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是异龙湖流域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典型时期。 水利淤塞成为异龙湖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表征及治理重点。 尽管在异龙湖的治理和开发中存在利益博弈和论争, 但为应对生态环境问题, 修治水利和恢复生态成为区域民众的共同利益, 生态环境变迁成为促进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的主要动力。 异龙湖的小流域个案, 反映了明清时期云南高原湖泊开发与生态变迁、 社会运行的关系, 同时也说明高原湖泊水利社会史研究应重视区域地理环境, 并在生态环境变迁的视角下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沈海梅教授的著作《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 2 0 0 1年 8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该书从明清云南的列女群入手研究 ,逐渐扩展至明清时期云南各民族妇女的物质生活、婚姻家庭和年节娱乐等 ,全面论述明清时期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变迁 ,云南各族妇女生活的差异性 ,并追溯到远古至元代云南各民族妇女的生活状况 ,进而阐明民族、性别、文化间的关系。可以说 ,该书是云南妇女史研究中的一部创新性著作。通读全书 ,可以看到 ,作者对在历史上云南民族融合中起重要作用的妇女 ,特别是明清时期云南妇女中出现的“列女群”倾注了大量心血 ,她把《…  相似文献   

3.
方秋梅 《理论月刊》2005,(3):129-131
本文简述了解析当代武汉乡村社会风俗变迁的基本思路和变迁的概况,分析了促使当代武汉乡村社会风俗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09,(8):95-95
侯松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在观察中国社会风俗变迁的视角下,改革开放体现为社会风俗变迁动力机制的全面转型。这一转型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体现为一种谋求各动力要素在相互平衡、相互配合中保证整个动力机制协调运作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风俗变迁的健康发展,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要素与相应保障。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鄂东地区文化勃兴,人才蔚起,黄州府科甲兴旺更名列各府第一。这种文化地理的变动,彻底改变了湖北文化重心长期徘徊于江汉地区的格局。探察这种文化变迁及其背后蕴涵的社会原因,是明清湖北文化史研究饶有兴味的课题,同时对研究民国至当代黄州地区人文昌盛现象,也有追根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唐以来,"富民"阶层的兴起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也成为认识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关键。这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  相似文献   

7.
冯贤亮 《人民论坛》2021,(3):110-112
明清时期的江南,在中国区域发展史中颇具核心性,是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样貌、基本特征以及各种问题意识归纳的试验场。明清时期江南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变迁,能够有力地观照出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统治的因应等内容,反映出江南的地方文化、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生活文化与家庭文化等的多样化特质。包容性、创新性、引领性与时代性可以代表江南及其社会文化的核心表现与精神标识。  相似文献   

8.
在观察中国社会风俗变迁的视角下,改革开放体现为社会风俗变迁动力机制的全面转型.这一转型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体现为一种谋求各动力要素在相互平衡、相互配合中保证整个动力机制协调运作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风俗变迁的健康发展,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要素与相应保障.  相似文献   

9.
严昌洪同志的近著《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章开沅主编《中外近化比较研究丛书》之一,湖南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下简称《西俗》,是一部颇有特色的社会风俗史著作。《西俗》从社会风俗变迁的角度探寻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轨迹,揭示出改革传统生活习俗,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让中国也跨入近代文明的社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里一系列近代化运动的原动力之一。这种探讨对于扩展史学研究的视野,打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旧格局具有一定意义。“西俗东渐”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从近代以至今天,人们对这种现象作过各种评价。作者没有受近代史上保守的或激进  相似文献   

10.
论晚清湖南社会组织的转型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湖南社会组织的转型与变迁对湖南的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晚清社会组织的变迁主要包括政治组织的兴盛、经济组织的转型、文化教育组织的变迁和秘密社会组织的消长以及民俗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屯堡乡民社会的历史变迁直接影响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自明清以来,屯堡的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兴盛,最终走向衰落的变化过程。在这种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下的民族关系同样经历了由对抗到融合,再到对抗,最终走向融合的变化过程。而今屯堡人保留和编撰的家谱、族谱的相关忆记充分见证了六百多年以来屯堡乡民社会的历史变迁轨迹,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族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以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卫所制度、皇木采集、苗疆开辟、航道疏浚等方式对清水江流域的开发,尤其是随着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兴起,以山主、山客、水客、商帮、栽手、木夫等人群活动的关联,推动了人工营林业发展,进而引发了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社会结构变迁,从熟人社会的“圈式”结构演变为有陌生人参与的“链式”结构。在清水江流域“圈式”与“链式”交织的社会中,文字的使用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文化变迁与新型人格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社会文化变迁,引发出新型人格生成的话题。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一切重大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最深层次的人的问题。社会现代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而人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最终目的。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新型人格的生成又是先决条件,因而,研究社会文化变迁时期新型人格的生成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一、社会文化变过是新型人格生成的环境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全方位的,略加疏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体制变革。以市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是我…  相似文献   

14.
朱浒 《求索》2023,(3):14-22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往往被视为发展停滞的时代。这种认识忽视了明清时期发展的一面,忽视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文化底蕴。事实上,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社会相比,明清时期并不是“文明洼地”。明清时期,官僚政治达到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财政机制得到了合理化改革,民生体系的建设较有成效;在经济方面,市场经济与同时期欧洲的发展水平相当,本土经济中生发了早期工业化,对外贸易卷入世界体系之中;在思想观念变动方面,批判封建专制的启蒙思想开始兴起,学术民间化、专业化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关注社会现实的经世思潮构成了学术与政治互动的内在动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李纳森丧葬礼仪是经世代传承、积淀而成的社会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俗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但是,由于丧葬礼仪与其它社会风俗一样,具有很强的惰性,使得这种适应又绝非自然而然的过程。胡适说过:“当一种社会上...  相似文献   

16.
北晚 《政协天地》2013,(5):51-53
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从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到明清时期的“四辅官”“内阁”制,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大部制”曾几经变迁——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风俗文化发展的转折期,形成了"多元文化交汇"的局面,特别是在风俗文化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魅力。该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风俗文化互动具有互适性、民族化、创新性、多元化等特征,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融合趋向于同一。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的社会历史变迁使岭南的族群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广西俍兵利用动乱的环境和国家“以夷制夷”的政策,不仅使自己在地方族群与资源竞争中获得优势,而且实现了由“蛮族”到“编民”身份的转型。与一般研究不同,本文关注的焦点不是边疆族群的“汉化”过程,而是尝试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视野,以韦氏俍兵家族的兴衰为例证,来探讨在与国家的互动过程中边疆族群的身份变迁及其应变策略。  相似文献   

19.
《政策》2008,(11):61-62
洪大用在2008年第3期《湖南社会科学》撰文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环境状况却未见明显好转。已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构成了重大威胁,并对全球环境变迁形成了重要影响。由此,如何改进环境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目前环境衰退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边治理、边衰退”,具体表现为治理失灵。我国环境治理所具有的早生性、外生性、  相似文献   

20.
明清是中国美学史由古典而近现代之转型期 ,而以服饰、饮食和茶为代表的应用审美文化 ,即谋求审美与生活融合的生活艺术之讲究 ,则是这一时代审美文化变迁之重要表征。简言之 ,本时期审美文化表现出以下特点 :繁饰与奢华追求、社会矛盾对立之转化、审美功能之强化及大众化趣味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