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我国失业人口的构成我国的失业人口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明显性失业,可简称为“显性失业”,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岗位完全失去了联系;另一类是隐蔽性失业,可简称为“隐性失业”,表现为劳动者虽已在业,但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正常劳动量。显性失业人口由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为自“文化大革命”以来就大量存在的城镇待业青年。导致这部分人口失业的原因是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其基本特征是:普遍受过9—12年的国民教育或其它技术训练;主观上迫切要求在城镇且仅限于城镇获得就业  相似文献   

2.
过去,中国把“失业”这个概念专门用于描述和研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业情况,并且坚信失业与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应存在失业现象的。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和人民曾经那么真诚而坚定地为消灭失业而战,把消灭失业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一,把是否存在失业作为衡量姓“社”姓“资”的标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端着铁饭碗,坐着铁交椅,拿着铁工资,吃着大锅饭,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更多的所谓“公平”,而在物质生产上却失去了更高的效率,结果是最美好的理想成为海市蜃楼,甚至酿成了最难以吞咽的苦果,以至于“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也成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有些人害了“恐资病”,一听见“失业”这个词,就条件反射,头脑中直接反应的只是“资本主义”。对于我国城镇青年没有工作的现象则称之为“待业”,而不是“失业”。“待业”这  相似文献   

3.
要彻底埋葬真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 ,不仅应该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 ,而且还应该将它引入真理论 ,这就是“实践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视角 ,在实践真理与认知真理的联系与区别中 ,阐发了实践真理的涵义及其辩证特性 ,论述了真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4.
一、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回答的是生产关系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劳动力是否进入市场回答的是劳动力资源是用计划调节还是用市场调节的问题劳动力是不是商品,是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劳动力是商品,劳动者以雇佣劳动者的身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劳动力不是商品,劳动者以共同主人的身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而  相似文献   

5.
“穷”和“富”是对立的两面,这两个对立面,在旧社会里存在过,在今天的新社会里也还存在着。但是,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穷和富。在旧社会里,穷和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剥削所造成的。地主、富农占有大量土地、耕畜和农具;贫农则没有或有很少的土地、耕畜和大型农具。富有田连阡陌,贫无立椎之地。贫农、雇农只有租种地主的土地和出卖劳动力,受  相似文献   

6.
徐沛林 《唯实》2002,(9):24-27
要彻底埋葬真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不仅应该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而且还应该将它引入真理论,这就是“实践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视角,在实践真理与认知真理的联系与区别中,阐发了实践真理的涵义及其辩证特性,论述了真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7.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任何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指出:“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和文化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条件的人作奴隶。”毛泽东指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探索》2014,(3)
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是划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界限。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其性质取决于由哪个阶级所主导,服务于哪个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消费品的充分商品化,使生产资料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使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远远高于其价值,使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并非等量劳动相交换,使资产阶级成为市场的主导者。而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应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市场,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作为统一的利益主体所主导的市场,是有计划的市场。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化的程度与资本主义相比都是有限的,其最根本的特征是限制乃至消灭剥削,实行基本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只有这种性质的市场,才能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生产资料不再是“资本”,不可能再成为剥削的手段。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解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铲除了给社会生产力造成周期性破坏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无比优越,它实现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因而根本不存在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但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失业现象,只是程度不同、境况各异。我国是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问题格外突出。在失业群中,人们发现,最困难的是“零就业”家庭,即一家数口中虽有劳动力,却无就业者,生计没有着落。失业者情况多样,如夫妻同下岗、子女未就业以及土地被征用等。对他们给以低保或失业保险,可以勉获温饱,但是难以持久,更不用说逐步改善和走向小康了。实践中也涌现了一些好经验,是以“零就业”家庭为对象,优先安排其就业,即使一户只安排一人就业,就成为“零失业”家庭。“零就业”家庭是窘迫的,转化为“零失业…  相似文献   

12.
李咏梅 《共产党人》2006,(11):15-15,18
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建设的“激励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就很难得到巩固,市场经济也不可能最终建立。同时,它也是有效解决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企业改制、重组及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职工转岗、待业、工资难以发放等问题日益显现,企业职工及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业风险和生活风险急剧增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使一时不能再就业的人员及时领到退休金和失业救济金,从而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了社会安定。因此,为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保证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客观上必须要求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必要的社会“安全网”与“减震器”。  相似文献   

13.
从"下岗"向"失业"并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由于操作主体的责权不对称,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和改革成本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使并轨难度加大.文章认为,只有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领导和有效组织,通过发展经济,多形式、多渠道拓宽就业,尽快实施费改税,强化社会基层服务,建立劳动预备役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保证"下岗"向"失业"并轨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14.
在干部工作中的选人用人问题上,常常出理两面三刀种偏向:一是对干部标准中的“德”与“才”的具体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上有偏差,或以偏概全而导致“因小过而斩大将”,或求全责备而贻误用人时机,埋没人才.二是在干部标准中的“德”与“才” 的关系上,或只讲德,不讲才;或只讲才,不讲德,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因而导致选人不准,用人不当.这两种偏向都是没有坚持好干部标准中的“德”与“才” 的辩证统一,没有把握好“德”与“才”的具体要求的表现.干部标准中的“德” 与“才” 的具体要求,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内涵,但“德”与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主义原著”概念的解释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荣  王迅 《唯实》2000,(12)
“马克思主义原著”这个概念既具有确定性、绝对性的一面 ,又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的一面 ,是相对与绝对、不确定与确定的辩证统一。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原著”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有利于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态度 ,既反对理解上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 ,也反对理解上的绝对主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及人力资本的概念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存在较多的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口,就业压...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九五”期间将出现1978年以来的第三个失业高峰,至“九五”末期失业率可能达到21.4%,超过80年代以来两个失业高峰的水平。 第一,据国家劳动部课题组预测,“九五”期间全国新成长的劳动力为7200万。其中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预计在5400万左右,同期仅能安排3800万人就业,尚有1600万人失业。到“九五”末期,城镇失业率将高达7.4%。  相似文献   

18.
将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置于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背景下,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格局及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相关关系.改革开放前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经济不景气阶段政府借助农村来缓解城市失业压力.从80年代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到90年代初出现“民工潮”和“三农问题”愈演愈烈,内含着既得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涉农政策方向转变.新世纪初“三农新政”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吸纳了大量过剩资金和劳动力,是中国能迅速走出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所引致的全球经济萧条的重要的未雨绸缪之策.综上,农村因作为中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蓄水池”而具有“无风险资产”的特征,对于维护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国家战略应继续强化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将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剥夺”,即用无代价的强制没收的方法;一种是“赎买”,即用有代价的和平改造的方法。有的同志提出:按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采用无偿没收和采用赎买将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都是“剥夺剥夺者”。马、恩确实是这样说的,但马、恩多次表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根据各国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不同的民族特点,采取不同的变革形式和方法。十月革命后,列宁发展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际经济工作者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将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加以综述以供参考。 一、什么是“民营经济”? 究竟如何理解“民营经济”这个概念?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存在着不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民营”本质内容是“私营”。提出“民营”这个概念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掩盖“私营”的本质,因此,必须明确肯定“民营经济”的实质内容就是“私营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民营”的本质规定是“营”、执行主体是“民”,其内涵并不特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而仅仅是一种与资产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式。“民营”与“私有”之间没有必然一致的关系。“民营”是一个比“私营”的涵义更宽泛的概念。无论是“国有民营”还是“民有民营”都属于民营的组成部分。前者与己经实行承包租赁和股份制的企业形式有关,后者包括个体、私营、合作、集体、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