;其对遭受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的共同中介作用得以实现。而这两个变量并不是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影响欺凌的中介机制。上述发现为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刘江 《青年探索》2016,(4):52-58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其与所处情境中各类组织或系统互动的结果。通过对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中10~15岁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青少年对父母依恋、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与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负向相关关系;青少年与偏差同辈群体的联系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关键在于改变青少年与其周围系统(如家庭、同辈群体)的互动方式,最终达成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娇正。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社会行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探讨家庭结构完整性与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2013—2014学年以及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为基础,基于OL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与生活在结构缺失家庭中的农村青少年相比,结构完整家庭中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发生率显著较低;家庭结构通过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两条亲子关系路径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发展状况;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父母监督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信心等亲子互动显著正相关,而与家庭经济状况并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揭示了亲子互动的重要意义,从微观的为人父母层面和宏观的公共政策层面都对预防和减少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快乐感及父母教养方式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主观快乐感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自陈量表,对5所中学350名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八种教养方式、主观快乐感和心理健康相互间有较多的显著相关。特别是虐待、严格、干涉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与主观快乐感多个维度显著相关;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与快乐感多个维度显著相关;放任、虐待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显著相关。结论: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快乐感有关,学生对快乐感的主观体验与心理健康相关,应优化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正确疏导学生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快乐感及父母教养方式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主观快乐感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自陈量表,对5所中学350名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八种教养方式、主观快乐感和心理健康相互间有较多的显著相关.特别是虐待、严格、干涉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与主观快乐感多个维度显著相关;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与快乐感多个维度显著相关;放任、虐待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显著相关.结论: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快乐感有关,学生对快乐感的主观体验与心理健康相关,应优化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正确疏导学生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少管所、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的74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根据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分,将青少年分为3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组、中等违法犯罪行为组和无违法犯罪行为组.研究结果表明,严重、中等、无违法犯罪行为三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父母监控均存在显著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矛盾性、父母监控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父母监控水平越高,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15.
品行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出反复持续的违反社会规则或者做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越轨行为。品行障碍可以分成三种亚型且发展路径存在差异,一种始发于青少年期,表现为对规则和权威的对抗;另外两种始发于儿童期,其区别在于其中一种具有高水平冷漠无情特质,而另一种冷漠无情特质水平不突出,仅仅表现出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青少年期发生型表现的攻击和暴力行为较少,较少可能发展为成人期的反社会和犯罪行为。儿童期发生型表现出的问题更严重,其中高冷漠无情特质亚型的不良行为持续时间更长,后果更严重,且预后不良。高冷漠无情特质者在情绪情感方面存在缺陷,更容易受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且遗传的影响更大。在未来的矫治方面,应将品行障碍按照三种亚型进行分类矫治:青少年期发生型更多的归因于环境和父母教养,从家庭治疗着手可以较好地达到矫正效果;低冷漠无情特质发生型可从提高元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心智化水平等方式进行矫治;高冷漠无情特质发生型应该多考虑提升人际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高共情水平、多设置以奖励为驱动的干预项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独生子女的社会行为取向之“个我取向”形成的结构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的变迁与转型、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的社会行为之“个我取向”的结构性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然已有研究多关注整体,缺乏对青少年自杀行为历程的关注。通过七起青少年自杀案例,辅以对自杀者主要社会关系、自杀未遂者的深度访谈,构建出青少年自杀的行为历程。研究发现,日常生活遭遇压迫、思维方式出现失控和社会行为开始异常是青少年自杀的三个主要历程;改变结构思维模式,关注青少年与近亲的疏离程度,构建健康的网络陌生人关系,探索网络健康的释压方式是防范青少年自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不良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影响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的家庭模式有 :父母认知水平较低型、父母粗暴争吵型、感情失衡型、单亲家庭型、其他亲属代养型。这些家庭模式易形成溺爱、保护过度、要求过严、放任不管等教养方式 ,从而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要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 ,必须从“家庭”这一源头着手。家庭心理治疗是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成年烟民”与青少年吸烟问题夏忠群吸烟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思想品德以及工作学习等都有很大危害,因此,这个问题一直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所关注。经过多年努力,制止青少年吸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到近几年,青少年吸烟率又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大学生吸烟率以每年4个百分,大的速度上升,高中和初中男生的吸烟率分别以每年2.3和3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不仅如此,近年的青少年吸烟还有明显的低龄化和高档化的发展趋势。如此严重的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其巨大的危害性是不容低估的。客观地说,青少年吸烟现象屡禁不止,越演越烈,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成年烟民”的吸烟行为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即“成年烟民”的吸烟行为在客观上对青少年吸烟的促使作用,是一个最为主要原因。因此,基于对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方式具有明显影响力的家长、前辈、老师等诸多身份的“成年烟民”,对令人担忧的青少年吸烟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成年烟民”都应为制止青少年吸烟作出应有努力。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学习群体的行为方式。一般认为,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有家庭、学校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傣族母亲教养方式--对两个傣族村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母的教养观念是影响孩子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母亲的教养观念是影响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的主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双版纳两个傣族村寨中傣族母亲教养观念差异与成因的分析与研究,探讨影响教养观念的因素--母亲教养观念是否因个人年龄、教育程度、以及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