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含了对道德实在论的确认,同时也通过“学”与“乐”的关系阐述,使情感体验成为道德认知的有效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君子不愠”避免使儒学陷入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泥潭。  相似文献   

2.
《论语》开篇"学而第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凡接地气的经典无需缜密推敲,此三句是从古至今引用率超高的"最炫文言"。这三十余字的"子日语录"可谓超短微博,言简意赅碎片化,洞烛先机晒哲理。粉丝们围观百代而互动,历千古而不长青苔。何以认证孔子“三问”为圣言,在于圣人所言是人类“最低限度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包卫兵  徐培华 《群众》2013,(10):33-33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取得知识,“习”就是付之实践,“说”字和“悦”字通用,就是喜悦愉快。一句话中包含了知识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真是内容丰富,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4.
王耘农 《重庆行政》2010,12(3):95-96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举措,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如何带头学习?《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不是很快乐吗?孔子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了快乐读书的思想。真正要达到这种境界,我认为贵在把握精、悟、用。  相似文献   

5.
善学睿智     
谈起学习,古人有丰富的劝学思想。比如苟子的《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有汉朝的孙敬“悬梁”、战国的苏秦“刺股”之典故。古今中外,学习炼就了人的基本能力,造就了层出不穷的人才。学习已不是啥新鲜话题。  相似文献   

6.
学贵力行     
《弟子规》上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为学了圣贤的名言名句,如果没有去力行圣贤的教诲,只会增长自己的浮华之心,甚至养成傲慢无礼的态度,成就不了圣贤君子。孔子在《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练习,把所学到的东西不断地去实践。中国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目的也是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最后成就圣贤人格。  相似文献   

7.
读书偶感     
黄桂宁 《今日广西》2008,(22):77-77
窗外,雨声浙淅沥沥,翠竹让清风抚弄得低头摇曳。我坐在桌前信手拿起蓝天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随意浏览起来。一幅古朴雅致的夫子讲学图首先映入了眼帘,图中“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字迹似乎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从扉页一直往下看,无尽的阅读乐趣弥漫于国学经典名著之中。  相似文献   

8.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9.
学习之妙     
当今世界,“学习”二字是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也是让人倍感亲切、蕴藏希望的文字。《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500年前为人师表的孔夫子就传神地表达出学习的欢快和喜悦。《礼记》曰:“季夏之月鹰乃学习”。这里的“学”是指效仿,“习”是说小鹰频频起飞。晚夏的月光下幼鸟学飞,学习之旅是何等地轻松美妙、诗情画意。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哲人眼里,学习是同闲暇连在一起的,词同源、义同宗,那时闲暇代表了“美好的生活”,学习透出高雅、浪漫的生活情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化,学习之路的实用性、功利…  相似文献   

10.
重复,在记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重复是记忆之母;任何一种记忆都离不开重复,没有重复就难以形成记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说时常复习、不断重复可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重复作为一种高效记忆方法,其理论依据有两点:(一)重是获得知识的次数越多,则记忆越深越准确。(二)不同方式的重复形成的记忆会更深。第一点是常识,第二点则是重复记忆法的精髓,也是我们理解、掌握、运用该法的关键。认知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个新概念,把它记往之后,又在另一篇文章里再次读到这…  相似文献   

11.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12.
吾日三省吾身龚林儿“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从三方面来反省自身的行为。此语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科?与朋友交而不信科?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的意思是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出主意办事后,有...  相似文献   

13.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4.
黑箱     
<正>文化的魅力在于一个“化”字,不是填鸭式输入,更不宜粗暴地强加给别人。据说某大学的国文教授前不久做《论语》讲座时,受到了外国朋友的质疑。那位外国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过的知识还要再三再四地复习,天天抱着书本背呀记的,这根本不好玩,又怎么高兴得起来呢?教授回答不了,也不做辩解,露出了“河曲智叟”的窘态和蠢态。想想也是,这个孔老二怎么胡言乱语,说出这样跌眼镜的话呢?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总结是学习的深化,是发展的需要,是创新的起点。孔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毛泽东讲:共产党人靠总结经验吃饭。唯其如此,总结才彰显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所谓温良恭俭让,无非就是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俭朴、谦让等五个行为规范,与之相对立的,自然就是粗暴冷淡、凶恶仇恨、强硬傲慢、奢侈放纵之类。“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183;学而篇》,是孔子的学生子贡称颂老师的。“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相似文献   

17.
刘建明 《政策瞭望》2012,(10):58-58
《论语·尧曰》中记载: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  相似文献   

18.
正时光深处的经典光华"知道《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吗?"在南宁市一间私立国学馆里,课间休息时,记者和一位名叫徐惠如的学生聊了起来。"《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后来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成的。"徐惠如脱口而出。"背得出来吗?"记者问。"可以。"徐惠如两手相扣,显得有点紧张,不过还是很快背了两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懂得意思吗?"记者温言问她。"学习的知识,常常去温习它,不是一  相似文献   

19.
项菊 《理论月刊》2003,(6):98-100
中国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作为儒家之经典,其含蕴是相当丰富的.<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先秦诸子各家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观,"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者,"君子"乃上乘人格,被孔子视为达圣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20.
对于孔子其人其学,有一种观点几成共识:在春秋末年的多事之秋,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不同,也与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之强权理论有异,儒家创始人孔子则选择了“允厥执中”的“中庸”之道,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都要求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然而,只要我们翻开《论语》,却随处可见这位稳重平和的老夫子讲了不少走向极端的偏激言论。可见,道中庸与走极端的矛盾是我们研读孔子思想时不可回避的事实。众所周知,孔子学说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复杂体系,涉及哲学、经济、道德、伦理、教育、文艺、美学等领域。如此庞杂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