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普罗忒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赛冬之子,以善于变形而著称.相传他擅长预言,却又不愿为他人预卜未来,故而不时变换其形体,或种种动物,或水、火、树木等等.据说谁若窥见普罗忒奥斯的真实面目,便可以让他预言吉凶.  相似文献   

2.
1.绪论中国殷始祖契与周始祖后稷的神话,在出生过程中出现的感生、卵生等内容与韩国的高句丽始祖朱蒙神话十分相似。这三篇神话发生年代都比较早,保留着两个民族比较原始的意识。韩国与中国一衣带水,很早就开始相互交流,韩国文学曾深受中国文学影响,同属“汉文文明圈”,具有很多共性,因此对两国的神话进行比较研究,参照彼此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神话研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很有帮助。契神话和后稷神话虽然同样是中国神话,但由于有六个世纪的时代差距,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异。契、后稷和朱蒙神话主人公的活动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7世纪前,公元前11…  相似文献   

3.
《爱情神话》终于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三个女人一台戏,再加上两个男人,连珠炮般爆出的都是上海方言,许多属地性极强的口头禅也不再成为上海男人的专利,从红唇中喷出,别有一番韵味。上海人已经记不得了,上一部电影引发全民热议是在哪年哪月,反正不少观众发现,自己跟老白老乌仿佛一起混到这个年龄段,并有了心仪的女人——至少恍然如是。而且,看电影的朋友发现身边老婆也很快找到代入感,笑点跟得很准。剧情并不复杂,如果在上海生活超过三十年,对人物关系及相互之间的较劲就不会陌生。  相似文献   

4.
5.
革命的神话     
1990年第10期苏联《文学报》新辟了一个栏目“我们是谁?去向何方?”,介绍流行于苏联知识界的一些新观点。这一期刊载的是《人道主义》智力俱乐部的两位创始人克利伏罗妥夫和契尔尼雪夫的谈话,主持人是该报评论员采尔姆斯。这份谈话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苏联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看法。现译载如下: 采尔姆斯:今天我们就象圣经中的那些荒漠游子,没有领  相似文献   

6.
狮虎之战,哪个为王?百科答案:生活在不同的纬度,两者不可能较量。本题无解。但,今年春节",狮虎相遇",方韩掐架。貌似零概率的较量爆发。两个网络巨人而且还公知着哪,咋瞬间沦为普罗消费、大众玩资?那个叫做"麦田"的大概永远不会想到自己会像突尼斯自焚小贩一样,宣布了一场消费的结束,又引发了一场掐架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按照东部印度尼西亚和西部印度尼西亚的划分,印度尼西亚的创世神话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神话特质,也透露出不少值得关注的文化信息.这都是地理、民族、外来影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王仲昀 《新民周刊》2023,(25):20-25
<正>在那个春天,当37岁的拉失德眺望提孜那甫河,就在河对岸,美丽聪慧的少女,阿曼尼莎汗踏着青草走出。我在离别的苦痛中挣扎我的心已碎成一片片脸色变成枯黄的麦草泪水如注心儿惆怅花园如我一般枯萎这是为什么是我离开了恋人  相似文献   

9.
神话和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大部分,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是蕴含在神话和科学中或者神话和科学所体现出的思维方法与思维形式。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神话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内容。依照传说,盘古用神力开天辟地,混沌世界从此有了明确的分类和界限,三皇分别管天、地、人。文明肇始,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伏羲氏教佃渔牧畜,画八卦,定四时,造书契。  相似文献   

10.
香港:弹丸之地变大不是神话杨再高香港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东侧,北与深圳市接壤,南濒临浩瀚的南海,为太平洋西岸的中枢。地方虽小,但经济地位突出,被誉为“东方之珠”,是个令世人瞩目的多功能的国际中心,亚洲“四小龙”之香港是由230多个大小岛屿及广东省珠江口以...  相似文献   

11.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31):42-43
白天上班,晚上训练,最终夺得金牌——西方金牌得主如此业余成才的?多么令人羡慕的伟大体育理念啊!遗憾的是这实在与现实相差太远。奥运是一个人人有权发言的场所。对于金牌的重要性,对于举国体制的价值乃至道德评判,对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于一些事实,却不应有过多的分歧。然而令人走眼的,却恰恰是国...  相似文献   

12.
应琛 《新民周刊》2022,(5):48-51
没有初恋的怦然心动,也没有偶像剧的跌岩起伏,中年人的爱情又为何动人?关于爱情,过去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爱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退。人到中年,感情生活或许只有一地鸡毛。关于婚姻,同样如此一没有什么水恒不变的爱情,长久的婚姻需要“忍”字决,只有互相妥协的委曲求全。去年年末电影《爱情神话》,上映。徐峥、马伊利、倪虹洁、吴越组成金牌班底,这部聚焦“中年爱情”的电影在豆瓣收获83的评分,-跃成为2021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电影。  相似文献   

13.
后冷战时代,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和平和发展这个主题之外,恐怖和帝国构成了全球化的一个副主题.孱弱的恐怖活动以庞大的资本帝国为攻击目标,资本帝国以反恐为工具,二者在全球化过程中相互对抗,是全球体系的腐败区域所孳生的孪生物.从这个角度看,恐怖和帝国在本质上都是失败者.全球性本体的生成和全球社会的确立是全球化所要到达的终极目的地,而恐怖和帝国必将在到达这一目的地的过程中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4.
Resume:LesFrancalscreenttoujoursleurChineselonleursbesoinsetleuraspiration.ApresiesJesuites,apresdespoetesromantiques,cescuties6crivainstelsquePaulClaudel,VictorSegalenetAndreMalrauxquioutforgel'imagedelaChinedansl'opiniJOnpubliquefranCaise.MatsleurslivresoutdessortsdifferentsenChine,iepublicchinoisie'urreserveunaccueilpint6tfroid.Cesouvragesdonmenteneffetl'imagedluneChinerevbe,idealisee.11seraitdonedifficileauxChinoisd'accepterparexemple'laversionmalrauciennedeleurrevolution.Etifenestd…  相似文献   

15.
创造神话的大企业──大宇集团金明淑大宇的历史不是神话“大宇”在词典里为“大屋”之意,而大宇的职员们则把它解释为“巨大的宇宙”。这对于跨身于世界大企业行列的大宇集团来说是再合适也不过的称呼。去年,美国《幸福》杂志以1993年的销售额为准选定的世界500...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教神话中,梵天、毗湿奴、湿婆、因陀罗、伐楼那等都是某种称号类的名称,似头衔,相当于某个部族、部落、族群甚至阶层的代表、头人、首领等,不专指某一特定个体.梵天又称大梵天,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他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地位不高.在印度文化语境中,具体在印度教三大神体系中,梵天负责创造,位于毗湿奴大神和湿婆大神之后,甚至没有女神杜尔迦、象头神伽内什、猴神哈奴曼和战神室建陀等更受礼遇;毗湿奴庙、湿婆庙、杜尔迦庙比比皆是,梵天庙则凤毛麟角,且香火不盛.在日常生活中,信徒们对梵天并不敬重,虽口称老祖宗,但调侃戏谑之意溢于言表.虽然如此,梵天却是印度文化和印度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梵语婆罗米字母的发明者和印度教诸多经典的编订者,是印度教精神世界的统御者和婆罗门种姓的代表;他制定了印度教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规定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世界万物的源头和信徒生活的主持;他不动声色地以施恩和诅咒为工具,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赏赐能力和惩罚能量,立威树德,给印度教世界施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不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神话角度看,梵天信仰都不可小觑,看似无用,没有地位,实则影响无处不在,似无实有;梵天在印度,乃至南亚次大陆以及其他具有印度教信仰的地区,随处可见,也处处不见.  相似文献   

17.
《檀君神话》中的天降母题和熊女母题,作为神话的遗传基因,在后世的小说作品中得到了重新整合,以更加饱满的形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具体而言,率领民众建立理想国的洪吉童、神仙文昌星投胎转世的杨昌曲、风流学士杨少游等朝鲜古典小说中的典型形象与桓雄和檀君的形象存在着很多相似性;而谢贞玉、春香、沈清等被朝鲜民族世代歌颂的女性形象则与熊女有着颇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朝鲜古典小说有意无意地把传统的神话母题融入进来,以艺术加工再现了神话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东盟方式":现实与神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东盟方式"的赞誉和批评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因此"东盟方式"也有其一定的现实性与神话性.前东盟秘书长舒云路所强调的法制以及著名学者阿查亚的"本土化"概念都为观察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新视角,作者主张使用历史和动态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东盟方式".  相似文献   

19.
重写神话──谢阁兰与《桃花源记》秦海鹰Resume:dansundesepisodesdesonlivreEquipee,V.Segalenautilisecommeintertexteun"mythelitteraire"bienconnuenCh...  相似文献   

20.
"极化"的美国政治:神话还是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极化",特别是两党政治的极化,是近十多年来美国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美国政治学界近年来普遍关注但又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美国"政治极化"作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政治极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今美国政治进程和公共政策制订的影响.文章认为,"持久的政党选民重组"(secular realignment)所导致的两党选民结构和选举基地的变化、两党内部意识形态同质化及其导致的选民"政党选择"(party sorting),文化、宗教和道德价值观冲突上升等,是政治极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两党"政治极化"既是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变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对美政党和选举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极化"的政治环境下,两党在主要政策领域的分歧增大,总统和国会围绕立法控制权和司法任命的斗争愈演愈烈,从而导致更多的立法僵局."极化"现象对现有的关于美国政治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