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低碳经济二者目标一致且实现路径相近,这决定了圈内优先发展低碳经济既必要又可行。低碳发展既可以克服环境危机又可以克服经济危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低碳科技保障,更依赖低碳经济法的保驾护航。低碳经济法在市场障碍规制、国家投资经营和税收金融支持诸方面引导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晓莉 《中国发展》2009,9(6):36-41
“两型社会”发展战略的确立,既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该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两型社会”发展战略框架,探索性地提出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三大具体战略,即绿金经济和结构调整同步发展、金融强市和科技发展深度结合以及政府管理和市场模式创新互动,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设低碳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随后阐述了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及理论基础。武汉城市圈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但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钧”(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嗣义 《政策》2008,(7):25-26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当今的时代趋势。在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有利条件下,如果不能在一体化的力度、进度、深度、广度上有大的突破,将难以真正“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只有牢固树立区域一体化理念,不断强化内合意识,坚持贴近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实践操作,才能取得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法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昕  向敏 《长江论坛》2010,(1):31-35,39
法制创新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路径。法制视野中的“两型社会”强调以最少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通过法律来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法制创新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评价作用、保障促进作用和社会整合作用。应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创新执法体制,建立环境资源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完善环保信息公开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环境资源法治观念,坚持以法制创新为先导,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发展对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发展优势.武汉城市圈各地区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雷同、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与“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应通过调整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措施,促进城市圈产业结构升级,保证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抓住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至关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刻内涵,把握国家的战略意图,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特点入手,把握武汉城市圈进入发展型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可持续的外向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相结合(复合型)战略模式,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敢于先行先试;2、狠抓循环经济;3、实施项目带动;4、共谋经济一体化。长株潭的做法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武汉周边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都表现出空前的使命感、主动性和求实精神,对相关改革的认识已趋于深化,特别是在同武汉经济“对接”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期待;八市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研究上已形成有价值的初步成果;八市“两型社会”建设已主动起步,发展势头良好;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诸多值得重视的建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协调机制上有切实保障;必须在先行先试上有重大突破;必须在发展环境上有重大创新;必须在政府改革上有重大进展;必须在资源整合上有重大举措;必须在两型经济发展上有政策支撑;必须在产业转移上有通盘考虑;武汉市自身必须做大做强,增强集聚力与辐射力,在“8+1”城市圈中真正发挥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9.
益智  张为群 《中国发展》2009,9(6):24-30
该文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着眼,提出武汉城市圈应着力发展特色场外交易市场,实现私募股权投资中心与新三板市场的融合发展,通过资本之手实现“两型”社会发展。此外文章还对武汉城市圈采取这一对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曾黎 《政策》2008,(11):24-27
从去年12月14日圈家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今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圈批同意“总体方案”,湖北在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4个去年国家批准的综改试验区中,总体方案最先获得批复,创造了第一个“试验区速度”。这标志着武汉城市圈试验区正式承担起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经验、做好示范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1.
近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征求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省政府参事、省文史馆馆员的意见和建议。党外人士认为,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了战略机遇。湖北党外人士就如何搞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具体建议:一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人才合作、自主创新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部崛起”已成为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地位已经逐步成熟。区域自主创新是一个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主体,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遵循这一分析思路,指出加强武汉市城市圈区域人才合作,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人才强势区域和人才富集高地,以此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推进武汉市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实现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13.
徐国兴 《中国发展》2009,9(6):86-89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是一种新型城市圈,这种新型城市圈具有和传统城市圈不同的目标功能定位和功能内涵,并构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极而不是增长极,两型社会建设是对新型城市圈发展的积极的良性约束。为了保证新型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制度化的创新机制,只有制度化的创新才是新型城市圈可持续的活力源泉。  相似文献   

14.
武汉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珂 《长江论坛》2009,(1):91-95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武汉市“中部崛起”战略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浪潮紧密相连。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适当合理地提供包括土地、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贯彻“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力争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经济高速发展且不违背两型社会宗旨的新时代试验区。  相似文献   

15.
陈华志 《政策》2008,(8):35-36
近年来,鄂州市华容区按照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思路,抢抓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武汉、依托武汉、支持武汉、服务武汉,奋力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作为21世纪初期中国的六大改革新区之一,其试验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体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特色路径。不同于东、西部试验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生态安全是“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试验的基本取向,也是“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难点所在。武汉城市圈在发展中,要做到城城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双化并进”。在中长期走向上,武汉城市圈要确定三大重点走向,率先建设生态城市群,加快“五个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世纪行》2008,(5):31-31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潜在的税收利益矛盾 1、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潜在利益冲突的主导因素 引起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利益冲突的原因.除现有的制度性原因外,新增加的因素是伴随城市圈一体化进程,资本、人才流动日趋频繁、经济活动日趋密切所形成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世纪行》2008,(5):21-21
一、设立武汉城市圈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意义 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需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金融综合潜力。近年来湖北省已从传统的贷差省变为存差省。信贷资金的外流,表明全国性商业银行在鄂分支机构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减弱。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受资金实力、金融管制、金融品种单一等限制,难以承担城市圈内企业之间经济合作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9.
李波 《长江论坛》2009,(5):32-35,51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下至今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地方税体系,由此阻碍了整个税制的完善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真正确立。本文基于地方税改革的理论,提出选择在武汉城市圈开展以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资源税三个税种为主要内容的财产行为税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武汉城市圈地方税改革试点工作,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地方税收支持,为武汉城市圈发展提供相应的财力保证,为全国地方税制改革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两型社会”逐步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也就成为新焦点。农村城市化是“两型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该文从农村城市化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入手,探讨民间金融的制度安排,为解决“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城市化资金缺口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