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对武汉市新洲区的实证调查,对农民的组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农民不仅组织化程度低,而且其组织化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男女有别的组织化是传统社会组织的家庭性与男性家长制相叠加、性别社会化所导致的女性组织能力不足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重视组织化中的性别差异,才能更好的推进农民组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苏州大学社会学系2010年组织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了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和社会性别意识对环境关心的影响.环境关心由修正的NEP量表(2000年版)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为关心环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性别意识对环境关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女性比男性更支持社会性别平等,但是性别对环境关心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分性别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对环境意识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社会性别意识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9年农民工调查数据,文章研究了性别失衡背景下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心理失范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婚姻挤压和社会经济地位对未婚男性农民工心理失范的影响要比未婚女性农民工显著。未婚男性农民工容易受到结构性婚姻挤压的影响,而未婚女性农民工也可能遭遇非结构性婚姻挤压问题。研究引入了性别失衡的情境,突破了单纯从社会角色来认识未婚者心理福利性别差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蒋永甫  何智勇  甘凤 《桂海论丛》2013,29(5):105-110
近十年来,农民组织化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学术研究的热点。梳理相关文献,研究主要涉及了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农民组织化的动力机制、农民组织化的载体、农民组织化发展模式及农民组织化发展困境等内容。但在农民组织形式创新、组织绩效、组织文化、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仍很薄弱,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降低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村社会文化建设需要实现农民再组织化。采用推演和实证方法研究发现,农民组织化与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存在互动关联关系。但农户承包经营解体了农村最基层组织,村民自治性组织功能扭曲,社区服务组织覆盖率低,群众性社会组织培育缓慢,农村留守群体中缺乏社会文化带头人。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约束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为此应以各类合作经济为纽带促进农民生产活动组织化,以群团组织职能延伸推进农民社会活动组织化,以各类社区组织发展带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实施农村新型组织带头人培育工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社会性别视角下,根据国外创业性别差异研究关注的主题,以国外创业性别差异研究涉及的学科为分类研究的基础,分别从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对创业性别差异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并重点关注女性创业的特征,最后指出国外创业性别差异研究近20年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及未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白萌  杜巍 《求索》2013,(9):230-232
社会网络及其蕴含的社会资本是当下中国社会实现农民与市民相融合的重要资源.借助于复杂网络指标对农民工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性别差异分析.有益于揭示农民工社会关系及其对社会资源占有的社会学规律。本文通过结构化实地调查,选择了包括散居类农民工和聚居类农民工两类调查点,在对其农民工个体支持网络数据进行范德普尔标准划分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网络性别构成的单一化加剧了以网络资源占有为基础的内部分层和小团体现象的出现。为此,我们认为。强化社区服务工作的组织化,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率:打破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封闭性,通过各类跨企业、跨行业的组织活动,增加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农民工的接触机会,以降低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中少数成员的资源垄断.优化农民工社会网络.将是提高农民工之间互通与互融水平的重要之策。  相似文献   

8.
增加女性教育投资水平和质量,缩小教育性别差异,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尽管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育性别差异,但是女性在更高层次教育的入学机会、辍学风险、教育质量以及劳动力市场回报等教育获得和教育成就的指标上仍然落后于男性,教育性别差异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在介绍了教育性别不平等的研究框架之后,基于经济学的视角,从教育机会获得、教育学术成就、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回报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解释了中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变动趋势和原因,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曲延春 《理论月刊》2012,(1):176-178
农民组织化不仅是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直接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降低供给成本。当前,我国农民组织化水平总体比较低,社会环境制约着农民组织的发展,农民组织规范性较差,农民自身因素也影响着组织化的水平。为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目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应大力发展农民组织,改善制度环境,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政治素质及其对农民组织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10.
张红杰 《前沿》2010,(16):197-200
当前我国男女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这对于男女性别的平等及女性就业公平和个体发展都造成不良影响。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中传统性别文化形成的社会性别排斥、用人单位出于用工成本最小化和劳动力使用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考量以及作为主体的女性其自身价值观念、人力资本和就业选择与男性的差异等。缩小就业中的性别差异,应首先在观念上转变社会性别排斥,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其次健全妇女权益保障,在制度上促进两性平等。另外,还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女性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变革型领导的性别差异研究将变革型领导理论与性别研究相结合,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经历了非正式阶段、兴起和发展阶段,从变革型领导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到女性是否更适合成为变革型领导,变革型领导的性别差异研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未来的研究需重点关注组织情景研究、作用机制研究和中国情景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陆建民 《中国妇运》2003,(11):34-37
谈及社会参与中种种性别差异时,人们往往归咎于女性素质偏低。然而当我们从人力资本角度来剖析第二期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时却发现,个人、家庭与社会在教育第二次投资上的性别偏好对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差异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新女性到"妇女干部",从"铁姑娘"到当代"新典范",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经历了历史变迁.官方意识形态和个人话语,社会主义伦理和传统的正统观念,性别平等和性别差异,各种矛盾相互冲突和交织,共同构建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生活,共同界定其社会角色.而中国当代女性试图寻找各种途径来表达自身的性别意识,以此对抗意识形态话语对个性和性别差异的束缚.其中一种做法是以4类新模范女性取代过去的原型化革命榜样,其中包括来自外国文化传统的新榜样.  相似文献   

14.
城市非自愿离岗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北京市个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借鉴组织制度变迁理论、社会网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分析北京市26位非自愿离岗者的个案访谈资料,不仅阐述了城市非自愿离岗女性主要的社会支持需求,还揭示了离岗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由正式支持系统和非正式支持系统共同组成的多元化结构,并分析了在社会支持系统的具体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特点上,离岗女性与男性之间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有关再现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内方兴未艾,但在性别研究领域尚未获得广泛的关注。社会性别是一种再现,暗含着权力关系与等级制度。在这一再现系统内,女性不仅被男性再现为他者,也被自我再现为他者。社会性别再现系统通过将性别差异自然化、永恒化,确立女性的他者地位,并巩固男性的主体位置。只有与这一再现系统作斗争,女性才可能抵抗和颠覆有关女性的他者再现,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身份。  相似文献   

16.
莫光辉  祝慧 《中国发展》2009,9(3):31-36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度转型进程,当前中国农村组织结构与农民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该文基于社会学的理论维度,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着力从组织功能视角深入探讨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问题,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
女性广泛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以及公民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现象。对于公民社会的参与,是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已有的跨文化案例表明:女性参与公民组织,既为女性提供了赋权的机会,又复制了不平等性别关系,可谓一把"双刃剑";女性公民社会组织并非同质的,而是多元的,其内部具有不同的层级,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和动态的。此外,性别与社会结构的交互分析,构成了性别与公民社会的交叉研究这一新兴领域的理论框架。性别研究当中的性别与社会空间、性别文化符号理论,以及公民社会研究当中的批判视角,都可以为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提供可借鉴的理论资源、问题意识,指明未来研究可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淡及社会参与中种种性别差异时,人们往往归咎于女性素质偏低。然而当我们从人力资本角度来剖析第二期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时却发现,个人、家庭与社会在教育第二次投资上的性别偏好对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差异有着重要影响。 一、教育第二次投资在现代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帮助人们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了男女高校教师职业成功感的影响机制及其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上级领导和导师指导这两个组织氛围感知对男女高校教师的职业成功感都存在影响;男女高校教师职业成功感的影响机制存在性别差异:女教师的职业成功感更多源于感知的内部关系支持而非学术资源的获取,而男教师的职业成功感则几乎均等地源于内部关系支持和学术资源的获取。研究结论对女性职业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对高校推进性别平等,促进女性人才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基线调查的数据,文章分析了城市丧偶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和多项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的性别差异,探讨了活动参与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发现,丧偶老人较有偶老人抑郁程度更高。不同性别丧偶老人的社会活动参与程度没有明显差异。多元分层逐步回归的结果显示,对丧偶男性而言,参加社会活动和抑郁状况无显著关系;而经常参加跳舞健身的女性抑郁程度较低。研究结果意味着老人对丧偶事件的应对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社会服务在关注老年丧偶群体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时,应根据性别差异提供适应的活动,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对抗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