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人本主义价值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主义在西方是哲学体系的一大主流思潮。近几年来 ,人本主义在我们跨文化交际中颇受关注。本文通过中西方人本主义的差异分析 ,以期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价值观的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林灵 《前沿》2012,(10):83-85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从言语行为的社会功能角度出发,对社交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社交言语行为应有侧重地遵循相应的礼貌准则及其应采取的礼貌策略,以引导人们在社交中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得体、恰当、礼貌的语言,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交际信息的载体包括言语交际符号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副语言是言语交际符号以外的符号形式,它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成语里大量描写副语言的词条,足以说明副语言习俗是在有声语言基础上得以广泛运用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在汉语成语里,副语言展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即丰富的内涵与细腻的描写;传承的习俗和厚重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变异”又称为偏离 ,语言学界所说的变异是指对语言通常用法的变异。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守语言的规范。另一方面 ,为了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又常常突破语言的规范 ,变异地使用语言。主要从言语表达、音行、词语、标点符号等方面论述这种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阎贵臣 《公安教育》2005,(11):25-27
警察言语交际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交流,伴随着自然语言,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体态语去传达一定的信息,补充、辅助、加强言语的效果。体态语,又叫“身势语”、“动作语言”,是用动作、表情、体态伴随语言的一种辅助交际工具。体态语,包括表情语、肢体语、体姿语、空间语等。一、表情语的作用表情语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它是体态语中最重要的部分。人们脸上的器官,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在面部构成一个“三角区”。这个三角区是表情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如眉毛的动作就有多种,表示多种语义:皱眉表示为难,挤眉表示…  相似文献   

6.
在讯问、询问、辩论等侦查言语交际中,不仅要考察语言表达式的抽象意义即其通常情形下的内涵和外延,还得考察其具体意义和社会意义。这就需要考察其使用环境、语言的使用者及其对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影响等因素。这些影响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因素就是语境。在侦查言语交际中,语境承担着多方面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功能,并因而呈现出动态性、主体性和整体性等特征。为了正确认识和应用语境,还必须把握侦查言语交际中语境的类型,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科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警察交际口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察交际口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类型 ,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不同于一般的口语交际 ,而有着自身的言语特征 ,即警察语言的可接受性、逻辑性、灵活性、策略性、言语交际对象的对抗性及不合作性。为了使语言达到得体的目的 ,警察语言必须遵循以下修辞学的原则 :合境原则、礼貌原则、警察言语与交际对象的相互协调原则、诚信原则。  相似文献   

8.
赵海艳 《前沿》2012,(10):137-138
非言语交际是除了言语交流之外的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在人类的交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简要分析美剧《不要对我说谎》中非言语交际行为中的体态语,来分析电影中非言语行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运用,阐释非言语交际中的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共性及差异性,从而有效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田志华 《前沿》2012,(19):199-200
在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以及非语言交际活动中,由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所导致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使用的差异现象值得关注,尤其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下,这种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日汉对比的研究方法,以日语和汉语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例子为佐证,说明男性和女性的交际差异,并尝试讨论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指出:“劳动促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发展,促使思维的物质外壳——语占的产生和发展,也促使意识内容的日益丰富。”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怎样?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看法。一、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往,交流思想,以达到彼此了解。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曾指出,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产生语言。语言是从劳动当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而劳动都是带有社会性的,所  相似文献   

11.
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人际传播密切相关。谣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也触动了社会深层的机制,从这个角度讲,它有时的确会起到社会调节的正面作用,但由谣言而引发的集体行为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尽量降低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造成的风险,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赵书虹 《思想战线》2000,26(5):62-65
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中,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集中地表现了民族文化、性别文化以及民族的装饰艺术,同时也沉淀了历史、民族、自然的信息,是非言语交流的途径之一.同时,妇女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文化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而两性也被广告文化所规定,接受广告信息并依此而进行的消费活动实际上成了“性别训练”,在整体上并不客观的性别展示只会歪曲人们的性别意识。广告文化对女性的贬损表现在对女性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否定,女性形象在广告文化中被物化了。广告文化所建构的女性典范形象在现代广告传媒的推动下很容易成为某一特定地区团体的经验,最后形成一种类型化的社会性格。这要求女性保持独立的、自主的意识,正视造成性别差异的文化结构,透析男权意识形态对广告文化的支配法则,并拆穿广告文化所散布的性别迷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颠覆广告文化所建构的不平衡的两性权力结构,帮助女性摆脱男权社会的宰制,实现性别构成和性别特质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对社会性别倡导的价值。根据以往研究发现,当媒介素养教育被引入中国时,其体现核心价值的再现政治以及增加批判的自主权以及公民社会的传播权利等被消弱了,并呈现出社会性别的盲点,使本来赋权工人阶级、被压迫的妇女及其他弱势群体利益的媒介素养教育变成了降低其主体性的提高弱势群体素质的运动。本文分析了利用媒介素养教育运动推动社会性别平等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种后政治的社会形态。只有把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学在汉代取得一尊地位,深刻影响着汉代社会,引发了明经入仕的学术风尚。汉代儒学主流化过程中,随之而起的游学、明经入仕,以及"明经行修"等社会风尚同样对女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汉代女性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明经入仕的潮流中,表现出对儒学的特别偏好和积极参与。从文化层面看,汉代女性对儒学的刻意追求,反映了汉代儒家文化的普及化、学术文化的功利化,是女性对儒家文化入世情怀的认同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和比较英汉"爱情"隐喻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异性,可知隐喻概念体系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及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人民团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妇联作为中国重要的人民团体,在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进言献策,建立妇女人才库,推进参政的性别平等;促进妇女多元就业和科技致富,缩小贫富差距;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构建妇女组织新格局,整合协调社会利益的组织资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出版传播无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还是一种传播实践,都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该文认为,当前中国在出版传播实践中应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出版传播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出版传播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助推华文教育,在出版传播实践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出版传播实践中保障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影响当代中国最为主要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传播表现出传播领域生活化、传播方式大众化、传播内容感性化等特点。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和主张会对我国青年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消解部分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部分青年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改变部分青年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以及扭曲部分青年的公平正义观念等等。为加强我国青年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可以考虑从创新模式、传播方式和本土化这样三个方面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以此来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青年群体精神生活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