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正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入关键阶段,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来到河南省林州市,现场学习、体验和感受红旗渠精神,还有幸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见到了88岁高龄、林县县委原书记杨贵同志。一次次感同身受,一次次激动不已,大家被伟大的红旗渠精神震撼着、感动着。语言豪迈,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4年,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的林县穷山林立,  相似文献   

2.
<正>在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是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而林县人民修建的"红旗渠",则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红旗渠建成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  相似文献   

3.
叶春涛 《学习论坛》2006,22(5):58-61
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林县人民与干旱斗争的历程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林县人民培养造就的革命精神是红旗渠精神形成前的酝酿,新中国成立后当家做主的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与具体实践,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客观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红旗渠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红旗渠精神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走近红旗渠     
昔日:林县女孩一生只能洗三次脸,那就是出生时、出嫁时和出殡时今日:在红旗渠一脉生命之水、幸福之水的浇灌下,林县走向了富饶红旗渠精神将激励我们决胜"十三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5.
正"红旗渠",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位于河南省林州,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后改为林州市)人民开挖的一条"人工天河"。该渠修建在太行山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将浊漳河的水引入严重缺水的林县,彻底解决了林县人吃水难的问题。当时,在极端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遇山凿洞,逢沟架桥,创造了人间奇迹。红旗渠,是艰难岁月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也是创新思维的伟大音符。这一"中国水长城",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16年元月,红旗渠风景区入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来中国访问的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是50余年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河水到林州的水利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河南当地申报红旗渠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已经启动。  相似文献   

7.
亓常宏 《奋斗》2012,(11):51-52
今年上半年,农垦牡丹江局考察团来到河南林州(原林县)考察红旗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为红旗渠精神所震撼,更为原林县县委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带领全县人民于艰难困苦中建功立业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所感染,所触动。一、群众路线成就了红旗渠大业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十万林县人民,苦战十载,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8.
关于红旗渠,人们已做了许多文章。今日所以再提红旗渠,是因为林县新的“红旗渠”的故事打动了我。 80年代,林县实施了第二个“红旗渠工程”:13万建筑大军打入全国25个省市的250个大中城市,创收40亿元。在北京,不少  相似文献   

9.
<正>红旗渠是一项巨型的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境内。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自古就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极度贫困。1959年河南大旱,林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山西平顺县侯壁断下,把浊漳河水拦腰截流,劈开太行山,修建一条长70.6公里,宽8米,深4.3米,引水量为25立方米/秒的总干渠,即红旗渠(取自"高举红旗,勇往直前"之意),以彻底改变干旱缺水的状况。此计划得到河南省委的大力支持。山西省委也同意了林县人民的请求。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关心林县地方病防治、红旗渠建设和干部的成长杨增和郝建生周恩来生前十分关心支持林县的工作。他对防治食管癌病、红旗渠的建设及林县干部的成长,倾注了很多心血。1957年11月15日,周恩来阅看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的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简报时,看到中共...  相似文献   

11.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红旗渠盘绕太行山流淌已经近30年了。30年来,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与近年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像红旗渠水一样滋润着林县人民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政声人去后     
杨贵是“人工天河”、“人间奇迹”——红旗渠工程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指挥者。在他任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战天斗地,修建贯穿全县、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彻底改变林县“水贵如油”的局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世纪风采》2009,(4):35-38
在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修建的“红旗渠”,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红旗渠建成后,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并把它称为当时中国的两个奇迹之一。周总理这里说的两大奇迹,一是指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指林县的红旗渠。而这个奇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河南农业战线涌现出两位县委书记的优秀典型:一位是带领群众防风固沙、治理盐碱的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另一位就是带领群众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当年焦裕禄病逝在岗位上,其典型事迹经过广泛宣传早已家喻户晓,而杨贵在其事迹还没有来得及广泛宣传时就被打成“走资派”,后来又一波三折。所以,尽管国内外参观过人间奇迹红旗渠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杨贵的人却并不多。杨贵是红旗渠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为了红旗渠,他付出了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15.
申伏生 《党建》2022,(1):53-5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领导下,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上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长达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从1960年2月开始的引漳入林工程,到1969年7月竣工,林县人民为修建“人造天河”红旗渠奋斗了10年。做为当年的中共林县县委书记,回顾建渠历程,我感触颇深。红旗渠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创业精神,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张晓娜 《廉政瞭望》2011,(10):60-61
50年前,红旗渠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50年后,红旗渠吹响重修号角。是为政绩还是为民生?被逼出来的红旗渠红旗渠是特等劳模张买江的珍贵记忆。而在各种关于红旗渠的版本中,张买江是一个传奇人物。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桂林镇南山村的张买江,11岁时就常常挑两个葫  相似文献   

18.
<正>50年前,中国林县(今林州),10万英雄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凡是看过电视剧《红旗渠》的人,都会对片中那位腰系围绳荡身在悬崖峭壁之间、万丈深渊之上排除险石的排险队长任羊成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名字与红旗渠一起被写入了20世纪60年代的小学课本,从而家喻户晓。半个世纪过去了,老英雄还好么?就是老虎嘴也要拔掉它几颗牙地处河南北部太行山东麓的林县,是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3月7日,习近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河南林县,地处太行山区,土薄石厚、水源奇缺,"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60多年前,为改变贫困面貌,林县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10万大军战太行,苦战10年,劈开太行山,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红旗渠早已全国闻名,而她的缔造者杨贵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