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匾额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优秀匾额集中国历史之思想、制度、艺术、文化精华于一身,在民族成长进程中,曾对社会生活广泛发挥主流价值观教化的正能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用历史文明硕果教化社会、立德树人。首都北京作为匾额文化高地,对此应主动有所担当,尽快启动中华匾额申遗程序,以振兴优秀匾额文化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目前,历经时代变迁,匾额文化衰微,识匾、懂匾、存匾者大大减少,残存的历史匾额多碎片状存在于文物建筑、博物馆单位、部分收藏者。新的制匾挂匾于  相似文献   

2.
<正>在国际河流红河源头,滇西的一个村落,至今留存有一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总面积近三万平方米,共有古民居十八座、碉楼五座,其建筑工艺极其精湛,布局精妙,将中国古建筑艺术精髓,大理白族建筑风格,伊斯兰传统文化和谐精美地融于一体。其中一座院落悬挂有白崇禧、龙云等历史名人题赠的"明道致远"、"义广财隆"匾额。这是一方怎样的土地?她又有着怎样的璀璨历史和动人传奇?  相似文献   

3.
诠释传统文化,既可以"文化"为视角归纳其"实体性"特征,也可以"传统"为视角归纳其"过程性"特征.当传统文化以"实体性"内化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便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当传统文化以"过程性"贯穿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三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又呈现出文明时代的古今演变,即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本文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和"过程性"中寻求现代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命脉".  相似文献   

4.
叶坚 《浙江人大》2015,(1):76-77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系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于公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建,地处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清河坊。创业伊始,胡雪岩即在营业大厅门楣上镌刻上"是乃仁术"4个大字,大厅内高悬"真不二价"金字匾额。140多年来,秉承"戒欺"祖训,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保护、继承、发展、传播祖国5000年中药文化精粹的重要场所,成为杭州人文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入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药号也被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与儒家思想的经典论著《大学》有着难得的亲和性:从主题上看,二者都强调确立本体论支撑的修身律己;从结构上看,二者都以纲目总分的形式展开,并可自圆相契于"八目"递进的逻辑衍伸形式;从内容上看,二者都注重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德行标准,树立规范高线。加强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对于深入贯彻廉洁自律精神以及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百年"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从历史维度看,其根植于中国古代变则通思想、自强不息精神与以民为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从时代维度看,其具有先进的价值目标、创新的时代品格与鲜明的实践特性;从理论维度看,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深化了改革发展理论;从实践维度看,其是具有实践指向的方法论,要求改革创新、坚定信念、胸怀大爱;从价值维度看,其是广大党员群众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从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到明天顺三年(1459年),浦江郑氏家族共财同居15世,持续达332年,鼎盛时家族"食指三千"。这个大家族,以孝义传家,以家训、家规、家仪治家,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和儒学大家的再三奖掖,其孝义文化、廉政文化、制度文化等家族传统文化和修身养性、积善积德、尊师重教、廉洁自律、勤俭持家、睦邻友好、优待孤寡等家风文化至今仍有具有显著的现代价值。对传统家族或家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刻探究,可以从文化学、社会学等视域中找到路径。文化学研究范围的理论视域,揭示了考察研究和保护"江南第一家"传统家族家风文化,应全面关注其物质文化,包括历史上的建筑物、器物乃至山水等有形文化载体;全面关注其行为文化,包括传统社会的礼仪、习俗、节庆活动等文化遗产;全面关注其制度文化,包括律法、族规、家规、家训等成文不成文的规定;全面关注其精神文化,包括道德、价值观以及艺术、文字记载等文化创造。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惯习×资本+场域=实践"公式和惯习—场域理论,引导我们要注重通过家风场域构建使家规家风得以贯彻和传承的借鉴;注重对相关生活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注重对相关史料的抢救和保护;注重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随着翻译步入互联网时代,字幕组、公开课、翻译博客和翻译社区网站在我国竞相出现,其迥异于传统翻译行业的运作模式使之脱颖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参与式文化公共空间。作为新媒介参与式文化的次文化之一,互联网翻译文化公共空间历经了从游戏动漫汉化组到影视字幕组、从"以娱乐为取向"到"以信息为取向"、从完成单一翻译任务到搭建跨区域合作性翻译平台的衍变。  相似文献   

9.
陶然 《人民论坛》2020,(10):135-137
在当代语境中的"诗教",既不只是汉儒所云"温柔敦厚",也不只是文艺思想领域的范畴,它以古典诗歌为载体,却以"经世致用"为旨归;它深植于中华传统思维,却能接轨于现代文化需求.因此,从多个层面认识诗教的当代文化建构功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本源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对外战略文化是指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为增进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相对稳定的战略思维、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文化大体上经历了"革命的国际主义"、"和平共处中的反对霸权主义"、"超越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以及"和平发展"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基于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反对霸权主义"等一直是中国对外战略文化的基本立足点.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文化更加突显其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核心思维和价值取向--"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繁荣"、"和平发展".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是中国对外战略文化的演变趋势,它更适合于中国树立新形象、担负起世界大国的责任、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毛健 《求索》2014,(11):11-15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萌芽于远古时期,成熟定型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争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儒释道并立的思想格局之中;融摄佛道的宋明理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和"思想既体现为政治上的一种执政理念,也体现为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它几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2.
张军 《学习与实践》2013,(1):97-107
从福利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角度来检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其发展阶段大致可划分为西方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宗教-慈善"保障制度、"人道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保障制度和"多元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社团"保障制度。这种划分可以为西方社会保障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廓清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真实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3.
日本社会意识历经忠诚于天皇制、忠诚于企业和向个人化发展等阶段。从日本历史传统看,国家主导的"行政的公共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从作为文化的社会意识看,日本人传统的以协作团体主义为实质的"集团主义"存在于社会深层,助推了公共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郭霞 《青年论坛》2006,(5):22-2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和谐"基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和谐"性重要特征;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庸之道"最高价值原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盈于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宽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科学立法的思想继承完善了传统法律文化"立善法于天下"的内涵;关于严格执法的思想汲取了传统法律文化"法在必行"的合理部分;关于公正司法的思想发展超越了传统法律文化"法不阿贵"的主旨要义;关于全民守法的思想彰显了传统法律文化"人法相维"的精华所在;关于法治工作队伍和领导干部保障作用的思想借鉴了传统法律文化"奉法者强则国强"的理性要素.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文化往哪里去?"新传统主义"给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体传统而用现代"、从"坐而言"转向"起而行"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立足优秀的中华文化,把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与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契合来,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以及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信息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产业后继乏人等问题,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此,可运用"兴趣导向,活学活用""与时俱进,贯通古今"原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要求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青少年充分感受中华文化展现出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相似文献   

18.
对于英美政治、法律文化传统中的"civil disobedience",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违法行为,所以与"善良违法"的译法相比,"公民和平抗法"的译法似乎更为妥当。"公民和平抗法"是英美社会抗议的一种古老传统。从历史文化传统角度看,这源自从英国历史早期就形成的独特法律文化与政治文化传统。在当前中国"暴力抗法"现象还不时出现的情况下,认真与公正对待"公民和平抗法"行为,不但不会危及法治,而且还会有助于良法之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07,(10):34-41
40年前,一场以"文化"为名的大革命彻底打碎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与传统。然而,砸碎一个旧世界,却并未建立起一个新世界。这一历程,伴随着无数人的精神迷失。从十年创痛中蹒跚走出的"后三届"学子们,由此更为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精神的废墟、思想的重建、文化的坚守。即便彷徨、悲凉却也难以褪去其根固的理想主义:心忧天下、匹夫有责。所以,他们在70年代书写出反思历史的"伤痕文学";在80年代初展开了"人道主义与异化"大讨论;在90年代可重新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直至21世纪重拾传统,带动国学热的思潮……人生几经沉浮,一次次从轻信到幻灭的生活体验,使"后三届"对社会现象有了清醒而坚定的判别能力。"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注重学术;在官学与私学之间,弘扬私学;在俗文化与雅文化之间,坚持雅文化。"一代知识分子在理性的选择中,实现着对人文精神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内存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是中华法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军事实践和中华法系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军事法律文化的特点:兵农合一、奖励耕战的国防法制观和义战、慎战的国防法制原则;君主专权、法自君出的专制独裁;"制必先定"、"以治为胜"的以法治军思想;兼容礼刑、出礼入刑的法制方针,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