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美学课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参与各种审美活动的主动性,系统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通过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与实践方式,来改变传统美学教学的刻板抽象模式,使学生在尽情享受审美愉悦之同时,能获得比抽象说教更深刻的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审视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汉字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这不仅在于它以形表意的独特方式,还在于它所独具的审美特性。汉字从创制到使用的整个漫长过程中,人们除了把它当成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外,也始终把它当做一种审美对象,并赋予其特有的审美功能。汉字因受汉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影响而成为富有"艺术气质"的文字,并形成了书法艺术,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美育的传统手段。它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借鉴生态学知识与原理来重新解释审美活动及其一系列关键词是生态美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态危机这个时代语境来重释"美"的要点则是解释它与"生态健康"的内在关联,其理论难点是将认识性的、不可感知的"生态健康"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审美体验之中,从而建构出有别于传统之"美"的"生态健康之美",进而将传统的审美体验转化为生态审美体验。这项工作的理论前提是从美学基本原理的角度,重释审美体验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关键词。美国学者伊顿的审美理论在反思和批判现代西方审美体验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美学的视野出发探讨了审美体验的语境性特征并提出了"语境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健康的美"这样的生态美学命题,比较好地解决了"美与生态健康的有机融合何以可能?"这一生态美学理论难题,对于我们的生态美学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美学理论和审美活动来培养青年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利用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来培养和提高青年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陶冶情操并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学校可通过教学、课外活动、优美的环境、教师的示范等综合作用对青年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5.
翻译教学和实践离不开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转型为“翻译美学”的建立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兴”是“审美的存在状态”,是标示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所有活动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审美活动的“本质”。没有审美活动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对“兴”这一不能再还原的基本事实的描述和反思构成了现代美学的核心内容,也应是英汉翻译美学的核心内容。作为方法论的中国美学在英汉翻译教学和实践中自然地起着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是对传统精英主义美学的强有力冲击,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倡导拓展文艺学的对象与范围、调整文艺学的研究范式以及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的关注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绝不意味着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现象的价值认同.针对中国的消费主义和日常生活审美...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集科学美、劳动美、艺术美、创造美、道德美于一身,蕴蓄着巨大的审美潜能和美学效应,其美学内涵理应得到充分的发掘和研究.编辑审美目标和编辑审美观,即把审美作为编辑的一种境界去追求,使编辑美学的研究在理论思维和观念形态上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8.
论杜夫海纳美学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反映了他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准主体”,强调审美主客体之间是二元合流的姻亲关系,从而消解二元对立,使主客体关系走向和谐;借助意向性思维,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统一起来,并指出审美主客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从而进一步明晰了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他还把知觉与想象视为使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得以贯通与融合的重要途径。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美学理论建构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并给美学研究以方法论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自从大众文化产生之日起,精英主义者和传统美学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其进行否定性的批判。本文通过证明大众文化功利性审美的合理性,试图对现有非功利美学在审美经验、美的本质等方面进行一种重构,重构后的美学将重视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丰富性、复杂性、现实性和日常性等特点,并可以解释新时代涌现出的比如生存的快乐原则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等诸多文化现象,从而体现出一种极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将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作为审美形态分别置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对其审美性质、类型特征、创造法则和基本范式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阐述,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了传统美学本质论、学科论和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创造性地建构了真正具有全方位视野和完整体系的审美形态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启蒙运动以来,崇高如何沟通人的审美与德性成为一个历史课题。康德的崇高理论不是一种对于与崇高领域相关的审美问题或道德问题的孤立疏解,而是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自然领域的先天基础的先验阐明、在《实践理性批判》对人的真实道德状态的关注和对道德自律的论证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实现了从美学崇高向道德崇高的过渡,而且沟通了自然美与伦理美,确立了人的崇高生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试论学报的版面语言、版面设计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报的版面语言具有评价稿件、表达编辑思想 ;美化版面、吸引读者 ;展现个性、指导读者的功用。同时作为版面语言的设计须遵循内容与形式、编者与读者的互动、规范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思想性原则和整齐划一、对称平衡、虚实对比、组合分割的艺术性原则。美化学报版面应从封面设计、版式设计两方面入手 ,探索其蕴含的美学特征 ,提高版面形式的审美价值 ,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的研究是当代意象美学研究的学术基础。《周易》是意象范畴的思想源头,其意象观从词源和思想层面奠基了意象范畴。《周易》的哲学思想在其实质上会通于西方的存在论现象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对其意象观进行阐释既是最切合《周易》思想的探究,也是对意象范畴的正本清源。在存在论现象学的视域下,《周易》中的“意象”并非含“意”的易象(卦爻象),而是圣人以易象所像、所立之象,亦即作为“意”的道之现象,美是向感性觉知开放的意象。这一意象观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对美的本质的领会和解释。文章从存在论现象学视域对《周易》意象观的美学内涵的揭示,提供了一个从源头处洞察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和源始地解决意象美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视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形态中,王星拱可算独特的一支。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属于人文色彩比较重的一支;朱光潜、宗白华属于人文和科学结合的形态;王星拱则属于坚定的科学派。并且是这派美学的始作俑者,可惜这派美学的贡献至今学术界研究很不够。王星拱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的科学;美严格地限定在感性和情感范围,因此,他讲的美学是拿科学的态度研究美感。从王星拱详加讨论的这些客观性的材料(雄健、阔大、悠久、众多、流动、秩序、连轴关系)来看,他对美的看法应该属于主客体统一的观点,他既肯定这些“外在客体”作为审美材料的先决条件,又主张人的主观对材料的加工的结果——艺术=美。王星拱的美学思想太局限于经验领域,他虽然也讲美感需上升到理性层面。但他讲的“理性”是在经验范围内的。王星拱美学突出了逻辑和科学,而对精神科学的形而上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5.
Asa pioneer, Wang Xionggong stands out among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schools, due to his adherence to science-dominated aesthetics, in contrast with Liang Qichao, Cai Yuanpei and Wang Guowei who are devoted to humanistic aesthetics, and Zhu Guangqian and Zong Baihua who combine humanism and science. Regrettably, researches into Wang’s aesthetic theory are far from deep. Wang advocates thataesthetics is an art-research science, and beauty is strictly defined as senses and feelings. So his aesthetics is a scientific research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By analyzing his attachment to objective materials such as masculinity, inclusiveness, expanse, multitude, mobility, orderliness and connectedness, he is proven to belong to the school of blending and balancing the objective and the subjective, accepting the ‘external objects’ as prerequisite for aesthetic materials, and insisting on the subjective processing and its results, equating art to beautyfinally. Wang’s aesthetics is confined to empiricism despite his mentioning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ascending to rational realm. Thus, h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lighting logic and science while neglecting the metaphysics within spiritu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6.
张竞生是20世纪初的留法哲学博士、著名学者。张竞生的美育思想是我国美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体现了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7.
叙事伦理是由人类叙事本能产生的复杂而又无处不在的问题.叙事伦理既涉及到审美感受,又涉及到审美评价.由于其复杂且不纯粹的文本现象,以叙事伦理张力来比喻便于使审美感受具象化,同时为审美评价提供一个标准.张爱玲的小说复杂而又特殊,可以将其作为方法,根据叙事性作品的伦理交流结构理论,分析和解读张爱玲的小说,从而探究叙事伦理与审美感知及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