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蓓莉 《公安研究》2001,(11):58-62
从某种意义上说,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与基础,刑事诉讼过程就是收集、保全、审查判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惩处犯罪的过程。然而,目前经济犯罪的侦查人员取证意识较为薄弱的状况,影响了经济案件侦查的效率,削弱了对日益猖獗的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因此,强化经侦人员的证据意识,提高取证能力,就成为推动经济案件侦查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颁行是我国深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重要举措,是刑事司法制度改革重要成果,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特别是死刑案件提出了新标准和要求.公安机关应针对刑事证据收集中存在的民警取证意识淡薄、取证程序违法、调查取证不全、证据运用保全不当、取证时机不妥、证据标准不清等问题,从转变执法观念、...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销犯罪案件具有犯罪场所虚拟化、犯罪地域分散化、犯罪手段多样化以及犯罪行为高智商化等特点.在这类案件中,证据材料存在脆弱性、分散性以及孤立性等特点,由此导致取证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证据提取难、赃罪联系难以及取证规范难等问题制约着取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侦查机关努力在确立证据规格、提高取证技术、增强取证能力以及固定证据链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不断提升打击网络传销犯罪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审讯是一种法律行为,其核心是证据。证据是用以证明未知事实的已知事实。诉讼证据是进入了司法程序在庭审中能公开使用的司法证据材料。诉讼证据根据线索可分为涉嫌证据、控辩证据、判决证据。证据场是以案件事实为引力内核所形成的各类证据事实构成的一种社会场的基本状态。案件卢实一经发生,其客观证据场就已存在。人们对其的认识活动形成主观证据场。证据线索引导案侦实践和取证的方向。审讯的法律内核是以涉嫌证据为起点,形成确实充分的证据体系为终点的侦查活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网上银行的迅速发展,其发展的"瓶颈"--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网上银行犯罪现象诸多,其实都是传统犯罪形式的翻新.对于以网络为基础的网上银行犯罪,证据资料易被篡改、销毁,并且在侦查取证时技术复杂、要求较高,此类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较之于传统案件相对困难.因此,必须基于网上情报信息搞好网上银行犯罪案件现场勘查、电子证据的提取以及电子证据的保全工作等,从而有效打击网上银行犯罪.  相似文献   

6.
犯罪现场勘查过程中,一方面将现场视为证据库,通过规范的勘验行为,收集与案件具备实质关联的一系列证据材料,如现场勘验、侦查实验笔录、现场物证等,为逮捕、拘留,侦查讯问及法庭审判提供认定事实的依据——现场勘验取证;另一方面,较之证据学范畴的"证据材料",现场勘查将犯罪现场视为更加广义的"信息"库,从一些未必能在诉讼中作为定案依据的现场信息中,甚至从一些达不到关联性、客观性标准不能作为证据的现场情况中,通过案情假定案件的系统推断,为追踪嫌疑人及相关证据提供思路与可能——现场信息收集。现场勘验取证与信息收集,便是现场勘查所体现的侦查行为二重性——侦探(追踪)属性与证据调查属性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立法关于证据规定的缺失以及职务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传统的取证方法的落后性是当前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的瓶颈所在.尽快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立法是从根源上解决职务犯罪的证据问题的良策.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应注重收集间接证据、再生证据证明或补强原证据以认定职务犯罪.同时,应广泛采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及时获取证据或有效固定证据.  相似文献   

8.
网络犯罪证据的提取和固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证据所具有的无形性、多重性和易破坏性 ,使得网络犯罪在取证上具有相当的困难。在网络犯罪的取证中 ,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采取一般取证或复杂取证的方式进行证据的提取和固定。一般取证方式有 :打印、拷贝、拍照和摄像、制作司法文书、查封与扣押、公证等 ;复杂取证方式有解密、恢复、测试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系统作为犯罪工具或目标的案件越来越多。因此,电子证据也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证据。但对于这类证据的取得,即计算机犯罪取证,却是人们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计算机取证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保护和勘查现场、确定和获取电子证据、分析和提取数据、归档并提交结果。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技证据适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证据以现代科技为依托,能够获得许多通过传统取证方法无法获取的证据材料,对查清案件事实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证据的运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逐渐得到认可。为了更好的运用科技证据开展证明活动,须认清科技证据的证明力,进一步完善科技证据的适用条件和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