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地艺术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土地上并以其为中心展开的艺术运动,是艺术史上第一个以自然本身作为艺术作品表现形式与存在的艺术流派。然而,与浪漫主义的"回归自然"不同,大地艺术更多地是借用自然的形式来抨击其时的社会文化现状。而追溯其历史文化缘由,则最早可联系到美国文化形成之初的"荒野精神"。通过对"荒野精神"形成的发掘,可以阐明大地艺术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公安教育》2012,(1):4-8
<正>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体,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而形成的先进文化。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是江西红色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相似文献   

3.
潮汕文化中最具深刻内涵的,是其"精细"精神:农业的精耕细作,手工业的精雕细琢,商贸的精心经营,饮食的精工制作,艺术的精益求精。而在新的时代发展面前,潮人仍需警惕文化自新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解读邓小平的文化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海 《桂海论丛》2011,27(1):121-124
邓小平的文化概念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政治文化"概念;二是"科学文化"概念。政治文化的含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科学文化的含义是科学精神;其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文化概念中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巴渝三易     
巴渝文化,博大而精深,源远而流长.近年来三峡考古成果更向世人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样,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培育的摇篮,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文化研究理应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一、巴渝文化研究的两条进路 一种文化之所以能被界定、区分而有别于其他文化类型,自然有其特立独行处和特殊性,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内容;但同时,一种文化总不能存在于真空之中,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是必然的趋势.特立与汇通,构成文化研究的两条应有的进路,巴渝文化研究也应遵循这样的路径. 巴渝文化的特立独行之处,在于其历史上的巴人与巴国,"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巴文化究竟是怎样的面貌,这一直是"开国何茫然"的历史之谜.庆幸的是,随着近年来长江三峡考古学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原始文明、巴文化、巫文化都有了渐渐清晰的线索可循.这是考古学进路的巴渝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武汉商业历史为线索,对武汉商业文化的特点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对文化的传统与继承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提出"汉"商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口岸文化",其他商业文化现象都是它的派生或分支。而在现代出现的武汉商业的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既是商业现代化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武汉商业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光大。开放,竞争,创新是"汉"商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7.
湖湘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湖湘文化中的固守传统、缺乏创新精神 ;过于浓烈的民族情节、拒斥外来事物而缺乏开放精神 ;重农轻商、重义轻利而局限了科技工商的发展 ;自负骄矜而易于脱离现实等四个方面 ,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相似文献   

8.
江新国  马春凤 《人民论坛》2011,(11):212-213
从文化的视野看,大学精神属于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软实力",大学文化近年来倍受学界关注。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代的中国大学,要想在未来文化传承创新及科教兴国中有所作为,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这是大学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吴正锋 《求索》2014,(6):136-140
湖南文学精神文化气喷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浓厚的政治情怀,强健的人格牲力,鲜明的学者化倾向等四个方面基本特征。这一切部与湖湘文化精神的经世致用哲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具有紧密的联系。湖湘文化精神极大地影响着湖南文学的精神气喷和艺术风貌,但是湖南文学与湖湘文化精神的关系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使其具有复杂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可贵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孝道至上的伦理道德观,重亲情讲和睦的家庭观,祈禳和解的责和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深厚的家国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丰富的礼仪与礼俗文化等.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继承、弘扬传统节日的优秀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1.
抗震救灾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所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基础.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并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了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李大明 《传承》2011,(3):60-6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可贵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孝道至上的伦理道德观,重亲情讲和睦的家庭观,祈禳和解的贵和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深厚的家国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丰富的礼仪与礼俗文化等。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继承、弘扬传统节日的优秀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4.
礼让是吴文化的精髓,弘扬吴文化,就要弘扬礼让精神。吴文化起源于太伯奔吴,司马迁把它称为"让国"理念,其精神可用让贤、开拓、尚德六个字概括。季扎三让天下,继承了太伯精神的传统而又另翻新义,在诚信缺失的今天更应得到弘扬。  相似文献   

15.
刘新池 《政策》2011,(4):58-6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凝聚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近年来,仙桃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努力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力促进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杜丽娘和安娜·卡列尼娜为形象载体,对中俄文学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比较后指出:由于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思想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在艺术表现内容上,前者体现的是张扬的情感追求,后者则是狂热的宗教情怀;在审美理想追求上,前者是一种中和之美,后者是一种矛盾、极化之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前者以情韵取胜,后者以情节见长。  相似文献   

17.
正为宣传第22次全国助残日"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这一主题,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展现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和特殊艺术才华,《星光大道》全国助残日特别节目——"乘着歌声的翅膀",于2012年5月2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  相似文献   

18.
周洪宇 《政策》2013,(7):8-12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相对于物质而言,精神文化有着穿越千古的强大生命力,历经岁月洗礼而能愈发沉淀和积蓄,散发出智慧气息的芬芳,承载起民族繁衍生息的脊梁,更能让人从中汲取奋然前进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精神文化是魂魄、是根基,一切物质终将消逝,而精神文化的生命力亘古常青。纵览人类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民族无论面对多  相似文献   

19.
和谐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这一文化精神的实现以"和而不同"为价值原则,以"知行合一"为实践路径,以"礼"、"义"之用为实践规范.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这一文化精神实现的核心机理.  相似文献   

20.
长江文化主要由位于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和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构建而成。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江文化体现出崇德重义、明理重学、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开放融合、团结和合的精神要义。而这些精神已日渐融入繁衍大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