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政坛》2009,(7):35-35
何平在《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法律信仰和法律制度是形成法治社会的两大支柱,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建成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信仰,应当包括法律信服心理和法律拜从行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鉴于我国目前市场信用体系不完善造成的信用秩序混乱,失信行为屡见不鲜的现状,本文拟以一人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与现行公司法律制度分离与融合的原因为视角,比较分析两种企业法律制度在我国信用法律制度中暗合的根源,为两种企业法律制度找到他们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商事信用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 ,是人们创造的 ,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 ,是界定社会秩序的标准。在一定的社会内 ,制度起着规范、修正人们行为的作用。一定的制度决定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没有制度 ,也就无所谓秩序。当前不讲信用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合同欺诈现象随处可见 ,以及金融诈骗 ,赖账拖欠 ,出口骗税 ,虚假介绍 ,考试舞弊 ,剽窃抄袭 ,盗版侵权 ,法律白条等种种不讲信用的行为经常出现 ,难怪有人惊呼我国社会已呈现信用危机。如何消除信用危机 ,规范市场秩序 ,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  相似文献   

4.
当前,辱骂警察的违法行为频繁发生,各地公安机关也对此类行为进行了相应处罚,但处罚依据各不相同,甚至出现处罚依据错误的案例。为进一步厘清各类辱骂警察的违法行为之处罚依据,在案例分析和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仅有辱骂行为,没有其他后果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侮辱"的相关法律规定处罚;辱骂行为妨碍公务的,按照"妨碍公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处罚;辱骂行为扰乱公安机关工作秩序的,按照"扰乱工作秩序"的相关法律规定处罚;在网络上无事生非,辱骂警察的,按照"寻衅滋事"的相关法律规定处罚;打电话、发短信辱骂警察,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秩序的,按照"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相关法律规定处罚等等。  相似文献   

5.
对有限责任公司作结构与功能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以及选择该行为方式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和设计适合于我们自己企业的法律结构。一、对有限责任公司结构与功能的法律分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法律创造物。它实质上不过是一种特有的法律结构,其功能是在企业中建立起群体活动的特定类型的秩序。在法律制度史上,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合伙制度基础上演绎而成的。它最初是由商人们通过契约塑造而成,然后请求国家权力机关授予特许权以恩准其享有独立于其创始人的法律人格。如今,绝大多数国…  相似文献   

6.
探寻法治的中国道路 在当下这个矛盾复杂、问题重重的社会转型期,法学学人更多的是跟随媒体追逐社会热点,而遮蔽了对“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秩序”问题的思考。法学的力量来自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中国法学的误区在于以“他者”为判准来进行法律制度建构,导致了对西方法律和当下现实的双重误读。一些法学家热衷于移植西方法律制度、复制西方法学知识系统,而压根儿就不关心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如何建构生活秩序等当下问题,法学成为一门遮蔽真问题的学问、绕道走的学问,成为一个没有主体性的话语体系,一个悬空的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7.
具体行政行为撤销制度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对诉讼撤销和行政撤销都应加以控制,以降低其消极效用。这一制度的设计应注重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和法律秩序安定。对于轻微瑕疵的行政行为,可以采用行政行为的补正制度、瑕疵的治愈制度等予以纠错而不必径行撤销。一、具体行政行为撤销制度的功效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指对于有瑕疵的具体行政行为,由有权机关于以撤销,使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制度。在我国享有具体行政行为撤销权的机关  相似文献   

8.
97刑法典第307条对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规定,改善了刑罚的适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刑法的功能,并且能遏制当事人的恶性举证,强化民事、行政案件的诉讼秩序。但该条文没有规定当事人自己的伪造、毁灭证据行为构成犯罪,没有规定证人自己作伪证的行为是犯罪,且罪状规定粗糙,与其他法律规定不协调,操作性差,量刑也不尽合理,应该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一、民政法制与法治民政 (一)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国家和社会秩序。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法律,即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宪法、法律和法令(包括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也包括其他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条例、章程、命令等。(2)制度,即根据宪法和法律建立起来的国家基本制度,如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3)国家和社会秩序。包括国家机关依法管理国家的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10.
一是各项制度不健全,使地方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不规范.这些制度,包括常委会会议议事制度、监督办法、人事任免办法、信访办法、联系代表办法、司法监督办法、以及与本级"一府两院"联系制度等,都没有完善起来,有的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有的地方人大存在着法律监督上的...  相似文献   

11.
法律的目的价值以正义为核心,其他价值可以看作是正义的内在要素。法律制度通过法典化的立法和赋予行为人自治权的法律行为制度,从秩序、平等、自由等不同方面保障了正义的基本实现。在法律规范出现空白或无法适用于具体案件的特殊情况下,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保障实质正义实现的必然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2.
在法感情与法秩序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孺 《求索》2012,(1):137-139
一般说来,法律秩序是一种具有特殊强制力的社会状态,为社会提供确定性、一致性,为社会主体提供安全保障,为社会关系提供可依循的界限和规则。然而,此种关于法律秩序的论说,虽然指出了法律作为一种制度在社会秩序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却忽视了法感情对于守法行为以及守法者的意义。也正因如此,中国几十年法制建设虽收获颇丰,却大都仅限于书本层面与法律人口号式的呐喊中,而现实中法律秩序之构建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将以法感情缺失为进路,寻探社会生活中法律秩序未能形成之原因,为社会法秩序之构建与践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公民行为规范,体现了国民素质的文明程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是一些公民的不文明行为仍然有待规范。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插队,过马路闯红灯、翻越栏杆,随地吐痰、随手乱丢垃圾,损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行为依然存在。日本、新加坡公民比较守秩序,究其原因,除了家庭及学校教育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有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公民的行为。我国国情特殊、人口众多,国民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从法律和制度上规范公民行为显得  相似文献   

14.
选民登记是确认公民享有选举权的一道法律程序,是选举制度中的基础环节。没有及时准确的选民登记,就难有选举的顺利进行。从我国目前的选民登记模式看,以选举机构主动登记选民为主,没有强制选民登记的法律规定,选民不登记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国家强制力的约束,因此蕴含着公民权利自愿行使的理念。可以说,我们目前的做法实际上是“登记选民”,还没有真正做到”选民登记”。  相似文献   

15.
当下我国社会诚信问题诱发的根源,不仅有道德,也有制度.不合理的制度以及制度不管用,都会诱发非诚信行为。制度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其规定合理与否至关重要。一旦制度规定不合理。就会“诱逼”虚假失信行为,产生大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制度变通”现象,导致“集体性”非诚信行为泛滥。另外,制度失效也会诱发不诚信行为。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对非诚信行为不能实现严惩,消解的是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瓦解的是社会成员的法律信念和信仰:社会诚信建设,不仅仅是社会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没有区别不同类型的行政行为,没有根据不同行政行为中的行政机关担负的不同职责而分别设定不同的合法性判断标准,“尽责即合法、未尽责即违法”的判断模式既不能适应审判实践活动的需要,亦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和政府职能转变不相协调,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确有必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共同危险行为制度是当代侵权行为法中一项重要法律制度,而我国还没有确立。在学术界及法律实践中,对其的构成要件及责任承担问题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使现行法律陷于困境。通过对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以期推动共同危险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检察制度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的设置、性质、任务、职权、人员任免、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法定工作程序的总称,是国家和法律监督制度,也是国家整个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检察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愈来愈重要。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检察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不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人民在事实上掌握了国家政权这个社会主义民主的现实,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法制。如果人民还没有在事实上成…  相似文献   

1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在两种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秩序既有正常运行的一面,又有混乱无序的一面,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重性”。当前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表现,主要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行为扰乱市场。从法律上讲,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市场欺诈行为泛滥,违背民法中平等、诚实、信用、合法、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法制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一、欺诈行为的危害(一)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为基…  相似文献   

20.
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扰乱公共秩序罪的一种,指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利用速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要是会道门、邪教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以及搞迷信活动的人。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目的。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行为。会道门指各种封建迷信组织。邪教组织指非法的类宗教组织。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