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的核心是得气,得气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灸温是激发得气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多以温热无灼痛、皮肤红晕作为灸温的要求,只有定性,缺乏定量,艾灸得气率低,艾灸疗效没有充分发挥。本文从艾灸得气最佳灸温研究入手,采用温度觉分析定量技术,揭示了悬灸激发得气的最佳灸温是42℃。在此基础上,将最佳灸温参数转化为临床可操作的温控施灸灸温标准,并以督脉悬灸为例探讨了温控施灸装置的研发与临床应用,证实了临床温控施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该项研究为临床灸疗温控施灸提供了新思路,为灸疗标准化、精准化推广应用提供了新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热敏灸机器人雀啄灸得气效应的优势。方法 选取28例符合阳虚体质诊断标准的受试者,每位受试者按照随机顺序分别接受热敏灸机器人操作的神阙穴雀啄灸与温和灸。以得气激发率、得气潜伏期、得气累积时间、得气总积分、得气类型频次以及肢端升温阳性率为评估指标,观察两种不同施灸手法的得气效应差异。结果 与温和灸组比较,雀啄灸组得气激发率更高(P<0.05),得气更快(P<0.05),得气更强(P<0.05),得气累积时间更长(P<0.05),更易激发舒适情感体验与自主神经反应(P<0.05),更易激发肢端升温(P<0.05),且在灸30 min时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 热敏灸机器人雀啄灸具有得气快、得气强、舒适情感体验与自主神经反应明显等独特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悬灸得气与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JP〗方法 纳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肿胀型)患者60例,依据在悬灸过程中患侧内、外膝眼穴有无得气现象(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得气组34例和非得气组26例,每日悬灸1次,每次悬灸时间为40 min,共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结束后即刻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关节周径和临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得气组关节周径和临床症状总积分均明显小于非得气组(P<0.05);得气组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非得气组(P<0.05)。结论 悬灸治疗肿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悬灸得气者的即刻和远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得气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艾灸督脉组穴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DL-receptor related protein-1,LRP-1)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督脉组穴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orris水迷宫筛选后,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2只。采用颈总动脉结扎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复制模型,艾灸组取“百会”“大椎”“风府”温和灸3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Morris水迷宫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质和海马组织中RAGE和LRP-1表达水平,并分析行为学检测结果与RAGE和LRP-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时间点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均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艾灸组逃避潜伏期均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少于正常组(P<0.05),艾灸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和皮质中RAGE表达增多,LRP-1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海马和皮质中RAGE表达减少、LRP-1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穿越平台次数与海马和皮质内RAGE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海马和皮质内LRP-1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艾灸督脉组穴可明显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大鼠BMECs的RAGE表达和上调LR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胼胝体髓鞘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艾灸治疗VD提供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经Morris水迷宫筛选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西药组,每组12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作其他任何处理;艾灸组取“百会”“大椎”“神庭”悬灸20 min,每日1次;西药组用氯马斯汀(H1受体拮抗剂)溶液灌胃,每日2次。以上4组干预7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干预前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胼胝体区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 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西药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胼胝体区MAG、MBP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MAG、MBP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强(P<0.05);与西药组比较,艾灸组MAG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强(P<0.05),MBP平均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胼胝体区MAG、MBP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MAG、MBP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西药组比较,艾灸组MAG表达水平增加(P<0.05),MBP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瘀通络灸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促进VD大鼠髓鞘相关蛋白MAG、MBP的合成,促使髓鞘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理中汤加味联合隔物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纳入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口服,观察组采用理中汤加味联合隔物灸治疗,疗程均为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和促胃液素-17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第12周末与治疗前比较,PGⅠ水平升高,PGⅡ水平降低,PGⅠ/PGⅡ比值增高,促胃液素-17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末,观察组较对照组PGⅠ水平升高,PGⅡ水平降低,PGⅠ/PGⅡ比值升高,促胃液素-17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理中汤加味联合隔物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刺督脉组穴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1例VCI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5例)和药物组(26)例,针刺组采用针刺督脉穴位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进行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多奈哌齐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水平及中医证候量表、MMSE量表、Hachinski量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rontal assessment battery, FAB)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Hg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g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针刺组升高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针刺组降低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前MMSE、Hachinski、FA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MSE、FAB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且针刺组增加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achinsk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针刺组降低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两组疗效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结论 针刺督脉组穴可改善VCI患者认知能力,且疗效优于多奈哌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热敏灸和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肿瘤患者失眠的临床疗效,统计肿瘤伴失眠患者高频热敏化腧穴分布。方法 将70例肿瘤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治疗方案,该组于药物治疗展开前进行1次热敏化腧穴探查,并对热敏化腧穴予以记录;试验组进行热敏化腧穴探查并记录其热敏化腧穴后,依据探查结果选取灸感较好的两个穴位进行为期2周、每日1次的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治疗后以及随访时基于两组患者PSQI评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PSQI评分以及治疗前与随访时PSQI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基于PSQI评分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患者基于PSQI评分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热敏化腧穴共计347个,其中高发热敏穴区敏感的腧穴有261个。其中位于前五的高频热敏腧穴分布区域包括内关穴(旁)、阴陵泉穴(旁)、手三里穴(旁)、曲池穴(旁)、阳陵泉穴(旁)。结论 热敏灸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情况,同时也可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以及抑郁症状;在停止治疗后,热敏灸能维持较长期的疗效;肿瘤伴失眠患者的热敏腧穴为内关穴(旁)、阴陵泉穴(旁)、手三里穴(旁)、曲池穴(旁)、阳陵泉穴(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灸预处理对乙醇诱导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探讨灸法对胃黏膜损伤“未病先防”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灸预处理组,每组10只,先对灸预处理组大鼠进行艾灸“足三里”“中脘”,再对模型组和灸预处理组大鼠进行乙醇灌胃制备胃黏膜损伤模型。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ulcer index,UI)和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 6,IL-6)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胃黏膜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UI显著高于正常组,灸预处理组UI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结构破坏严重,有出血灶和炎症细胞浸润;灸预处理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损伤低于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灸预处理组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胃黏膜组织TLR4、MyD88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预处理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灸预处理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热敏态腧穴温度觉阈值特征,为腧穴热敏的客观显示与临床温控激发优化参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0例,应用温度觉定量测定技术,分别测定患者大椎穴、肩井穴、肩髃穴的热觉阈、热痛阈、热耐痛阈,根据每个腧穴是否出现热敏灸感分为热敏组和非热敏组,比较其温度觉阈值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热敏态肩井穴给予42 ℃热刺激进行温控激发,观察热敏灸感的差异。结果 大椎穴、肩井穴、肩髃穴热敏组热觉阈值、热痛阈值和热耐痛阈值分别明显高于同一穴位非热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敏态肩井穴激发温度为40 ℃时比较,42 ℃时灸感强度更强,潜伏期时间更短,效应期时间更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热敏态腧穴与非热敏态腧穴具有不同温度觉阈值特征,热敏态腧穴热觉阈、热痛阈、热耐痛阈值均高于非热敏态腧穴;不同的激发温度,热敏灸感出现的灸感强度、潜伏期、效应期时间不同,42 ℃为临床较佳激发温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评价灸刺督脉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1例)。两组均予以基础病管理,对照组采用脑卒中气虚血瘀型常规针刺治疗,取穴为顶颞前后斜线、极泉、尺泽、内关、委中、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血海;治疗组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灸刺督脉疗法,取通督七穴(水沟、神庭、百会、风府、大椎、命门、腰阳关),其中百会艾灸,大椎刺络,其余腧穴予以针刺治疗。治疗周期为14 d。疗程结束后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oke scale,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NIHSS及MR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灸刺督脉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艾灸督脉组穴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P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灸督脉疗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评价患者的功能与生活能力,监测患者血清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及观察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the scale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of vascular dementia,SDSVD)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基于MMSE评分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MMSE、FIM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DSVD积分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SE、Hcy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督脉组穴联合认知功能训练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修复中枢神经损伤,有效提高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双针挂针疗法结合温和灸悬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符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急性期单纯使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双针挂针疗法,并辅以温和灸,对照组则不加用针刺治疗。两组各治疗7 d后,均改用常规针刺手法,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治疗第21天面神经功能评分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基于面神经功能评分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7 d、21 d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7、21 d后,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双针挂针疗法结合温和灸的治疗方案,可恢复患侧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弥可宝口服,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密歇根神经病变评分(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 MNSI),检测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MN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增加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康复法辅助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配合消渴丸选取相关的穴位进行补法针刺,温针灸及推拿治疗,3周为1疗程,对照组30例,单独应用消渴丸,服法及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气虚,阳虚症状的复常率显提高(P<0.05),两组在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无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温阳康复法对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法作用机制,形成手法治疗KOA规范化诊疗评估方案。方法 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将40例KOA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被剔除1例和2例)。治疗组采用手法治疗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对照组采用自我按摩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治疗2周后,以膝关节区域温度、督脉温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连续5次坐立时间、15 m直线连续行走时间为指标,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WOMAC的疼痛、僵硬、生活功能评分和总分显著降低(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前后WOMAC总分和僵硬评分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连续5次坐立时间、15 m直线连续行走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连续5次坐立时间、15 m直线连续行走时间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区域温度显著降低(P<0.05),督脉区域温度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区域温度降低值和督脉区域温度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基于WOMAC总分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手法治疗可减轻KOA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症状,改善日常生活功能,疗效优于自我按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