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的公正是社会对待全体公民的公平和正义,是法律对待罪犯和受害人的公正和不偏不倚,是社会对罪犯的理性惩罚和对受害人的补偿。程序正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正这个实体的有效途径,警察在执法时遵循程序,给嫌疑人以程序的正义,是对警察法律意识应用法规的高要求。我国可借他山之石,在法律上规定这一操作性程序。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治国家建设中,警察法治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对于法治文明的实现具有突出作用的程序,必然要率先走向文明,确立程序正义。警察程序正义要求在进行任何一种警察行为时,都必须遵循起码的、正当的程序。警察程序正义的内涵应当是实体性的程序正义,而不能把程序仅仅作为形式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过去十年间,中国有关民众评价警察的研究大量涌现,但一些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却极少被纳入研究之列。基于对外出务工人员、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相关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中国民众在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上的警察信任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表现性关注和工具性关注是否是预测警察信任的指标。研究发现中国公众在警察信任上往往无法区别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实质不同。与工具性关注相比,表现性关注对警察信任的作用更为显著,诸如信任居委会(村委会)、可感知的法律与秩序及个人生活质量等都是影响警察信任的表现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警察的信任也与新闻媒体密切相关。此外,本文对相关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体随时随地掌握社会动态变得触手可及,涉警案件已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公民对涉警舆情的关注和回应间接地影响着警民关系的发展。以"微"时代为背景,将社区公民对警民关系的态度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公民对当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认识,进而分析微环境下警民关系依旧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可行建议,刷新警察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警察规范执法和公民满意的执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正在通过完善执法制度体系,逐步推进警察执法规范化从量变积累向质变发展转变。这不仅是改变中国警察执法现状的必然要求,也符合泰勒提出的以"程序正义"为核心的警察合法性构建模式。然而,警察执法程序正义的实现在现实中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街头官僚理论作为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其关注点聚焦于与公民直接互动且拥有实质自由裁量权的公共部门服务者,并从个人、组织、资源、顾客四个方面重新解释基层公共部门服务者的工作困境。警察作为典型的公共部门执法人员,街头官僚为警察执法合法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6.
警察执法权与公民隐私权作为一对矛盾共同体,其统一的一面表现为警察执法权是保障包括隐私权在内的个体公民人权的必要手段,警察执法权服从于保障人权的最终目的;其对立的一面表现为在特定情形下警察执法权要优先于公民隐私权以及现实生活中警察执法权对公民隐私权各种形式的侵害。协调两者之间对立冲突的方法是通过法律设定警察执法权干预公民隐私权的实体和程序条件,并规定警察执法权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二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合并适用的问题直接影响程序正义的实现,影响审判的公信力。死刑核准权上收是尊重生命权的必然选择;二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分开是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警察执法过程中的公民权利保障在世界各国司法活动中逐渐成为一种优位价值理念,对警察执法活动聚焦并期望执法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全体公民对建设"法治中国"的强烈回应。我国警察执法理念滞后的原因是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程序意识不强,警察职业素养欠缺等。积极探索警察执法理念的提升,遵循执法必须保障公民权利,坚持服务型执法,永远追求程序正义是有效促进警察执法规范的必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法治和程序正义是宪政的内在精义。警察行政权的过分强大威胁公民的基本权利,需要得到规制。而权力分立,权利制约权力,法治、正当法律程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规制警察行政权,从而保证警察行政权依法运转。  相似文献   

10.
当前法律制度和警察权益保障理念大多关注警察职权的有效发挥,而对挑衅与轻度侮辱等软暴力行为给社会与警务活动带来的危害常常予以忽视。而事实证明,以软暴力妨碍警务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警务主体的权威性与警务行为的严肃性、强制性,导致本可以通过警察执法行为快速实现的社会正义无法实现,还破坏了形成于警民之间的秩序。对此,可以通过重构针对软暴力妨碍警务行为实施主体的教育体系、创新警察宣传方式、创新受害警察的救济模式等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1.
"社区警务树"理论值得借鉴。民警与社会人的联系要兼顾户籍所在地和兴趣共同体两个方面。调整警民关系首先要解放思想调整思路,警察要以责任心和办事能力赢得民心。警民合作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警察公正严明执法,警察执法环境的改善主要需要公安部门的努力。警务工作的改革应当引进"善治"理论,民警既要注意"面对面",还要学会"屏对屏"地交朋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民围观拍摄警察执法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同时存在着高位阶警察执法规范的缺失,涉密、涉隐私视频的不规范处理,网络对涉警舆情的不正当评价等法律问题。借鉴美国和德国关于公民拍摄警察执法行为的法律规制,明晰警察执法规范化标准,严格涉密、涉隐私的法律程序,完善网络涉警舆情的危机应对机制,促进警察队伍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时代消除警察偏见,可以采取三种对策:一是借助群际接触理论,阻遏外群体同质性错觉的产生。一方面,通过开放警营等与群众直接接触的方式,增进警察与群众之间的情感沟通;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创造了"超现实"的"拟像",可以通过延伸接触尽可能地消除警察偏见。二是重新划分"我们"(警察)与"他们"(群众)的界限。通过去归类,以个性化对抗刻板印象;通过突显归类,坚持公正适度原则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通过再归类,探索社区警务虚拟化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三是重视制度环境,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完善警察合法性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群众立场;明确职责使命,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适应新的权力格局,提升执法办案能力。  相似文献   

14.
安全感不仅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基于CGSS2015数据,就警察素质和警察行为对治安安全感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警察法律专业水平和警察廉洁程度显著影响治安安全感,警察职业道德水平对治安安全感的影响不显著。在警察刑事司法行为中,刑事司法行为效率对治安安全感无显著影响,与之相反,刑事司法行为程序是治安安全感的最强预测变量。在警察行政管理行为中,无论是行政管理行为效率还是行政管理行为程序均对治安安全感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要提高民众安全感,加强公安队伍法治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公安队伍专业化建设、持续推进公安队伍廉政建设,创新举措推进公安服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警民关系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世界各国警务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民警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社会转型期部分公民法治心态的不完善以及新闻媒体的涉警报道欠客观公正等原因,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人民警察在警民关系的构建中应占主导、主动地位,针对此种现状,人民警察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和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区警察人际交往的PAC理论及其训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警务专家统计分析,一名社区警察在工作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在同社区公众接触,为公众提供各类服务,而只有较少的时间才是面对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如果社区警察不注重交往技能和心理调控训练,势必会影响警民关系,给社区警务工作带来不便。PAC理论为我们提供交往技能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为我们对警察人际交往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了心理资本对警察工作绩效的影响,并考察了工作关系在心理资本与警察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和职业使命感的调节作用。通过对539份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警察工作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事关系、警民信任关系在心理资本对警察工作绩效的正向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职业使命感不仅正向调节上下级关系、警民信任关系对警察工作绩效的影响,还强化了警民信任关系在心理资本与警察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既为提升警察工作绩效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又为加强警察个体的心理资本建设、构建良好的警察内外部工作关系和培育警察使命感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某些城市清理畜禽养殖企业的禁令是不正义的,包括社会不正义、地理不正义、程序不正义。处罚公正原则的环境正义进路在于既要从价值层面考量责任设定的正当性,又要从规范层面审视罚制设计的合理性。当行政处罚公正原则作用于环境行政处罚领域时,其所遵行的正义价值目标也必须相应具体为环境正义,否则就无法真正实现处罚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19.
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警民关系是警察热爱、尊重、服务人民,为人民保一方平安,视人民如父母,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人民理解、信赖、依靠、支持警察,警民亲如一家、水乳交融的状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推进和谐警民关系构建必须重点加强教育,注重培训,强化沟通,落实责任。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评估了中国公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并探讨了影响公众对警察信任程度的因素。就目前来看,针对中国公民对待警察的态度进行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以冲突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收集中国8个城市的访谈数据,检验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就业、感知政治影响力等冲突变量以及相关控制变量对中国警察公信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变量对于中国公民对待警察的态度的解释力有限。青年以及政治权力较低的中国公民往往对警察的信任度较低。此外,中国公民对警察的态度还受到公共安全满意度、政府处理犯罪的能力、生活质量和政府官员腐败度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对未来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