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国突发的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如"非典"、西藏"3·14"事件、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相伴而来并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探索其治理路径,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近几年社会影响较大的网络公共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后不难发现,多数事件在网络上发起、传播和扩大的过程中都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其中政府、媒体、网民成为基本的参与主体。而作为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政府、媒体、网民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过程?什么样的互动模式才是良性的?本文将首先分析建立一种多主体间良性互动模式的必要性,通过综合多种情况,提出"政府-媒体-网民"之间能够进行良性互动的基本模式,从而为在互联网民主时代政府更好地面对和参与到民主化的进程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民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和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由于自身的方便性、快捷性、匿名性、无责性等特性在民众获取、传播信息,参与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往往使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矛盾迅速的在网络上形成了舆情风暴,这一切都考验着政府应对的能力,也为政府如何应对舆情危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章研究了近年来政府在各类事件中应对舆情危机的各种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给社会管理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的必备技能并反映了政府治理水平。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演变是舆情事件、网络空间、网民和政府等要素互动和博弈的结果,其传播过程一般历经形成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消散期,其演进受到多种助推因素的影响。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畅通官民互动的网络沟通机制,构建媒体联动格局,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引导网络舆情的协同模式,积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及评论的主观性,造成信息的经常性异化或失实,而产生负面效应。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原因和负面舆情的影响,并代入"品牌传播"、"人际传播"、"全媒体传播"等有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如何有效地应对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能够影响网民的情绪和价值理念,对一些公共决策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网络舆情发展,从而作出科学的公共决策。云治理模式有助于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能够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当前,涉警公共舆论事件呈现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舆情动态与事件处置相互影响等特点,网络负面社会心态和传播效应对涉警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具有极大影响。公安机关应对处置涉警公共危机事件,要健全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机制,建立完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制,总结完善涉警舆情引导处置策略,不断改进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苑丰 《传承》2012,(15):39-39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和网络媒介越来越深度介入的现阶段,如何认识、把握并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及评论的主观性,造成信息的经常性异化或失实,而产生负面效应。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原因和负面舆情的影响,并代入"品牌传播"、"人际传播"、"全媒体传播"等有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如何有效地应对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0.
张晔 《人民论坛》2012,(26):148-149
网络时代,舆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对地方政府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青岛种树事件"、"什邡事件"、"启东事件"等为代表的地方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汲取经验教训、准确分析原因、遵循传播规律、加强民众沟通,预防、应对并修复舆情,提高危机应对与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大关。互联网普及率较上一年大幅提升了4个百分点。近5亿网民的背后,新的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普及,新的网络媒体正在诞生,新的网络民意也在不断成长.当然新的问题也在层出不穷地涌现,尤其是公共危机中网络民意的形成、传播和导向作用,以及如何予以正确引导.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警察的所有执法行为都显露在社会大众面前,但当下的网络涉警舆情却出现了警察群体"妖魔化"的趋势,这对警察的公共形象建设形成了严峻的现实挑战。针对这一现象,为消除互联网时代涉警负面舆情,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本文分析了当前涉警舆情引导存在的四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以"基础研究、应用谋略、及时读判、快速反应、主动引导、慎用警力"二十四字方针为核心,提出了建立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五个设想,最终得出建立互联网涉警舆情引导机制是现代公安工作的必然选择的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宁 《思想战线》2007,33(5):85-88
政府新闻发言是一种议题传播管理行为。这种议题管理包括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议题设置、议题培养和议题引导等多种传播管理行为。政府新闻发言在公共危机事件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实现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管理。积极有效的政府新闻发言体现了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机关应该承担的公共信息告知、保证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知情权、稳定社会、引导社会舆论、强化社会管理等职能。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关联产业蓬勃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速度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但违法犯罪活动也随着商机一起侵袭而来。随着一个个网络造谣者被刑拘的消息传来,网民逐渐意识到那些本被认为没有成本没有后果的造谣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随着"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被大量报道,本来看似是规范网络行为的一件好事,却因为法律的适用引来非议。故此,有必要通过最近几个热门的案件,来解析网络造谣行为的刑事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种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当前应在剖析突发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原因的基础上,直面政府及其官员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上的诸多困境,着力探寻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是网络社会中政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和新课题,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优势和作用,为政府和公众之间对话与互信提供契机,从而科学地应对和处置危机,稀释危机风险,以在信息时代重塑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发生的“高速不雅照”事件,引起了舆论关于“电子眼”与个体隐私保护的争论。对于公安机关来说,诸如非法窥视、监听、披露私人活动,非法收集、使用、公开私人信息,非法搜查、监视、监控私人空间等现象非常普遍,但人们更多关注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所有权等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公权力的扩张,制约和防范国家公权力以保障公民的隐私权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法治价值。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已于2005年启动了立法程序,这种通过从政府掌握的私人信息的保护入手是一种重点突破的做法,立法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政府机关的规制上。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领域不再一者独大,自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催化推动作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的网络舆论,具有网络舆论主体多元化、匿名性,形成高速性,传播互动性、互文性的特点。由于警察的特殊身份,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内容往往较为敏感,部分网民的观点容易夹杂着宣泄的心理,负面影响较大。针对涉警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独特之处,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发生之后,公安机关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快"、"准"、"狠"三大原则和策略;找准时机进行议题的设置与置换;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技术队伍,对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进行技术引导。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发展放缓,而人才正处于全球自由流动和竞争激烈的状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非传统移民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是可以更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优势呢?本文就将站在如何吸引我国去国外留学人员、专家、学者等海外高层次华人人才回归的视角,探讨完善中国的"绿卡制度"的对策,从而吸引更多"海归",使他们能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