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直门     
我虽说是个“老北京”,十八岁以前就没离开过,其实,我最熟悉的还是我出生并长大的东直门。在我两三岁上,家就从我呱呱坠地的羊管胡同搬到小菊儿胡同了,所以羊管胡同在我脑子里没留什么印象。我依稀记得,门前仿佛有一溜树,还有一片空旷的草地。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我先后两次去寻过根,连一棵树也没见到。唉呀,东墙南墙都各盖了两间房,挤成蜂窝了。二十年代我们在这儿住时尽管穷,可还有个院子啊!这其实倒也不足怪。八十年代我还重游过福州的仓前山和伦敦西北  相似文献   

2.
1957年夏天,我们全家从东城区米市大街煤渣胡同2号搬到了南小街遂安伯胡同5号,到1966年"文革"迁出时,在那里住了整整九年. 今年春天,听说正在开辟的金宝路从金鱼胡同直通雅宝路,刚好从遂安伯经过,我想再看看我们和父亲一起曾经住过九年的家,于是回到了阔别35年的遂安伯胡同.昔日狭窄的胡同以及胡同两旁的院墙已经荡然无存,但胡同北侧的个别房屋还依稀可以认出.  相似文献   

3.
耦园忆父母     
每到耦园玩,就会想起父亲、母亲,想起兄弟姐妹童年的事。因为父亲在这里住过一两年,母亲则住过近20年,我们兄弟姐妹几人,都是在这儿长大的。父亲在耦园住一两年,我是这样算的:抗战期间,父亲从大后方昆明来苏州陪侍祖母,闭门隐居一年,后又去大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来北京的外国人多了,有的来了不止一两回,有的住了不止两三年。他们不满足只看故宫,北海,颐和园。一些长驻北京的外国朋友,组织了个俱乐部,业余研究、探讨北京的传统文化,他们问:“皇家园林王府寺院我们都看了,要想看看老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到哪里去好?”我说:“穿过大街走小巷,到小胡同去!”说完我有点后悔,若要请我带路,我带他们上哪儿去?胡同还有,可不是原汁原味了。北京跟天津,距离只有一百多华里,在城市建筑上却是不同的典型。天津当是摸着石  相似文献   

5.
“凶手”约见法制版见习记者跟老吴分手时已是深夜,我打车回到住处。车子一定绕远了,本来我身上的零钱足够的,而这个一路上花言巧语的司机突然冷下脸,说找不开一百元大票。没办法,我们来到胡同尽头的一个还开张的小铺,我向里面递过钱,说要买一盒烟。我知道,你若只是想破开钱,没人会搭理你,尽管他会很客气,最后让你觉得找他破钱是你的错。在北京和人打交道,有时会有一种被人哄着玩的感觉,用当地人的话就是:“不请吃饭,送你三里地出去。”记得初来北京时要找个落脚的地方,在旅客接待站,我多余地跟了一句:“要干净点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袁浩 《同舟共进》2012,(9):35-36
上世纪80年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小平:“这么多年,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小平摇头说:我怕。其实小平是想回家的。据《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1986年,小平同志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  相似文献   

7.
我是在盛夏搬进红星胡同的。 这里可能是北京保留得最完整的一片四合院了。那些古旧的房子,就像历史沉默的脸,隐藏了多少世事的悲欢。我喜欢将自己置身在一片古旧里。我要住的院子在胡同的 18号,我非常喜欢这个号码。小四合院重新翻修过,所以比起周围那些经年的、被各户搭建的各色小房拥挤得看不出院落的四合院,它显得整洁、干净、清亮。绿墙、红窗、青瓦,像画里似的。东南西北各两间房子,将院子拼成一个“口”字。门前有一棵古槐;东房旁有两棵枣树,它时常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的话。它们都开着淡…  相似文献   

8.
茅盾故居     
茅盾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先生最后七年,就是从1974年到1981年,他是在北京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度过的。 后圆恩寺胡同古朴幽静,巷子里有数棵百年以上的古树,枝叶繁茂,绿叶浓浓,13号是一座僻静、安宁的两进四  相似文献   

9.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皮埃尔·让戴尔说过一句话:中国人既能在高梁地和麦田中,也能在城市中找到乐趣。当我走进贵阳这个城市时,我的感受正是如此。行走在路上,感觉这个城市绵延数公里的大山忠实地矗立在四周,每一个地方都风景如画,梯田遍布。走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法国位于休眠火山中间的奥弗涅大区,另外这里的石头矮墙让我想起了法国的葡萄种植地区,比如比利牛斯大区同样矮矮的墙。突然,  相似文献   

10.
刘建明 《楚天主人》2012,(10):39-39
据报载,上世纪80年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邓小平,这么多年,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邓小平摇头说:我怕。其实他是想回家的。据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1986年,邓小平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淡老问他为啥不回乡看看,小平说,"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呦!"  相似文献   

11.
故都之恋     
<正>每当忆起这里,既是故乡又是首都的老城,我都会想起曾经的梦。在如沙的晨雾中呼吸熟悉的风,触摸冰凉的雨。独自站在老院子的葡萄藤下,细数几十年岁月的痕迹,心里竟然泛起了一丝怅然。老院子搁架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偶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漂泊无定的生活里,真正住下来过日子的地方,大都是五、六年的时间,因此,感情上也就难说如何?唯有北京团结湖小区,一住就是十六年,占去我将近四分之一的有生时光,离开后难免会时常想起来。别看曾经有过种种抱怨和不满,此刻也都变成了感情的丝缕,编织进了对团结湖的永久记忆。北京的众多居民小区,哪一处建成得最早,我不得而知,反正搬到团结湖小区以后,经常听人说起的新建居民点,只有劲松、团结湖、左家庄。这起码说明团结湖是头批建成的。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上世纪80年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邓小平,这么多年,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邓小平摇头说:我怕。其实他是想回家的。据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1986年,邓小平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淡老问他为啥不回乡看看,小平说,"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呦!"  相似文献   

14.
正达智桥胡同12号院名为松筠庵,亦名杨椒山祠。这里曾是杨继盛的故居。由于这是一代忠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所以日后益被士大夫们敬慕,经常在此聚会、议论时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公车上书就发生在这里。达智桥胡同12号院名为松筠庵,亦名杨椒山祠。这里曾是杨继盛的故居。达智桥胡同在现西城区的西南部,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校场五条。其实早期这里就是一条河道,河的交汇处有一座小桥。由于清初时曾  相似文献   

15.
小院的悲哀     
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把我叫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给我带来一个故事。故事并不是陌生的。此类的事,眼下,实在是太多了,太多了。于是,我决定把它写下来。或许,具有某种典型意义。我来到的地方叫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2号旁门,在中医医院斜对面。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太太,和一位与她同样温文尔雅的老先生,把我迎进他们的小院。打电话给我的,就是这位先生。在电话中他说他姓赵,名景心,说他有一座小四合院,如果有功夫的话,请过来看看。说得极客气,没有说原因,也没有说具体内容,只是说看了我的关于拯救和保卫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文章之后,有此念头,要我去他的小院实地看看。我想,他一定有一座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6.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这是豫剧《朝阳沟》中一个著名唱段。  相似文献   

17.
那一天,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乡札吕村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对基诺族村民们说:“我这次从北京来到西双版纳,就是来看望你们的。看看你们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日子过得怎么样,能不能吃得饱、穿得暖,孩子是不是有学上,  相似文献   

18.
北京的冬天:往事和现实本刊记者周幼马冰天雪地的胡同秦威画又到冬天了!在北京住了46年,“幼马”变成了“老马”,象许多“上了岁数”的人一样,我也常常会“触景生情”,回忆往事。1948年,5岁的我来到了北平(当时北京的名字)。正值冬季,一切是灰暗的。就连...  相似文献   

19.
廖秋忠离开我和孩子们已经四年了。四年来我尽量少去想他,因为想起过去的事是很痛苦的。我的女儿也从不在我的面前提起她父亲。有一次我问女儿:“你想爸爸吗?”她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她说我想。我又问她为什么从来也不  相似文献   

20.
大约是1987年,我从北京回长沙,想中途稍事逗留,看看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朋友们,便买了北京至汉口的快车票。临行前,我拍了个电报给出版社某君。不料在汉口下车出站转悠了好久,并不见某君或出版社任何人的身影。怎么回事?怎么办?我对汉口,对整个武汉太不熟悉了。车站附近街巷杂乱,也找不到公用电话。我只得拎着行李,往车站前方一条繁华狭窄的马路信步走去。走了一段,过了两个或三个十字路口,路上行人渐渐稀疏,商店也很少,仍然寻不到公用电话。忽然,发现路边有座教堂,我想教堂的人也许比较好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