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特别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职场性骚扰到底是什么?作为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特别规定,该法条的意义何在?为什么企业应当承担起防治职场性骚扰的义务?这些问题值得在实施《特别规定》时给予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2.
反职场性骚扰中雇主责任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性骚扰立法应以惩治侵害女性性权利和工作机会的职场性骚扰为重点,着重强化雇主责任。文章结合国外关于制止职场性骚扰的状况,分析反职场性骚扰中雇主责任问题,提出从雇主责任的确立角度来解决职场性骚扰的框架。  相似文献   

3.
日本职场性骚扰立法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以来,随着性骚扰问题被正式写入中国法律,职场性骚扰备受社会各方关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职场性骚扰问题实际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日本职场性骚扰立法和实践着重对雇用劳动者的雇主进行规制,强调雇主的义务和责任,为我们解决职场性骚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职场性骚扰受害妇女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大陆发生了十余起性骚扰诉讼案件,以职场中女性遭受男上司、男同事性骚扰为主。因中国私法尚未对性骚扰侵权行为予以调整,致使当事人被动迎合现有案由,法院也因缺乏相应法律依据各自审理裁判。本文在分析几起典型的职场性骚扰案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禁止性骚扰的立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防止职场性骚扰的立法建议,以期对职场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防治职场性骚扰的现实需求,论述了国家和用人单位作为义务主体应当履行的职责及其依据。基于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国家有防治职场性骚扰的义务,应由各职能部门分别承担完善立法、加强司法和执法等任务,使现行原则性规范具体化,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威慑力。尤其要借鉴外国和港、台的经验,明确用人单位防治职场性骚扰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中国性骚扰案件的评析,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应该完善中国性骚扰损害赔偿制度:除了精神损害赔偿,还应该增加工资和预期利益等补偿,并且将惩罚性赔偿制度纳入职场性骚扰的损害赔偿中,给与受害人充分、合理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美国《民权法案》禁止基于包括性别在内的就业歧视,法院通过判例认定职场性骚扰构成性别歧视。雇主责任是反职场性骚扰法律制度核心内容之一,美国法院综合考虑骚扰者的身份、受害者工作条件受影响程度以及雇主是否具有抗辩事由等因素,确立了严格替代责任、推定替代责任和过失责任三种责任形态,并对不同形态下雇主责任的构成要件作了具体阐述。合理的性骚扰雇主责任机制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工作场所中的性骚扰行为,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8.
校园性骚扰与职场性骚扰、其他公共场合的性骚扰相比,有自己的特性,却常常客易被忽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校园性骚扰现象,本文揭示了校园性骚扰潜在的一些迷思,并主要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对这些迷思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由此在两性性别社会化差异、性别平等教育的推行以及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的法律制度框架下,职场性骚扰属于1964年《民权法案》第七章所禁止的性别歧视行为。从规范法学的角度看,法院一开始并不接受性别歧视学说,后来因为逐步认定了性骚扰必然会涉及对受害人性别的选择这一事实,所以认为性骚扰属于性别歧视范畴。从法理学的角度,以麦金农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法学家建构了性与性别霸权的关系。同时,学者们认为司法上性骚扰的认定出现了"性欲主导模式",既存在规制过窄的问题,对无关乎"性"的性别骚扰过于忽视;又有规制过度的问题,反性骚扰话语与科层制反"性"管理话语相结合,对职场进行了过度管制。因此,有一种学说希望把性骚扰建构为维持性别刻板的工具。对于性骚扰到底错在哪里的追问,可以让我们反思侵权法模式与反歧视模式法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0.
“性骚扰”作为一个舶来品如何在中国法律制度中被良性借鉴,需要对其发源地美国的性骚扰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理解。而雇主责任是其性骚扰法律制度中的最大亮点:在职场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雇主有维护安宁的劳动环境的义务,违反这个义务则需要对受害人因此遭受的损害承担补偿甚至惩罚性赔偿的责任。因此,引进雇主责任是中国性骚扰救济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我的办公室新来了一位同事,大学毕业不久的阿成。让我们几个纵横职场7、8年的学姐陡然觉得自己资格老了。 一天午餐过后,照例简短地休息。听见  相似文献   

12.
邓喜莲 《求索》2013,(3):206-208
时代变迁下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广泛的职业活动,来自雇主与男性同事的性骚扰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台湾地区现有的三部反性骚扰的法律规范之内容,分析我国大陆地区反性骚扰的立法滞后,藉此为大陆地区反性骚扰的法律、制度和文化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思路和依据,推进社会实现两性平等、消除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3.
65% 统计数字表明,在接受关于“性骚扰”调查的女性中(年龄在20—35岁之间).有65%的人受到过不同场合、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其中,性骚扰多发生在公共场所,性骚扰者以上司,客户、熟人居多。21.2%的人遭遇过办公室性骚扰,有36.7%的人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国内数个案例出发,分析学术性骚扰的特点以及导致其发生与持续的结构性因素。文章主张,学术性骚扰的双方,在相互权力关系方面有着与职场性骚扰不一样的特点。正是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学业、生活、经济来源和职业生涯等方面对教授评判权力的严重依赖,教师对个人权力的策略性运用,师生之间社会经验和性经验的差距,导致学生难以反抗和举报性骚扰。而组织环境中学术权力过于集中、师生关系缺乏制度制约、学术机构中无所不在的性别歧视的文化氛围,是性骚扰被忽略、被合理化、被容忍而免于实质性惩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民法人格权原理,分析已有关于性骚扰侵害客体的认识,指出所谓“贞操权”概念本身是男性对女性性压迫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体现,它与当今社会人格平等的精神相悖,无存在之必要;“性骚扰侵害名誉权”的认识会导致对被搔扰者人格的贬低和被“污名化”;用人格尊严权解释性骚扰侵害客体,难以有效救济被骚扰者受到侵害的权利。而从性骚扰行为的基本特征出发,自然人的性自主权是它侵害的直接客体。文章还指出,职场性骚扰侵害的客体不限于受害人的民事权利,它还会侵害到其作为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权和就业平等权。  相似文献   

16.
你的办公室里有这样的人吗?生于“85后”,打扮“卡哇伊”,说话娃娃腔;没事就玩“人间蒸发”,下班就去抱团诉苦;不懂事的一副理所当然,爱逞能的一脸学术高深……如果你的同事里有符合以上几条者,很不幸通知阁下,你已经遭遇了时下职场最“生猛”,且有高传染性的职场“公主病”!  相似文献   

17.
性暴力是对人权和人格尊严的侵犯,给被害者带来身心伤害与痛苦。预防和消除性暴力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打击和惩治性暴力刑事犯罪,禁止性骚扰,是中国人权保障重点关注的内容。中国在防治性暴力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近些年,校园性暴力、女童和留守女性被性侵、职场性骚扰等,一直是媒体和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18.
“我是受害者!”“我好无辜!”“我好柔弱!”“你们要救我!……”这是许多遭受职场性骚扰、性侵犯的女性气息微弱的呼声。  相似文献   

19.
致:私营部门的所有雇主:主题:由雇主或办公室负责人员颁布,以贯彻执行R.A7877法案,(宣布在就业、教育或培训环境中及因其它目的发生的性骚扰违法的法案)本文通知所有私营部门的雇主或办公室负责人员共和法案第7877号即1995年反性骚扰法案已经于1995年3月5日生效。本法案第4条规  相似文献   

20.
王演兵 《人权》2006,(2):59-59
3月16日上午,由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和中华女子学院联合举办的“职场性骚扰法律问题”研讨会在中华女子学院召开。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全国妇联、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单位的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关怀主持,与会者就性骚扰的概念、表现形式、认定标准、立法模式的选择、举证责任的承担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