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回避制度作为一项诉讼制度,是确保程序公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源于西方传统诉讼理念中的自然公正原则,通俗解释为“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1条第一款规定:“参加过本案侦查、起诉的侦查、检察人员如果调至人民法院工作,  相似文献   

2.
刑事回避制度的观念更新与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刑事回避制度是依西方的"自然公正"原则建立的 ,由于其具体制度设计过于理性化 ,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现实国情 ,在其适用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本文从我国现行刑事回避制度的理念基础入手 ,分析指出我国刑事回避制度的改革必须做到观念更新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其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3.
刘方 《中国司法》2012,(7):109-112
刑事辩护、代理制度的完善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中国的刑事辩护、代理制度,特别是律师辩护制度,是在极其贫瘠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作为现代刑事诉讼基石之一的刑事辩护,中国传统的法制对此始终采取排斥和轻视的态度,在诉讼制度的建立和诉讼方式变革方面形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自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对诉讼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力图从根本上摈弃传统的纠问式诉讼,引进西方的控辩式诉讼,彻底改变由法官“大包大揽”的法庭审判体制,构建“三角形”的刑事诉讼格局。  相似文献   

4.
合理协调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是中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永恒主题,在刑事诉讼立法上总体上体现公正优于效率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其本质在于实现程式正义;确立无罪推定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原则是实现刑事诉讼程式公正的前提,依据在于它们是刑事诉讼程式目的的直接体现;确保法官中立是实现程式公正的关键,而关键之中的关键是创设“程式空间”和建立陪审团制度;完善对公正与效率发挥“双提升”作用的诉讼规则和在公正背景下完善刑事简易程序是调和公正与效率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与其所承办的案件或者案件的当事人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因而不得参加该案件的审判、检察、侦查等活动的一项诉讼制度。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对保证办理案件的客观公正,消除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6.
法官公正中立是诉讼必须恪守的核心原则,回避制度便是一项确保案件审理者居中裁判的诉讼制度,是从程序和形式上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一环。我国三大诉讼法均设置了回避制度,但是在具备申请回避权的人员范围上规定却不尽相同,民事、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都有权申请回避,而《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有权申请回避的人员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作为控方的公诉人却未在其中,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三章对刑事回避制度作了较为原则化的规定,但是并未进一步具体规定刑事回避中的举证责任,从而造成了司法实务中法律适用的空白。此时,如果适用传统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则可能会导致申请主体的举证负担加重,既提高了申请与审核的难度,导致程序复杂化,也违背了设立刑事回避制度的初衷。因而,本文认为有必要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加入对刑事回避举证责任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侦查、起诉及审理等诉讼活动的一项基本制度。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制度,此项制度主要体现在诉讼过程中,笔者拟从诉讼的角度对如何完善该制度加以论证。这项制度从形式上而言,是法律赋予当事人对公正审理的监督权和审判人员的自我约束;其实质是一种要求司法保护权。在我国各类案件的审判实践中,回避制度在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保障诉讼案件的公正审理,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勿庸置疑的是,我国诉讼法律对…  相似文献   

9.
英国21世纪的刑事司法改革——兼论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明 《中国法学》2005,(4):165-173
此次英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很有特点,涉及人权、宪政、诉讼、公正等诸多理念的改变。确立了有利于证人作证、有利于被害人公正、有利于国家控诉和审判、有利于警察出庭等极赋人性化的改革原则,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更大程度地确保公众安全。为此,英国通过宪政改革,首先实施了“三权分立”的体制与模式,接着对具体制度进行了大胆革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缺陷及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受“重刑轻民”传统法制思想的影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存在较大缺陷及不合理之处,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要求相冲突,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司法理念的不断发展,有必要适时地对这一程序制度进行修改,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充分体现诉讼效益原则和诉讼经济原则实现刑事审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笔者从我国的司法现状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与现代司法理念之冲突、制度设计之缺陷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构造符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现状且便于操作执行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回避制度是一个国家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保证诉讼的案件得到公正的处理,确保案件当事人在诉讼的过程中得到公正的待遇,使法律制度与法律适用的过程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尊重。自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回避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论刑事诉讼的“中立”理念──兼谈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中立”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和体现,它贯穿于诸多诉讼原则和制度之中。但是,人们对其理解过于偏狭,而我国现有诉讼制度对“中立"的保障或体现也有些不足,其直接后果就是阻碍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实现。从中立性的理念出发,在制度上完善或保障法官中立、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保持中立、鉴定机构中立、看守所在侦查机关与被羁押人之间保持中立,是诉讼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俞丹 《法制与社会》2010,(9):262-263
近年来,诸如辩诉交易、刑事和解、暂缓起诉等各种体现“合意”的观念和制度在各国的刑事诉讼中逐渐兴起。本文重点分析了这种以诉讼主体的自主协商选择为显著特征的“合意”在公民权利的保障、社会秩序的维护、公正与效率的平衡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其在法律平等原则和罪刑法定原则方面的局限,认为在强调“和谐司法”的大背景下,应该辨证看待合忘在刑事诉讼中的利与弊,在具体制度设计上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法官回避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官回避制度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遇有法律 规定的某种情况时,不再参与该案件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是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 , 是诉讼程序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诉讼程序公正的重要内容。我国三大诉讼法及《人民 法院组织法》对审判人员的回避制度均作了明确规定。 实践证明,严格而有效地执行法官回避制度,对于保证审判权的正确行 使,确保司法公正,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重实 体轻程序思想的影响,我国理论界对法官回避制度问题的研究不多,在立法上关于回避制度 的规定也不尽完善…  相似文献   

15.
回避制度作为诉讼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得到全面的执行,关系到诉讼程序的公正与否。然而,现今我国的法官回避制度在适用对象、方式、条件及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难以保证诉讼程序的公正。因此,尽快完善我国法官回避制度,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了。现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制度设计在刑事司法领域是预防刑事错案的法治屏障,其特有的人权、公正、平等和控权价值,是抵御刑事错案产生的天然抗体。要实现诉讼监督错案预防价值,必须协调好参与诉讼和监督诉讼的双重职能关系,恪守作为一种理念、行为、规范和制度的检察官客观义务。  相似文献   

17.
引言回避制度肇始于罗马法,历经千年成为当今民主法制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为各国立法所确认。作为一项程序性的制度设计,回避在诉讼主体因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时排除了其参与诉讼的可能性,通过程序的“正当化”有效地保障了程序公正,从而也成为实现实体公正乃至司法公正的有效手段,这正是回避受到重视并构成司法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  相似文献   

18.
回避是刑事讼诉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及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遇有与本人有利害关系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其他关系时,不承办该案有关工作的制度。回避制度的确立和存在,其意义在于防止办案人员徇私舞弊或发生偏见,以利于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对案件作出公正的处理:也有利于司法人员避开嫌疑,  相似文献   

19.
诉讼民主是现代诉讼的主旋律,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各项诉讼原则、制度、程序基本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和诉讼民主化的要求。实践证明:审判公开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及上诉制度、申诉制度、辩护制度、回避制度等,对公正审判刑事案件,准确惩罚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对于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受到公正的对待、确保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过程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正的普遍尊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的回避制度,在中国却没有引起法学界足够的重视,表现在学理上关注不够,实践上探讨很少。基于此,现就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几个问题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