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挑战,关系着能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政府行为和治理方式的转变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国民经济区域增长主体和次级协调主体,不但要高度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要加快自身改革,以推进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张良庆 《中国律师》2010,(12):74-7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战略举措,也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同样,经过30多年发展的我国律师业.也已经到了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法律服务市场来说,偏重于事后救济层面的诉讼法律服务供给已显现饱和态势,  相似文献   

3.
近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发表重要讲话,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怎样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全党全国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只有统一思想,抓住机遇,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何思明 《中国公证》2011,(10):12-15
一、加快现代公证服务业建设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内在联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结底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民生状况是否得到持续改善。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但发展的质量不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吉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改革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必须对阻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努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政府的行为必须进入法治的轨道,故加强行政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8.
发展战略高技术产业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当前战略高技术产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以及我们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阐述与概括,有助于全面把握和促进我国战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雷经祥 《法制与社会》2011,(13):168-16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新红  梁智  王伟 《政府法制》2012,(25):60-60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财政增收的“火车头”。多年来,山西省新绛县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解放思想为统领,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把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落实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区域合作再度呈现出活跃迹象,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区域自由化进程大大加快。对当今世界而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并存的重要趋势。在区域合作的动机、方式、内容、范围等方面均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区域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必然对我国经济产生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uses a shift-share method to quantify the componen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employment and investments at both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shifts in employment and investments between industries in China. Such structural changes have a distinct regional pattern which has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regarding spatial disparities i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The results shed some important ligh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Deng's development thought that is formalized in this paper as a multi-tier and multi-st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a large developing economy.  相似文献   

13.
吕品 《行政与法》2013,(11):64-67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已成为相关各国的一项基本共识.本文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因素,并对中国应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我们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税收立击现状,建立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客观要求的税收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软法之治——以包容性发展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法之治是解决我国区域经济法制发展滞后问题的有效制度方案之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软法在结构、功能与效力等方面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软法与硬法之间所形成的制度包容性发展乃是区域经济包容性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法治语境下,区域经济软法在融入法治的过程中需要在价值取向上秉持善治的旨归,在实施依据上彰显制度的包容,在完善路径上顺应法治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有数据实证分析说明,中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从而验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仍然应该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梁瑞琴 《河北法学》2012,(2):195-200
贿赂犯罪作为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犯罪形态之一,其发展和变化总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状具有必然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成份、激励机制和国家机关调控经济的职能手段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与此相关的犯罪形态的变化,贿赂犯罪的犯罪形态变化体现在犯罪手段、犯罪目的、犯罪数额等各方面。同时由于司法机关对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增强,新时期的贿赂犯罪呈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如何有效遏制贿赂犯罪的发展态势,已成为检察机关在打击职务犯罪上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自由贸易区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加宁 《时代法学》2012,10(3):93-99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除世界贸易组织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章介绍、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和中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中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共产品法律调整模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钟雯彬 《现代法学》2004,26(3):86-92
公共产品经济是一个与私人产品经济不同的领域,有其独特的性质、供给机制与消费特征,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需要国家经济权力在此进行强有力的干预,由此产生的各类经济关系需要法律的有效调整。公共产品法律调整在调整对象、价值取向、调整原则及调整方式上的特点使其在法律调整模式选择上超越民商法、行政法等而与经济法形成价值基准与方法论的对接,对公共产品进行经济法审视对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