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是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40周年,也是美伊对抗的40年。美伊关系的症结在于各自国内均存在强大的反对对方的政治势力,特别是美国社会对人质危机的记忆以及反对伊朗的政治游说严重限制了美伊关系的发展。美国视野下的"伊朗问题"始于"伊朗伊斯兰政权问题",延伸出"伊朗核问题",又因"伊朗扩张问题"而更加复杂。其中,"伊朗核问题"是近期美伊敌对关系的集中体现。由于上述三大问题相互叠加、相互联动,"伊朗核问题"将会更加复杂难解。  相似文献   

2.
1979年伊朗暴发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与其绝交,从那以后它总是揪着伊朗不放,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美国先是指责伊朗扣压其外交官作人质和输出伊斯兰革命,称它是"无赖国家",并对其进行长期制裁;"9.11"事件后,美国又把伊朗与"基地"组织强行挂钩,将其纳入"邪恶轴心";美国还谴责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制造反美动乱;最近美国又对伊朗的核问题大做文章,指责它在核计划上向国际社会撒谎,以和平利用核能作为幌子,暗中却在研制核武器,可能会在3-5年内制造出一枚核弹,严重威胁美和其它国家安全等等.伊朗坚决否认美国的上述指责,并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甚至表示要生产离心机.  相似文献   

3.
美国与伊朗是当今世界一对头号冤家,美国视伊朗为"邪恶轴心",伊朗称美国是"大魔鬼",两国关系充满了敌对、威慑、挑战和对抗,对峙长达28年.这是美苏冷战结束后持续时间最长、对国际局势影响最广的21世纪版的冷战.  相似文献   

4.
德黑兰选举骚乱发生后,英国成了第一个被伊朗扣上搞破坏帽子的国家。英伊关系恶化,把欧盟拖下水。萨科奇表示,欧盟应当不惜动用任何资源与英国一道对伊朗作出反应。所以,如果说伊朗"搞砸"八国峰会,还不如说是英国"搞砸"了八国峰会。  相似文献   

5.
周琪  沈鹏 《当代世界》2012,(7):30-34
近来日益紧张的伊朗局势牵动着世界各大国的神经,在2011年底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的评估报告发表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加紧了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以色列也不断威胁要在必要的时候摧毁伊朗的核设施.面对西方的压力和制裁,目前伊朗在核技术方面仍保持着快速的发展.为了防备遭到空袭,伊朗还正在将核设施从地面转移到地下,在福尔多的地下核设施扩大铀浓缩生产.2012年4月7日,伊朗议员米斯巴希·穆加达姆表示,伊朗已经掌握了制造核武器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生产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高浓缩铀.伊朗核危机似有失控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伊朗与其周边国家以及美国之间的关系?认清这些复杂的局势,对于中国处理好同伊朗、阿拉伯国家和美国的关系,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应对伊朗核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以来,也门危机持续升温,尤其2015年3月沙特空袭胡塞武装,意味着也门危机已由内部冲突升格为地区冲突。这场危机是沙特与伊朗间的"代理人战争",是沙特与伊朗无处不在的"新冷战"的最新标本。总体看,沙特与伊朗的地区争夺,对地区格局产生多重负面影响。沙特与伊朗崛起成为"新常态"长期以来,中东地区一直是多极并存且相互制衡,由此使地区格局维持脆弱平衡的状态。2011年中东剧变后,中东原有政治生态被打破,地区国家力量此消彼长。在海湾地区,  相似文献   

7.
美欧与伊朗在"伊核问题"上针锋相对、互不退让,经过10个多月的激烈争斗后,于6月初向伊朗提出了一个条件更加优惠的一揽子解决新方案.新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美欧,特别是美国对伊朗强硬立场的无奈,但同时也是布什政府以退为进,争取主动,为组建对伊朗制裁的广泛国际统一阵线新的外交努力.新方案虽使伊朗与美欧紧张关系得到短暂的缓和,但因"伊核问题"涉及到双方的根本利益,双方都难以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因此,估计双方的斗争还会持续,中东海湾地区围绕着"伊核问题"的紧张局势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相似文献   

8.
近来,不断传闻美国将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日前,美媒体又透露,布什政府将就是否把"反恐战争"扩大到伊朗的问题进行辩论.布什总统公开表示,如伊朗不停止核计划,将可能采取军事行动.伊朗国防部长沙姆哈尼对布什讲话做出反应说,伊朗有足够的军事力量进行反击.  相似文献   

9.
新闻眼世界     
《南风窗》2008,(2):9-9
踊脚布什紧盯伊朗鉴于窝在华盛顿与国会缠斗于事无补,美国总统布什1月8日以任内首度出访以色列,拉开了他中东"6天7国行"及2008"国际公关年"的序幕。尽管他此行广泛涉足约旦河西岸、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地,并声称要把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提上日程,但其实最主要目的乃是听取以色列对于伊朗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向海湾国家阐述美国对此的  相似文献   

10.
陶短房 《南风窗》2012,(3):76-78
美国财长盖特纳的逻辑是,禁运可以迫使伊朗弃核且不会引发战争,但最糟糕的局面是禁运引发了战争且最终伊朗成了核国家……伊朗核危机引发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去年底,美伊开始围绕石油禁运和霍尔木兹海峡发力,美国和欧洲联手,竭力收紧对伊朗的制裁"绞索",而伊朗则以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相抗衡,导致波斯湾的火药味急遽变浓。在这期间,双方大打政治战、经济战、外交战,火爆场面不时出现,包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6,(18)
正8月16日,俄罗斯一架图-22M3远程轰炸机从伊朗哈马丹机场起飞,对位于叙利亚的"伊斯兰国"武装分子阵地进行了轰炸。美国官员表示,俄罗斯与伊朗进行军事合作对他们来说并不意外,但俄罗斯战机从伊朗机场起飞让人始料未及。据说这是二战以来,外国战机首次从伊朗起飞执行军事任务。普京的战略手法向来不受地域和时空的羁绊,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与俄罗斯博弈时总产生那么  相似文献   

12.
当前,伊朗与以色列关系呈现持续恶化态势。伊朗革命型外交导致伊以在意识形态上严重对立,而双方地缘目标日趋冲突,加之以色列追求"绝对安全"与伊朗矢志提高军力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两国关系陷入全面对抗。在可见的未来,伊朗与以色列的矛盾恐将继续升级。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意图和能力,伊以矛盾远未达到爆发全面战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1994年,美国开始实行冷战后对伊朗的新政策——"双重遏制"是典型的政治动员行为,这既是美国政府面对其盟国拒绝的因应之举,也是克林顿政府面对国会在对外事务上变得咄咄逼人的应对之策。"双重遏制"政策后来演变为"鹰派"与"超级鹰派"之间比赛谁更强硬的赛跑,但伊朗并未因此改变其在特定问题上的国家行为。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6)
正这不仅是一次对鲁哈尼执政能力肯定与否的民意投票,更是对伊朗未来道路改革或保守倾向选择的投票。改革派在这两场选举中的突破,可能为鲁哈尼谋求2017年连任总统增添助力。伊朗2月26日新一届伊斯兰议会和专家委员会选举,不仅是伊核全面协议达成和经济制裁解除以来的首次全民选举,更是伊朗自1979年革命以来首次在同一天举行"两会"选举。  相似文献   

15.
沙特和伊朗带有冷战色彩的全面对抗对中东地区格局和地区秩序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近年来,中东形势围绕美国、沙特与俄罗斯、伊朗之间的双层博弈日趋明显。未来中东或将形成域外大国美俄博弈和域内大国沙特与伊朗对抗相结合的"新冷战"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由于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重启对伊强硬政策,伊朗局势在短暂平稳两年后再度升温。当前,域内外大国围绕伊朗问题激烈交锋,远超出伊朗核问题本身。地缘政治竞争构成大国博弈的中心议题,而这反映了"后美国时代"新的中东地缘政治秩序。这场博弈不仅关系到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存废,也关系到海湾地区的稳定和中东地区安全秩序的重建。当前背景下,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美伊之间的博弈,也与国际社会能否制定一个地区性集体安全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5月8日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朗核协议,称其是一个"全方位的失败",并宣布重启因伊朗核协议而豁免的对伊制裁,旨在削弱伊朗在中东地区日益上升的影响力,扶持美地区盟友,以最低代价维系其对中东局势的主导权。美国此举或使伊朗国内保守力量上升,重回与美对抗轨道,并将导致中东局势更趋恶化。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0,(23)
<正>据《纽约时报》报道,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的幕僚长奥马尔·达乌扎伊长期从伊朗收受"贿金",帮助提高伊朗对阿政府的影响力。伊朗总统内贾德今年早些时候曾受邀访问阿富汗。阿官员称,内贾德当时随机  相似文献   

19.
2012年4月1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突访伊朗与阿联酋存在领土争议的阿布穆萨岛,引发阿联酋及海湾邻国的强烈抗议和谴责.阿联酋第一时间召回驻伊朗大使,并向伊政府递交抗议照会.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合会")举行特别会议,沙特、阿联酋、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六国外长悉数出席,会议发表声明谴责内贾德登岛是严重的挑衅行为,公然侵犯了阿联酋对阿布穆萨、大通布、小通布等波斯湾三岛的主权,海合会国家支持阿联酋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自伊拉克战争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不断在伊朗核问题上大做文章,致使伊朗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越发剑拔弩张,美国和以色列更是多次扬言要对伊朗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在波斯湾地区,战争一触即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为了展示自己的武力,震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伊朗频繁举行各种军事演习,伊朗精神领袖哈姆内伊和总统内贾德也多次视察演习的主角--伊斯兰革命卫队,并发表演讲鼓舞士气以提升革命卫队的革命和宗教热情.伊斯兰革命卫队再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