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红旗渠",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位于河南省林州,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后改为林州市)人民开挖的一条"人工天河"。该渠修建在太行山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将浊漳河的水引入严重缺水的林县,彻底解决了林县人吃水难的问题。当时,在极端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遇山凿洞,逢沟架桥,创造了人间奇迹。红旗渠,是艰难岁月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也是创新思维的伟大音符。这一"中国水长城",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16年元月,红旗渠风景区入  相似文献   

2.
<正>在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是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而林县人民修建的"红旗渠",则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红旗渠建成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  相似文献   

3.
正2011年3月7日,习近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河南林县,地处太行山区,土薄石厚、水源奇缺,"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60多年前,为改变贫困面貌,林县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10万大军战太行,苦战10年,劈开太行山,  相似文献   

4.
亓常宏 《奋斗》2012,(11):51-52
今年上半年,农垦牡丹江局考察团来到河南林州(原林县)考察红旗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为红旗渠精神所震撼,更为原林县县委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带领全县人民于艰难困苦中建功立业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所感染,所触动。一、群众路线成就了红旗渠大业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十万林县人民,苦战十载,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5.
叶春涛 《学习论坛》2006,22(5):58-61
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林县人民与干旱斗争的历程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林县人民培养造就的革命精神是红旗渠精神形成前的酝酿,新中国成立后当家做主的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与具体实践,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客观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红旗渠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红旗渠精神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正>红旗渠是一项巨型的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境内。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自古就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极度贫困。1959年河南大旱,林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山西平顺县侯壁断下,把浊漳河水拦腰截流,劈开太行山,修建一条长70.6公里,宽8米,深4.3米,引水量为25立方米/秒的总干渠,即红旗渠(取自"高举红旗,勇往直前"之意),以彻底改变干旱缺水的状况。此计划得到河南省委的大力支持。山西省委也同意了林县人民的请求。  相似文献   

7.
红旗渠精神     
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大干10年,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太行山上开凿出蜿蜒曲折的希望之渠,于悬崖峭壁之上汇聚起浩浩荡荡的幸福之水,不但解决了沿线人民千百年来渴盼的吃水灌溉问题,而且也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来中国访问的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是50余年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河水到林州的水利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河南当地申报红旗渠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已经启动。  相似文献   

9.
正红旗渠是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成功兴建,不仅展示了河南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而且体现了林县县委敢想善干的创业精神,以及破解全县长期干旱缺水难题的社会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重温红旗渠的故事,总结其中诸多创造性的社会治理措施和经验,对新时代领导干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等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小兴安岭脚下、松花江北岸,有一座以盛产煤、木、粮为主的"三金"之城--鹤岗.就在这座祖国北疆的城市里,笃斯湖的神女在见证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鹤岗的建设和发展;鳞次栉比的大厦在昭示着鹤岗近年来城市建设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滚滚的乌金、无垠的麦浪和悠悠的林涛在吟唱着市委市政府忠实实践"三个代表"、一心带领全市百万人民"建设北疆名城,实现富民强市"宏伟目标的赞歌.  相似文献   

11.
明红 《党史纵览》2002,(10):19-2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大地主刘文彩及刘氏地主庄园的.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这座地主庄园,曾经是全国"阶级教育的大课堂".悠悠岁月给这座庄园刻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光阴荏苒,当21世纪的人们回眸这座庄园时,发现它除了凝结着劳动人民被地主阶级压榨的血汗外,本身还是一座中国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地主庄园建筑群,这一不可多得的历史遗物又引来众多新的参观者.  相似文献   

12.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红旗渠盘绕太行山流淌已经近30年了。30年来,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与近年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像红旗渠水一样滋润着林县人民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入关键阶段,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来到河南省林州市,现场学习、体验和感受红旗渠精神,还有幸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见到了88岁高龄、林县县委原书记杨贵同志。一次次感同身受,一次次激动不已,大家被伟大的红旗渠精神震撼着、感动着。语言豪迈,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4年,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的林县穷山林立,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称赞"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也以"英雄的湖北"作为对外传播的核心话语.我们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性历史机遇,聚焦"英雄湖北"这一新概念新定位,讲好"英雄湖北"故事,加快推动湖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正杨贵是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1954年26岁时当选为中共河南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他领导全县人民兴修红旗渠,名扬世界。李龙太是林县西诸翟村人,1938年11岁时跟爷爷逃荒来到长治县,19岁任林移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1960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人植树造林,使林移大队成了林茂粮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958年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即全国"群英会")  相似文献   

16.
<正>50年前,中国林县(今林州),10万英雄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凡是看过电视剧《红旗渠》的人,都会对片中那位腰系围绳荡身在悬崖峭壁之间、万丈深渊之上排除险石的排险队长任羊成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名字与红旗渠一起被写入了20世纪60年代的小学课本,从而家喻户晓。半个世纪过去了,老英雄还好么?就是老虎嘴也要拔掉它几颗牙地处河南北部太行山东麓的林县,是  相似文献   

17.
红旗渠写生     
当年的县委书记杨贵,率领林县人民修成了前人梦寐以求,后人受其荫福的红旗渠;如今林县人民的最大愿望便是给杨书记修一座庙,立一块碑,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正所谓:忧民者,民恒忧之;爱民者,民恒爱之。一个心为百姓,行为百姓,率领民众去兑付他们的梦想,践诺他们的渴盼,并且与百姓并肩作战、共渡难关的领导干部,必会赢得群众的支持与拥护,这种支持与拥护可以凝聚民心,调动民力;可以化作“愚公精神”和“移山行动”;可以感天动地,创造人间奇迹。红旗渠便是这样一个奇迹。这条兴建于物质极度匮乏的60年代,穿越了条件极其恶劣,环境极端艰险的太行山区的“人造天河”,是一面旗帜,一座山碑,昭示着当年的党组织强大无比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呈现出当时的干部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休戚与共、融洽无间的干群关系。这便是我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于今犹有深刻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1960年2月开始的引漳入林工程,到1969年7月竣工,林县人民为修建“人造天河”红旗渠奋斗了10年。做为当年的中共林县县委书记,回顾建渠历程,我感触颇深。红旗渠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创业精神,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走近红旗渠     
昔日:林县女孩一生只能洗三次脸,那就是出生时、出嫁时和出殡时今日:在红旗渠一脉生命之水、幸福之水的浇灌下,林县走向了富饶红旗渠精神将激励我们决胜"十三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20.
刘新丹 《实践》2009,(2):36-36
和林县地处呼包鄂金三角地带,是呼和浩特市的卫星城,历史上享有"塞外古城盛乐"的美誉。近年来,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整治、城乡联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和林县城乡环境综合指数居全区前列,城市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双双达到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全区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