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确立了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复议权。但我国的诉讼法学界对此几乎从未论及,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复议权也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使之不能正常地运行,这就导致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典确立的民事诉讼复议制度形同虚设。本文试就人民法院的民诉复议权中的几个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仅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2.
廖永安  雷勇 《法律科学》2008,(3):140-149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与上诉制度、再审制度等共同构成了我国民事诉讼救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加强相对人对法院的制约与监督、降低诉讼成本、提高法院办案质量以及维护民事诉讼法律权威和强化诉讼程序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我国立法对该制度的设立还不够完善,使其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进而立法宗旨也得不到全面实现,应对民事诉讼复议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民事诉讼中,法庭能否准确认定证据的效力,关系到能否准确认定案件的事实并作出公正裁判。因此,从制度上确保证据效力的准确认定,应是证据确认制度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然而,我国现行民事证据确认制度在对确保证据效力准确认定的功能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证据效力确认复议制度。由于这个原因,当法庭错误地认定证据效力(包括无效的认定为有效、有效的认定为无效、有此种效力的认定为有那种效力),并错误地作出采信与否的决定时,不能在证据确认程序中通过当事人申请对证据效力重新确认的复议手段来纠正,通常要…  相似文献   

4.
周华  葛磊 《广东法学》2007,(4):70-75
“复议和解”作为一种全新的复议制度,尚处于探索尝试之中,目前也缺乏明确的相关立法规定,对其如何认识与理解仍存在不同意见,且在实践中如何运行“复议和解”也有各种不同做法。本文立足行政复议实践.从建立“复议和解”制度的意义、可行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规制等方面做了探讨,并结合复议实际情况相应提出有效发挥复议和解制度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事裁定对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裁定不服的救济程序,我国主要规定了上诉和复议两种方式。相较于针对判决的救济而言,对于裁定的救济颇显得单薄,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复议制度,因其在程序规则、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局限导致裁定复议制度存在很多的弊端。我国应该贯彻程序保障的理念,在借鉴域外异议程序规定的基础上,扩大复议程序的对象、建立听审责问机制、构建裁定复议与上诉衔接程序,进一步完善我国裁定异议制度。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对合法适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种类进行了区分处理,引发学界对维持决定和驳回复议请求决定的广泛关注。“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目标导向下,复议机关更加注重对申请人复议请求的积极回应和对行政法律关系的实质性处理。但是,维持决定违背行政行为效力理论和诉判一致理论,使得行政机关自我纠错陷入两难境地。从深层次的制度建构来看,维持决定不能契合行政复议的行政司法属性和多元功能,难以回应“主渠道”的目标要求,应当取消。驳回复议请求决定是维持决定取消后理想的替代性决定。为做好维持决定取消后的制度衔接,应当清晰区分驳回复议请求决定和驳回复议申请决定,并明确驳回复议请求决定的适用条件等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由于制度上的缺陷,行政复议效率并未达到制度设计的初衷。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少批评。有的认为,现行的复议制度“形同虚设”,“复议案件过少,行政复议对行政诉讼而言起不到过滤作用,谈不上减轻法院负担。”有的认为,现行的复议制度“不仅没有减轻法院的工作,反而在无形中增加了法院审判的难度,使得本来就有难度的‘民告官’案件变得‘难上加难’,增加了社会维护公正的成本”。有的认为,“复议机关为了避免自身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或国家赔偿的义务机关,对于其受理的复议案件,明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却仍然作出维持决定或不作决定,复议机关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复议这一独立的权力监督、权利救济制度虚置,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财产保全复议制度作为一种程序性救济方式,在我国民事诉讼救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该制度设计因所涉法律条文过于简单原则,且相关条文衔接不连贯,致使实践中救济渠道不畅,应有作用得不到发挥。本文针对此问题的提出,结合司法实践拟求解决之道。一、现有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民事诉讼法》第9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行政复议法》的修改共识大于争议,行政复议体制、复议范围、复议程序、复议决定等重大制度都需要修改与完善。复议体制改革的关键是相对集中复议权并引入行政复议委员会,复议范围改革的重点是回应社会发展扩大复议范围,复议程序改革的关键是切实保障申请人的程序权利、建构公正复议程序制度,复议决定改革主要是回应实践需求使决定类型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行政复议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政务院1950年公布的《税务复议委员会组织通则》首次使用“复议”这一概念。政务院《印花税暂行条例》第21条对税务复议制度作了规定。1950年《财政部设置财政检查机构办法》第7条中的“行政复核”,从特征来看,  相似文献   

11.
陈帅 《法制与社会》2010,(34):65-65
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机制,是中国固有的传统,被视为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从理论上论证民事诉讼调解在纠纷解决中的司法价值功能,通过分析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实情况,针对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制度我国的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是以《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和《税收征收管理法》为实施依据的,两法一条例构成税务复议和诉讼的完整制度。我国的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一) 税务行政复议实行两种复议程序。(1)复议前置程序。纳税当事人未向税务机关申请复议,或未经税务机关做出复议裁决,都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既便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也将以未经复议审理为由,不予受理诉讼;(2)选择复议程序。纳税当事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税收保全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服,既可以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起诉的程序。缴清税款或滞纳金是申请税务行政复议的重要前提条件。纳税当事人对税务机关征税决定不服,如果没有先按规定缴纳税款或滞纳金就申请复议,税务复议机关则依法可裁定其不符合复议申请条件而不予复议。税法所以确定先缴税后复议这一前提条件,是因为,第一,出现纳税争议并不能就认定税务机关的征  相似文献   

13.
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不论是在民事诉讼立法中,还是在民事审判实践中,或者是在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都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怎样全面正确地认识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呢?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行政复议制度以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纠错、行政机关专门知识的运用、确保复议效率为存在理由,成为实现行政法治国家目标的重要制度之一。行政复议制度如想成为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手段,就应由客观、公正的复议结果为其保障。而保障客观、公正的复议结果的关键就是有一套完备的行政复议程序。而我国《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所规定的行政复议程序不够完善,影响着行政复议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行政裁决及法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裁决及法律救济肖泽晟对于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为民事权益纠纷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裁决民事纠纷之后,当事人不服行政裁决的,是否可以申请复议;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是按行政案件受理,还是按民事案件受理,抑或按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方式受理,目前无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切实保护被害人人身财产利益,提高诉讼效率,节省诉讼资源,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均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自设立之始便受到广泛质疑,而从司法实践来看,制度的运行没有很好的体现制度设立的目的和宗旨。在财产型犯罪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被害人所能选择的救济途径过于单一等缺陷,充实与改进该类型犯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显得愈来愈紧迫。  相似文献   

17.
在复议改变之诉中,作为复议被申请人的原具体行政行为作出机关应当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因为当下制度设计已为复议被申请人作为第三人留有空间,符合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目的与价值取向,可为行政权限争议解决提供新路径,行政隶属关系并不排斥复议被申请人的诉讼第三人身份,符合“有利益就有参与”的基本法则,复议被申请人与复议改变之间有利害关系.利用制度空间和既成之诉“一并审查”、“附带解决”相关问题已成诉讼经济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各国诉讼制度实践的普遍做法,我国应逐步确认和拓展法院在行政权限争议诉讼调处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调解和支持起诉两项民诉法基本原则应否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调解和支持起诉两项民诉法基本原则应否定●何文燕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全过程,对整个民事诉讼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基本原则对民事诉讼制度的设置和整个民事诉讼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在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9.
现代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和而有讼”的社会,民事诉讼的许多功能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成功建构。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与“和谐社会”的诉求尚有距离,在当代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中国未来民事诉讼制度应追一步优化、完善,有助于和谐社会功能与制度。  相似文献   

20.
“告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保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效运行的重要步骤。文章针对现行“告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欠缺,论述了“告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内容、形式等具体事项,以完善我国附带民事诉讼的“告知”制度,保护受害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顺利进行,为进一步修正刑事诉讼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