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 保险是由投保人交付保险费,将危险转嫁给承保人,由承保人筹集专门的保险基金,用以对投保人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给予经济补偿或付给的一种经济形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属于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社会主义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保险。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我国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原则是:“收支相抵,略有节余,以备大灾之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自然灾害常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农业保险在抗灾救灾中有着重要作用。今年6—7月,我省连降暴雨,大面积农田受灾,仅此一项,保险公司将支付农业赔款1400多万元。预计全年农业赔款在2900万元左右。保险的巨额赔款,有力支持了抗洪救灾、生产自救活动的开展,稳定了灾民情绪,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灾害保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文 《理论月刊》2010,(6):114-117
灾害保险是比我国传统的灾害补偿方式更有效率的防灾减灾的手段。迄今,在我国各种独立的灾害险种的发展还很滞后,尤其是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对我国危害严重,迫切需要发展相应的灾害保险险种。通过对灾害保险的国内外实践以及灾害保险推行的基本条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文章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巨灾保险发展过程,明确自然灾害保险政策内容,本刊通过梳理巨灾保险发展历程,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近些年,因灾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我国还没有制定巨灾保险法律,灾害保险的覆盖面低、保障水平不足等问题仍然明显。因此,加强巨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是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核定灾害损失,确定灾害范围,可以为抢险救援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支撑。目前,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已取得一定成效,正式组建了包括地震、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交通运输、保险等11个涉灾领域的灾害损失评估专家库,实现了评估专家队伍实体化。本文对开展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的现状、工作实践及相关案例进行介绍,并对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业务的发展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灾害保险是灾害风险分散和转移不可或缺的市场化手段,本文分析了农房灾害保险、农业灾害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巨灾保险四种类型的灾害保险在我国的实践,指出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保险是我国自然灾害保险的主流模式,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保险业具备强大的灾害损失补偿功能,是灾害风险分散和转移不可或缺的市场化手段。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开始高度重视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巨灾保险制度是包括法律法规、保险运作模式、风险分担机制等在内的一整套体系。"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政策试点"。改革开放后,作为"实事求是"的操作化工具,"政策试点"开始被大规模地用于改革实践中。经过多年酝酿,2013年,保监会正式批复深圳作为我国巨灾保险的首批试点地区,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工作。试点的启动,跨出了我国巨灾保险从理  相似文献   

7.
王雪丹 《前沿》2010,(4):118-120
新《保险法》第43条关于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规定是不合理的。本文通过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与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赔付相比较,并具体分析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几种情况,主张不应该将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免责条款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否则将与人寿险保障被保险人及其受益人的精神相违背,也对防范道德风险并无实益。  相似文献   

8.
<正> 保险是市场潜力巨大的行业,保险业务的拓宽是保险公司自身难以完成的,保险经纪人也随之产生和发展壮大。我国保险法对保险经纪人的界定是指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有限  相似文献   

9.
投保人购买保险,是为了给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一份保障;而保险人销售保险契约,将给予投保人一份承诺。当被保险人出现身故、伤残、疾病,即俗称的出险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  相似文献   

10.
王浩  葛立元 《中国减灾》2013,(10):38-39
洪水是导致我国经济损失尤其是农业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同时大洪水往往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洪水历来是保险保障的主要责任范围,在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中普遍涵盖。洪水灾害既具有一般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灾害发生地点分布广等特点,又具有巨灾特性,即一次成灾的损失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次生灾害多。在国内外的保险实践中,洪水保险的开办模式具有多样性。美国施行由政府主导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英国的洪水保险则完全交给市场去做,政府在立法、防洪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支持。法国的洪水保险采用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人们要求规避灾害风险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用信息化手段武装减灾救灾,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个日益明显的迹象是:城市的规模越大、现代化水平越高,灾害的放大效应就越明显,因此要求我们运用更为先进的手段来应对灾害,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减灾救灾提出了更高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全球灾害频发,极端灾害事件屡屡发生,在灾害的救助和恢复重建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也面临着不断增大的资金缺口。灾害风险融资是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保险及与保险相关的金融工具进行多元化融资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但我国的多元化灾害风险融资仍面临多重挑战,从逻辑设计到现实执行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3.
《楚天主人》2008,(5):21-21
建议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保监局局长任建国案由:我国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GDP的3%到4%,今年的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过干亿元,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与严峻的灾害形势比,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利用保险手段分散巨灾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截至目前保险赔付只占雪灾损失不到2%,远低于全球36%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地震威力巨大、破坏程度极高,地震监测预警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地震预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无法实现,建设地震预警系统便成为各国地震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概述了地震预警的原理与中国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中国地震台网的建设现状和晋江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行了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15.
国际巨灾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来,印度洋地震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巴基斯坦地震等巨灾波及区域之广、破坏程度之深、灾害损失之重,令人震惊、发人深省。由于受灾各国在科技、经济、法律法规、社会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公民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灾害应急救援措施和效果也显现了较大的异同。通过对近期全球一系列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研究,将对我国应急救援对策和具体措施的优化予以启示。国际社会安全减灾现状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国际社会极其重视。2005年1月22日世界减灾会议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召开,会议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  相似文献   

16.
张庆阳 《中国减灾》2013,(12):56-57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各种气象灾害日趋严重。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还给农业、旅游业、娱乐业等对天气敏感的行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一种新的保险种类“天气保险”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灾害保险,是我国减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独家垄断,传统保险理论一直将商业保险视为政策性保险。武汉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财产保险学》一书(郑功成等主编),却首次从市场角度入手来研究灾害保险。该书分上、中、下三篇共20章,上篇探讨了财产保险的基础理论;中篇阐述了包括火灾险、企财险、货运险等八大狭义财产保险业务的经营理论;下篇阐述了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和农业保险。该书作为一本集体编著的广  相似文献   

18.
<正>巨灾一般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事件。巨灾发生频率很低,但影响范围广、损失程度大。我国是世界上受到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巨灾发生的频率较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人。巨灾保险,是通过保险制度分散灾害风险的制度设计,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为此,党的十八  相似文献   

19.
聚焦     
<正>"4·25"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灾害损失评估召开灾害损失评估工作会5月19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主持召开"4·25"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灾害损失评估工作会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同志以及专家评估组有关专家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于灾害损失评估  相似文献   

20.
近因原则是判断保险事故与保险标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保险赔偿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近因原则的适用,应当按照常识性原则进行判断,以合理地确定保险人的赔偿责任,并实现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