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福音     
《法律与生活》2011,(16):55-55
北京:官员不作为将被行政问责近期刚公布的《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将于2011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规定了行政人员出现不履行、违法履行、不当履行行政职责等共计26类违规行为之一,并由此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都将被行政问责。  相似文献   

2.
陈蔷 《中国监察》2009,(10):45-46
履行监察职责。强化问责内容。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行政监察机关主要履行五项职责,这为行政问责内容的设定指明了法律依据。因此,在行政问责内容设定上,要与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责相衔接,具体讲,对决策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对执行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不力的;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  相似文献   

3.
王慧斌 《法制与社会》2010,(24):210-210,212
问责制度的广泛推行一方面大幅提高了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的行政水平,但另一方面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履行的不彻底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对于正处于职能转变阶段的乡镇政府,不完善的问责制度甚至对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因此,必须对针对乡镇干部的问责制度加以完善,从而切实推动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通过的《政府部门行政首长 问责暂行办法》,已从7月1日起施行。 《办法》通过18种问责情形和7种追究 责任,对政府行政部门"一把手"及副职 追究其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 责任,小至诫勉、批评,大至停职反省、劝 其辞职等。 重庆市的"问责制"对引导权力的公 正使用具有一些实质性内容,《问责办 法》规定如下行为将被追究责任:效能低 下,执行不力,致使政令不畅的;责任意 识薄弱,致使公共利益或管理相对人合 法权益遭受损失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第一位的职责,是把纪检监察机关同其他党政机关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履行不好监督职责,纪检监察机关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明确职责定位,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全面提高履行职责能力。司法行政系统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进一步深化"三转",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监督执纪问责上来,提高履行纪检监察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向自身亮剑     
正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监督不力,发现同级党委(党组)及其班子成员存在违纪违法问题不及时上报,有案不查、压案不办、瞒案不报……出现以上任一情形的纪检监察干部,都将被问责。日前,浙江省永嘉县纪委监察局出台《关于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问责办法(试行)》,向自身亮剑,对履职不力行为坚决说不。《办法》对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和纪检监察干部在履行监督职责、查处信访举报、开展案件检查、落实党风政风监督任务等工作过程中,因不为行为需进行问责的情形进行了细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问责主体单一、问责方式缺乏科学性、问责程序缺乏规范性以及问责官员复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全面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问责主体上需要规范同体问责,强化异体问责;在问责方式上要注重问责的实际效果,科学确定问责事由;在问责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规范问责过程,保障程序公正;在问责官员复出机制方面应实行严格的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防止“带病复出”。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政坛刮起了“问责风暴”。官员问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规范和机制,因而还不能称作“官员问责制”。目前我国官员问责实践中存在法规体系不健全、问责主体和对象及范围不明确、问责程序不规范、缺乏监督机制等问题,官员问责亟需制度安排:官员问责的制度安排包括基本制度规范的设计、组织实施体制与机制的配套和观念意识的培育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制度     
《中国监察》2010,(14):30-30
黑龙江省宁安市实行问责问廉问效工作制 近年来,该市以实施问责问廉问效“三问”工作机制为抓手,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促进各项制度落实。按照《关于对党政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问廉问效暂行办法》,该市开展“问责问廉问效”工作,对审批不及时,办事效率不高,政策落实不力等执行制度不到位的单位和人员进行督办和问责。截至目前,共发出问责通知书38份,对31个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我国行政问责现状,认为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立法缺位、问责的前提条件不明确、问责随隶l}生较大、适用范围偏狭窄、责任形式不够具体明确等缺陷。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将对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构建具有指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禹竹蕊  穆天祥 《河北法学》2011,29(9):156-159
行政问责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我国的行政问责制起步较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组织体系的混乱也使问责对象难以明确;缺乏统一的问责规范和完善的配套制度。应该在完善行政组织法的前提下,尽快出台行政问责条例,并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2.
李璇 《法制与社会》2011,(19):144-145
所谓行政问责制度是指各级行政主要责任人在其管辖和服务的主要领域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能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从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到今年刚刚发生的伊春空难、上海大火,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列公共事件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这也提醒着我们,政府在注重行政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行政问责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法律缺失及其重构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法律缺失表现为:在全国范围内,问责制仅是中央政策而非法律;已有的专门问责制只是地方政府规章而非全国性法律;问责规定中,问责事由不具体、责任不全面、程序不规范,等等。问责法制不健全导致了问责面前不平等、问责客体不清、主体缺位、范围太窄、力度不强等消极后果。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完善问责制:规范问责主体及其权力、问责的客体及其职责,明确问责事由、情形以及责任的种类、内容,完善问责程序。  相似文献   

14.
李敏 《政府法制》2012,(25):53-53
行政问责制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我国的行政问责制仍存在着问责法律缺失、问责主体单一、问责客体模糊和问责程序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推行行政问责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问责权责不清,主体缺位,问责范围过窄,标准不统一,问责法律缺失,程序不实.为完善行政问责制,必须培育问责意识,塑造问责文化;明确问责主体,强化异体问责;健全问责法律,规范问责程序;完善问责救济,建立复出机制.  相似文献   

16.
林洹民 《法学》2023,(4):104-117
当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时,个人信息主体多因泄露源头不清而难以有效证明侵权责任的成立。对此司法机关或利用表见证据规则,或利用因果关系倒置,平衡两造在诉讼中的力量关系,但也存在合法性欠缺、混淆行为与损害等问题。破题之策在于借助《个人信息保护法》第9条规定的问责原则与安全原则,柔化《民法典》一般侵权规范的适用。根据问责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自证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的合规性,证明已经履行必要的作为义务。与之配合,安全原则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承担特殊的安全管理义务,义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1条的相关规定。就因果关系证明而言,问责原则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对民事损害负责,当存在不法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时,可以依据法规目的说判定因果关系的成立;鉴于个人信息处理者承担特殊的安全管理义务,即便个人信息是从第三人处泄露或存在第三人故意介入的因素,因果关系也并非当然中断。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安全事故中,企业作为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主体,对事故的发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并通过这一责难发挥一般预防的功能,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处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同时,政府的职能部门作为安全事故的监管主体,因其未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责或履行监管职责未到位对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当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并借助问责督促职能部门通过有效的监管措施尽力避免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8.
公正问责是公权力应有的正当属性,必须对公权力进行严格监督。人们在关注问责的影响力和强度时更关注问责的公正性,这是在警示执纪执法者同样要承担相应的问责职责。公正是问责的灵魂,失责必问就是要牢牢把握公正问责的实践指向,禁绝问责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以实践证明问责的公正性,方能以实际成效的公正性提升问责的震慑力和信服力。问责过程的公开透明是严格监督的必要条件,没有公开透明的问责,公正性就无从谈起。公开透明既是对被问责者公正问责的有利保障,也是对执纪执法者的监督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它的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政府问责的积极性不足,权责难以界定,问责主体缺位,目前仍局限于同体问责。本文将从其法治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建议进一步加快行政问责制度建设与立法步伐,尽早将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与发展框架,严格划分权界限,公民参与政府问责要制度化,厘定官员问责标准,强化异体问责的力度,使问责主体多元化,要统筹兼顾,确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20.
秦佩华  胡玥 《政府法制》2010,(21):26-2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专章涉及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他要求“研究行政问责立法相关问题”。近年来,各地行政问责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缺乏可操作的法律规范,行政问责在实际操作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行政问责在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程序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都需要统一规范,需要统一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