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好无字书     
秦中 《学习导报》2009,(4):20-20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人必须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身为中郎将常何门客的马周.替其只会舞枪弄棒的主人常何写了一篇文章,得到了太宗的极大赏识,太宗召见他并问及如何读书时.马周说.人要善于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另一本则是无字之书。要了解历史、了解前人的得失就要读有字之书。要了解风土人情、了解社情民意就要深入庶民之中,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有两本书必须要读,一本是有字之书,即书本知识;另一本是社会和人生这一本书,没有文字,即“无字之书”。一个人要想一生有所作为,做出一番事业,只读有字之书是不够的,还要读透读懂“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3.
李喻 《先锋队》2012,(1):27
始终与人民在一起,是我们党的根本优势和鲜明特征。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这个做法很好。好就好在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不但要善于读一成不变的书本,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这本"活"的书本,这本无字之书,便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4.
郭玉海 《当代贵州》2011,(25):70-70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充电”。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目不读。”就当今的发展形势而言,读书应该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大事。但是,读什么书?这需要我们进行“过滤”和筛选。我认为,读书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5.
李再勇 《当代贵州》2011,(15):19-19
按照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要求,我市必须大力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五种能力”。 提升学习力。既要加强理论学习,熟读“有字之书”,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更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善读“无字之书”,切实提高在宏观调控中创造机遇,在产业转移中抢抓机遇,在政策扶持中捕捉机遇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1959年.毛泽东在同吴冷西谈话时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毛泽东批评这些人不会“读无字之书,听无弦音”。“多谋寡断”的认识根源还是不懂和不讲政治.尤其不懂和不讲文化传播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1959年.毛泽东在同吴冷西谈话时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毛泽东批评这些人不会“读无字之书,听无弦音”。“多谋寡断”的认识根源还是不懂和不讲政治.尤其不懂和不讲文化传播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耕"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读"说明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崇尚知识的人文精神。读书,贵在立志立德,贵在志之所趋所向。对于读书,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要做到"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我们要学习毛泽东主席善读"有字"与"无字"之书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读《新唐书·马周传》时,在马用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给唐太宗的一份奏折上写下了这样的评点:“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在这里,毛泽东指斥宋朝苏轼等人的文章为“纸上空谈”,而把马周的一篇奏折盛赞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之后“第一奇文”。马周究竟写了些什么东西,值得一代伟人毛泽东如此推重呢?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学习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批判并举;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理论与实践兼得;在学习中,他注意文理互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超越自我。毛泽东学习观给当前建设学习型政党活动的启示是:做系统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相似文献   

11.
孔同学     
吴宝三 《奋斗》2010,(1):64-64
孔同学,是我高中时的同桌.班级的语文课代表。一本《新华字典》整天不离手。常常弄一些生僻字考问老师和同学.比如尥蹶子的尥怎么写.用手捋草叶发出声音的象声字怎么读?他嗜书如命.借书从来不主动归还,催要急了.就不紧不慢地来一句“读书哉.慢慢读也!”都是同学。拿他亦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2.
裴小明 《党史文苑》2011,(6):43-44,47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学习成才的典范。毛泽东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读书精神、"博而精"的读书取向、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读书风格、注重"讨论式阅读"的读书方式、"使看书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的读书热情、"学以致用"的读书目的,对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进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色故事     
《支部生活》2015,(3):48
毛泽东:"反面的东西"也要读阅读相同题材内容的书,毛泽东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例如,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专门写条子说,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他研究拿破仑的书,就找来苏联、法国和英国学者写的《拿破仑传》和有关著述,对照起来读。为读《楚辞》,1957年12月,毛泽东一次就要了50余种古今对《楚辞》有价值的注释和研究书籍。为研究《老子》,  相似文献   

14.
正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极为注重农村调查,正是由于对中国当时社会情形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才能在"众人皆醉"的社会氛围中,号准中国农村的脉,准确把握革命规律,从而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期,毛泽东就非常注重社会实践,既重视读"有字之书",又重视读  相似文献   

15.
常修泽 《学习月刊》2011,(11):18-19
练好科研基本功要把握好四个环节。我将其归结为"四字诀":读、述、评、著。一、"读"读什么?第一,读国内同专业的老中青学者的专业著作,特别是年轻人写的著作。年轻人在书里有一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党内爱读书、会读书、善读书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读书之道主要体现在持之以恒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广读博览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注重研讨相结合、实践导向与用活书本相结合。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大国的新时代,重温毛泽东读书之道,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学习具有启示意义: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读书内容要系统全面,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兴趣和恒心。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2,(11):45-45
学习要紧。不断增强自信心。要用“无时不学、无处不学、无事不学”的学习精神和学习习惯,读国事、读理论、读现实、读社会、读政治,当然不能只读名词、读术语、读有字的书,更要读趋势、读规律、读无字的书。要通过不断扩大知识的流量与增量,更新、过滤、整合、放大知识对基层工作的贡献率,增强自己对基层工作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读<旧唐书>、<新唐书>中的<马周传>时,留下许多圈点、批注,对马周甚为赞赏.他曾经这样评价马周的<陈时政疏>:"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毛泽东说过,贾谊的<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好就好在"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  相似文献   

19.
日一夫 《新湘评论》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20.
日一夫 《学习导报》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