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魏学林 《创造》2001,(10):21-22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21世纪将是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突出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实施城市发展推动战略,有利于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能够更好地推动城乡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999年,我市被列为云南省唯一一家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从安宁的实际出发,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紧紧抓住乡村城市化试点市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及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遇,全面实施城市发展推动战略,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乡村城市…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城市规划有效地引导了城市化进程,指导和规范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没有城市规划的积极作用,不可能有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成就.然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 快速城镇化.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必须为新增加的1 300多万城市人口提供必须的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解决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趋势,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实现历史性突破。城市化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城市人口膨胀,住房和就业需求急剧增加,以及由此伴生的大规模城乡建设,同时也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引发了一些矛盾,其中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4.
发展小城镇 ,提高城市化水平 ,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影响了消费需求正常增长 ,导致了三次产业结构失衡 ,限制了乡镇工业的发展 ,影响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小城镇将在我国城市体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小城镇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避免大城市病 ,实现充分就业 ,它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城市化发展的一条独特之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途径,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当中,灵活就业方式起到了过渡性的关键作用。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中的灵活就业不但有效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结构性不足,而且为自身向城市居民的转化提供了有效的缓冲,提高了其在城市立足的可能性。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文章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发展灵活就业规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旖聃 《前沿》2004,(5):44-47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源和助推器。其论据如下 :①加快城市化步伐 ,有利于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②城市化的推进 ,必将大大推动工业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③推进城市化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④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 ,才能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使农民更快走上富裕之路。⑤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 ,才能用现代城市文明有效地改造农村 ,并缓减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可以这样说 ,没有城市化 ,就没有工业化、现代化。根据我国国情 ,我国应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 ,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要加快城市化 ,就必须实行“经营城市”的战略。即运用市场经济手段 ,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的运作与管理 ,走出一条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新路子。具体说 ,就是从土地资源、城市资产、资本市场、产业发展四个方面经营城市 ,从而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 ,提升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失衡成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和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但仍滞后于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现实需求,陷入供需失衡的窘境。农民需求表达路径的断裂、供给主体的错位和供给方式的单一以及现有公共品供给决策体制的弊端,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寻求实现供需均衡的可行性路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世界与中国城市化之路:从理念共识到共同行动》是由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力量,通过对城市发展形态的研究,翔实剖析了城市化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及趋势,制定了科学的监测和评估模型,梳理了全球视野下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时代演替,总结了全球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战略模式和运行模式,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信息壁垒四大主要壁垒,提出了城市发展的科学特质——人本发展(改善民生的内在需求)、普惠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理论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中国迅速实现发展目标的必要过程,它将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导致利益生成和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从而危及城乡协调发展。为了应对上述挑战,需要政府更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观念,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改进供给方式和提高供给内容的适用性,从而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消费需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利益和谐。  相似文献   

10.
王守文  刘天旭 《前沿》2009,(3):66-68
省是中国最高一级地方政府单位。如何确定省域内科学的城市化途径以实现社会发展的平衡和高效.是本级政府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省域资源的具体情况,分析省域城市化的特点。通过对以省域为单位的城市体系城市化途径和城市个体城市化途径比较分析,以求探索适合省域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这三种力量依次处于主导地位.其中,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母亲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在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前期,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提升的主导力量,工业化的速度决定了城市化的速度,工业化的模式决定了城市化的模式;第三产业给城市化带来后续动力,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通过其较高的就业弹性直接推动城市化率提升,还可通过带动制造业升级而推动城市化进程,并利用其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对城市群进行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破解中国就业难的“金钥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全球视野和历史角度来看,每一个迅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会经历一个对于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期。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各类技能人才,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国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需、劳动力技能素质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的国情来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改变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必然会为劳动者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施展才干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失地农民为考察对象,对其城市化的特征、城市适应的状况与现实路径进行探讨。失地农民是政府推动型城市化中出现的一个独特群体,其城市化过程的被动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导致其城市适应面临各种困境和障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仍处于"半城市化"的城市适应状况。而就业在失地农民城市适应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促进就业是失地农民实现从"半城市化"向"城市化"转化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强调政府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中的责任,提出政府应摆脱单纯的征地补偿安置模式、增强就业公共服务职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前一阶段,中国形成了政府主导的空间城市化与市场自发的人口城市化并行的城市化模式。以基础设施与房地产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城市化,以农民工进城务工为主线的人口城市化,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地方政府主导的空间城市化与农民工自发进城的人口城市化模式不仅自身存在很大缺陷,而且相互之间严重脱节,导致城市化的收益递减,成本不能有效分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良性运行,人口城市化速度减缓,严重妨碍经济持续增长。通过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与行为模式,确立空间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相统一的新型城市化模式,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拥有三分之二城市人口的国家。正是城市化、工业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以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城市化,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化,严重影响和干扰了生态平衡,由此引发的城市生态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以"亦工亦农"群体、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三类人群为界标,可以将中国城市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小城镇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动力源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集体性生存需求,但这部分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不完全的,人口的兼业和可逆性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推动农民工这股洪流的动力则是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和农民工个体的求富欲望,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低下和生活条件差,他们并不认同城市是自己的家园。而关于失地农民,最为关键的仍是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政策性歧视消除之日,乃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之时。  相似文献   

17.
吴向鹏 《长江论坛》2007,(6):29-32,38
典型国家城市化的特征表现为工业化带动、市场主导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外部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城市化进程不同于其他国家,表现为开放特征、经济转型和资源耗散三大特征。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关键现实挑战及公共政策导向需要关注实现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培育城市的创新能力、引导城市和郊区统筹发展、城市成长管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转变,城市管理由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制化管理方式不断转变,城市化由单极向多极和谐发展转变。以制度建设探索城市管理法制化路径,以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和依法治国方针寻求对城市的科学管理;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和发展经济为主导的单极城市化,90年代后期至今,和谐发展为主导的多极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青年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登耀 《前沿》2008,(1):190-1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进程当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实现着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人口的转变。而这一转变过程时于农村的广大青年来说,是何等的艰难。步履维艰的他们在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艰难的抉择自己的茫茫人生。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城乡二元结构下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正惠 《思想战线》2002,28(6):6-10
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滞后,与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呈东低西高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经济发展中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21世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应加快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并在城市体系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期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