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埃莉诺 《新民周刊》2013,(13):42-43
"名媛"追本溯源就带着暴发户的色彩,并没有纯粹的贵族血统。追古抚今,何其相似。爱情高于才情"名媛"是带着香水味和珠宝气跳入人们脑海的字眼。它来自西方,但也能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踪影。清代李渔的《风筝误·艰配》中有"婵娟争觑我,我也觑婵娟,把帝里名媛赶一日批评遍。"这个词大行其道还是在民国。"名媛"  相似文献   

2.
另类礼仪课     
金姬 《新民周刊》2013,(13):35-39
"拎名牌包不是问题,但是元媛不该拎鳄鱼皮包,那不环保,具备公民意识是做一名名媛的基本条件。"他们是名门之后,游历海外,他们把现阶段的事业中心放到了中国内地,一个以美食为"噱头"给大家培训商务礼仪,一个以舞会为载体每年推出一场沉浸艺术(Immersive Art)秀。那些礼仪学校总结的条条框框,都是他们从小在家耳濡目染并渗入骨髓的东西。在他们看来。  相似文献   

3.
阙政 《新民周刊》2012,(26):71-73
跟随贾樟柯多年,拍过的电影一部接一部拿了国际奖项,她自己却颗粒无收。在国内也算不上一线,地位尴尬。第一次跨国合作长片,却一举拿下有意大利奥斯卡奖美誉的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眼前的赵涛和《我是丽》里的中年母亲没有丝毫相像,用媒体喜欢的标题口吻来说,是"白衣苗条显气质"。"丽"的原型是意大利导演DanieleSegre小...  相似文献   

4.
上海的这些变化是无心之作吗?当然不是,角角落落虽小,却是上海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带来的新一轮成长。市委书记李强说:"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在韩国,学历差别与收入直接挂钩。韩国作为一个信奉儒教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鼓励孩子读书上进,重视学历、文凭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韩国报纸有一个针对年轻人关于成功要素的调查,结果显示,男性认为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是"学历文凭",女性则认为是"外貌气质"。  相似文献   

6.
任蕙兰 《新民周刊》2012,(45):58-59
在"精神洁癖"患者看来,婚姻靠财产维系,怎么看都和爱情离得有些远。据说成年白天鹅从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要冒着严寒飞翔到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这时如果天鹅找到伴侣,将举家迁徙,至死忠贞不渝。但人类的婚姻似乎没那么稳固,一线城市离婚率已经超过四成,连配偶妨碍自己看侦探小说这样的离婚理由也摆出来了,王石、董洁等名  相似文献   

7.
胡建君 《新民周刊》2012,(25):89-89
青春,是五月的阳光,是"同学少年都不贱"的回忆,承载着生命与希望,寄托着梦想与荣光。曹炜的创作题材正是以青春作为线索,通常用一系列写实的、跳跃的都市青年来反映一种积极乐观的蓬勃精神。画面中的形象都是青春的象征,更是时代的缩影,有一种看得见的气质和风格在里面。这几天,曹炜的个展《青年造像》  相似文献   

8.
琦华 《新民周刊》2012,(2):86-86
对姜宝林这位画家,读者可能知之不多,这与他个人很少来上海活动有关。所以这次他来上海美术馆办展,而且是从北京、宁波、杭州等城市一路转辗而来,但民众的关注度还不那么高。其实,此次展览是很值得一看,它全面展示了姜宝林50年来艺术生涯的成果与个人风骨。展出的作品有112件,以姜宝林近年创作的"走进千年香榧林"为主线,同时展出...  相似文献   

9.
阙政 《新民周刊》2022,(45):14-19
小到一张巴掌大葱油饼,大到一件织锦绣花的中式成衣,海派风情小店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幸福。走在曾经喧闹的马路,我们时常会为路边紧闭着大门或贴着歇业通知的店铺黯然神伤。平心而论,这些年,实体店的日子难过。但,在“小店文化”兴盛的上海,依然有坚挺的街边小店,渡尽劫波今犹在,有些甚至已默默经营了几十年,依然客似云来。如果说关门的小店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们很能理解,那么这些存活下来,并且活出风格活出气质的“小而美”店铺。  相似文献   

10.
周洁 《新民周刊》2022,(3):52-57
"上海已经成为国内音乐剧发展重镇,在市场上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很多作品如果在上海没有打响,那么后续推广会很难,反之,如果在上海的反响热烈,那么被其他城市的剧院关注和引进的机会会大大提高,推动其打开全国市场。"2002年7月,来自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第一场演出时,票卖得不好,很多位子没有卖出去。然而当演出结束,全场观众起立欢呼15分钟,很快,之后三周的演出门票一售而空,为了满足观众的热情,最后几场甚至出售站票。  相似文献   

11.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27):87-87
城市应该是人文思想的载体与发光体,一座有人文底蕴的城市不会因为有流浪者和卖艺人而蒙羞。这些水泥钉板(即所谓的水泥锥)躺在高架桥下的阴影里已有好几年了,要不是"犀利二哥闯天涯"拍了照往网上一传,连熟视无睹的广州居民也不会料到它们会引起"全国性"围观。一开始相关部门不敢认领,踢皮球,最后广州建委顶到前面:"这些设置为历史...  相似文献   

12.
黄祺 《新民周刊》2012,(36):24-29
在饭桌、在微博、在论坛,他们一边在热议、热评、热转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较劲还该为孩子多报名哪个课外班,对所谓"减负"措施不屑一顾。城市里的家长们看上去焦虑、烦躁甚至心口不一。专家们说,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那么,这种恐慌从何而来?是谁制造了教育恐慌?  相似文献   

13.
《新民周刊》2024,(13):6-7
<正>对于开埠较早、早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面包是许多上海人的主食之一。据说上海人有100种吃面包的方法。而对于外地朋友来说,在社交平台上,“上海土特产”点赞数最高的帖子中,经典海派西点、网红面包被认为是“上海制造”的随礼佳品。可以说,上海有着全国最卷的烘焙市场,但也因此成了“面包脑袋”的天堂。而具有海派文化印记的面包产业,涵养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上海城市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苗炜 《新民周刊》2012,(8):86-86
小时候学英语,用的教材是"新概念",当时并不觉得那些文章有什么好笑,只是隐隐知道文章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小时候学英语,用的教材是"新概念",当时并不觉得那些文章有什么好笑,只是隐隐知道文章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后来逐渐明白,那就是所谓的"英式幽默",没什么特别逗的,但有那么一点儿荒  相似文献   

15.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12,(46):48-52
河南殡葬改革的先进典型——周口市,在短短4个月中铲平田间地头的家坟200多座,这场摧枯拉朽的平坟"战役"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驱动力?一座城市和一场运动正吸引着全国人民的眼球和口水——河南周口和平坟运动。河南沈丘、宛丘,豫东一带许多地名都带着"丘"。"丘"的意思本就是坟头。可一场平坟运动,却在其间闹腾不已。甚至有乡民称:...  相似文献   

16.
贺莉丹 《新民周刊》2012,(29):40-41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100多年前,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这个南方暴雨成灾、"到北京去看海"的夏季,现代城市在暴雨面前,显得尤为脆弱。今天,内涝,就是城市的伤口。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未遇的暴雨,37条生命转瞬...  相似文献   

17.
阙政 《新民周刊》2012,(13):72-73
对于生于兹长于兹的张国荣而言,香港和他有关的地方太多了,像《这么远那么近》里所唱:"我坐这里,你坐过吗?偶尔看着,同一片落霞。"香港是众所周知的旅游城市,除了发达的零售业、丰富的粤式美食,对电影迷来说,这里还是非同一般的朝圣之地。一块路牌,某个转角巷口,再普通不过的街景,都可以成为电影记忆的触发点,勾起无限遐思。许多...  相似文献   

18.
吴雪 《新民周刊》2020,(14):24-25
当初的"烂泥渡路"已拓宽变身成平坦光洁的柏油大马路,更名为"银城中路",置身于这座城市内最为寸土寸金的核心区域。"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烂泥路边有个烂泥渡镇,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老浦东有首民谣唱道。翻开一本上海浦东三十年前的旧地图,很难不注意到一条"烂泥渡路"。不仅因为路名起得不拘一格,更重要的是,这是陆家嘴地区靠黄浦江最近的南北向主干道路。  相似文献   

19.
尚辉 《新民周刊》2012,(8):89-89
作为正在举行的"上海艺术新人大展"的策展人和参展画家,庞飞山水画在展厅里一目了然地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品格,他从山石的曲折与水墨的漫漶中呈现出了阔大深远的境界。当下山水画创作以两种形态为主,一是过度强调写生的作用,二是过度强调笔墨的独立  相似文献   

20.
张向荣 《新民周刊》2012,(24):84-84
当社会培养的目标从君子变为公民,那么现代社会就已经把传统意义上关乎道德伦理的"教化"变成了只关心知识授受的"教育"。合上《再见童年》,看到封面上这四个字,心中还是觉得不甘,也许"再见",意味着还会有重逢的那一天吧。张倩仪女士的这本书很特别,既不是散文随笔,也不是研究著作,而是把近代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