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旧的僵化模式约束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矛盾,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但在改革的大潮中又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只有坚持统筹兼顾,实行正确的政策取向,努力解决这些矛盾,才能进一步推动改革大业,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在历经30年改革发展之后,现正面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以社会公平为基本特征的矛盾。这些矛盾从根本上说都关系到公立学校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说,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行政管理改革构成整个改革的核心环节。就目前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来看,行政管理改革的滞后已经对其他方面的改革深化构成了牵制,这种滞后主要源于行政管理体系内逐渐积累的五对矛盾的制约。从治理视阈来看,破解这五对矛盾的制约进而将行政管理改革向前推进,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相互协同":一是作为现代治理主体的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相互协同,二是作为现代治理体系的技术、制度与价值理念之间相互协同。  相似文献   

4.
<正>应该从矛盾调解、社会防控、执法公开机制创新入手,为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提供新思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利益调整引发的各  相似文献   

5.
习式改革战略是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其突破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开始了全方位、配套性的"整体性改革模式";顶层性、设计性、普惠性的"理性改革模式";对原有和新增社会资源分配同步改革的"增量与存量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模式";短期验证、全面总结、快速推进的"渐进改革与快速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模式";国家和政府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推进的"主动式、共时性改革模式";自信有为、主动担当的"大国气派开放模式"。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危机挑战改革,危机倒逼改革。历史经验表明,危机往往是改革的重要契机和重要起点。过去30年,中国改革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受  相似文献   

7.
汪玉凯 《新东方》2008,(8):9-13
一、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辟道路 中国的改革发展到了现在已经30年了,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战略转折期,这个战略转折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改革的重心正在悄悄发生转移。如果说过去二十多年中国改革一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的话,到后来,政府越来越成为社会矛盾的中心,成为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因此,从2005年中央制订“十一五规划”开始,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的第一个30年已然过去.面对当前的各种复杂矛盾,改革需要有新的探索.顺应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民生"对改革所形成的"倒逼"态势,要主动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正是良机.  相似文献   

9.
付昌义  王玉春 《传承》2009,(4):52-53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切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矛盾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逐步开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渐进转轨进程中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渐进转轨进程中制度变迁的特征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本质要求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是我们深入理解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历程的一个切入点,并且也启示我们应当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中格外注重保障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系统性、有效性、持续性以及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宾 《长江论坛》2006,(1):63-65
发生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代价分配不公,引发了社会种种不良反应,累积成今日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是关键。为此,就需要国家和政府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建立公正合理的改革代价分配机制,有效地协调由更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所引发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2.
《人民政坛》2011,(7):34-34
付子堂在《法学论坛》2011年第2期上载文《论建构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认为,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是以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将法律当作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将社会矛盾的解决和民众正当利益的保护都纳入法治轨道,是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最优模式。实行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将从5个方面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3.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髓,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对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只有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和观察,才能揭示它的本质。我们用基本矛盾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程中寻求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普遍中把握特殊,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整合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全面中把握重点,直面全球化进程的挑战建立永葆青春活力的社会主义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新中国前30年以"合"为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则以"分"为主要特征。但是多年来,由于"分"的方法不当,不能从价值方向上正确引导社会,不能有意识地推进行业与社会自治等,今天以"分"为特征的中国改革正面临着失控的巨大危机。如何保证"分"的改革不至于失控,达到以"分"促"合",则是考验执政党的最大难题之一。儒家王道提出了解决分—合矛盾的一种理论方案。从儒家王道,特别是《春秋》正始之道看,当前中国改革的首要任务并非激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是通过政府力量重建价值、重塑人心,引导行业与社会自治。中国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建王道。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摆上我国政治的最高议程,成为我党执政的新课题。当前,我国社会问题多发凸显有诸多因素,从管理体制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在一些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快速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挑战,社会矛盾倒逼社会管理必须创新。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趋势,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从片面到全面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从片面  相似文献   

16.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从历史的维度考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党内法规文本(1978—2012)为考察对象,探讨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制度演化模式"。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政治周期为依据,经历了以恢复健全制度、配套建设制度和统筹调适制度为演化表征的三个发展阶段;探索形成了以党的主体自觉为先导、以党建问题倒逼为动力、以渐进演化模式为路径的创造性党的制度改革模式;运用这一制度改革模式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前瞻性审视,预防"内约失效"的"法治化"理念更新、防止"制度虚置"的"民主化"动力开启和破题"权威消解"的"内卷化"问题破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关键的问题"与"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切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矛盾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逐步开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陈培永 《桂海论丛》2013,29(5):21-24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辨识并处理好三对内在矛盾,即社会主义理想价值与现存社会现实的矛盾,民族国家奋斗目标与人类社会历史普遍进程的矛盾,一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应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呈现,更好利用资本主义而不是被其同化,努力开辟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应当以怎样的历史价值取向认识和推动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走过了27个年头,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在改革进程中多种深层次矛盾的出现,以何种历史价值标准评价已经发生的改革,要不要继续改革,以怎样的历史价值观推动改革,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评价改革必须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大势,以辩证的思维观察分析问题。评价改革必须坚持制度性标准、发展性标准和利益性标准的有机统一,以科学发展的历史价值取向积极把改革推向前进。当前,人们之所以在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存有一些疑虑,甚至产生一些争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在促进发展和提高效率的同时,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目标受到冲击而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深化改革必须注重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互构中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共生期;同时,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又是相互建构的。必须以一种整体主义的思路来矫治社会失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寻求一种善治意义上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