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就国家而言,太平、安康、稳定、持久是理想的发展目标。就个人而言,岁月静好、心亦安然,似乎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更高境界。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中国人太浮躁了"。在当下中国,"浮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更是一种社会状态、公众情绪、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人们用以阐释社会运行逻辑的流行概念。人们对浮躁和摆脱浮躁有共识,却难逃"浮躁—焦虑"恶性循环。从个人的急躁、惶恐,到社会整体对立竿见影的过度追求、对速成快富的推崇,再到制度层面对经济效率的倾向性引导及社会整体安全感的缺乏,浮躁突破了阶层、行业的藩篱,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良性运行。"个体的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浮  相似文献   

2.
当浮躁在一个社会中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或者在群体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特征。社会浮躁的根源是,社会变迁后社会成员在认知与行为上对其不适应的反应。社会变迁是因,社会浮躁是果。它不是人为可以消灭的。浮躁心态的对立面就是冷静、淡定、理智的社会心态。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对此心态的调控,二是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3.
朱力 《人民论坛》2014,(7):6-10
当浮躁在一个社会中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或者在群体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特征。社会浮躁的根源是,社会变迁后社会成员在认知与行为上对其不适应的反应。社会变迁是因,社会浮躁是果。它不是人为可以消灭的。浮躁心态的对立面就是冷静、淡定、理智的社会心态。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对此心态的调控,二是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4.
管健 《人民论坛》2014,(7):11-13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相互交织的病态症候,它让人找不到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对于组织和制度而言,浮躁的氛围也是发展的大忌。一个浮躁的领导只能好大喜功、盲目自大,一个浮躁的组织无法反躬自省,健康成长。力戒浮躁之气,需要倡导求实之风。  相似文献   

5.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相互交织的病态症候,它让人找不到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对于组织和制度而言,浮躁的氛围也是发展的大忌。一个浮躁的领导只能好大喜功、盲目自大,一个浮躁的组织无法反躬自省,健康成长。力戒浮躁之气,需要倡导求实之风。  相似文献   

6.
在很长一个时期,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空间思想的探讨多停留于空间的自然观层面,而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则少有人问津.20世纪90代初,有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空间"问题,引起这一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契机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空间转向",以及促成这种转向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7.
千年之风     
李作昕 《中国减灾》2011,(9X):56-57
<正>"千年一遇"的强震突袭日本,日本人却相当冷静,没人惊慌失措,没人嚎啕大哭,甚至没人流泪,表情中更多的似乎是无奈、达观和镇定。日本人在地震灾害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冷静实在让人吃惊,冷静得甚至像机器,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从公共场所逃生的人居然还排着整齐的队伍。处"震"不惊,秩序井然甚至比地震本身更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8.
吴忠民 《传承》2011,(19):59
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期,不少社会成员为生活计、为前程计,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社会焦虑"。这种现象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标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芸 《今日浙江》2011,(20):60-60
人的修养,是一种内心的功夫。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党员干部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局面,许多人不重视自我修养,有一部分的领导干部心态浮躁,一小部分滑到了错误的边缘,有的甚至跌进了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各式各样的表象之下,根源却只有一个,即没有守住心中的底线,放松了以个人修养为基础的自我监督。  相似文献   

10.
正不少中国游客在日本购物时,尽管是日本品牌的商品,也会仔细查看一番,了解产品是否是"日本制造"。如果商品不是,他们可能会立刻就放下商品,不再看第二眼,对于"Made in Japan"的执念之深让人惊讶。曾几何时,"日本制造"代表的就是"良心品质""匠人精神"。日本人对于产品质量要求之严格世界闻名,甚至形成了日本人自己骄傲的"强迫症"。  相似文献   

11.
一般而言,在科学界的众多人物当中,爱因斯坦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个,而哥德尔这个名字以及他的"不完备性证明",知名度就没那么高了。至于哥德尔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发,证明存在着"没有时间的世界",恐怕就更少有人知道,因为对哥德尔这一"未能找出任何错误"的结论,物理学界、哲学界同时选择了沉默和忽视,甚至是贬低。帕利·尤格拉之前已经写过若干比较深奥的、专门针对业内人士的有  相似文献   

12.
日本老年人的就业率之高、工作意愿之强,引起了世界关注。追求生存性安全需求的满足,是日本老年人"退而不休"的首要原因;追求个人自我全面发展需求的满足,是日本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第二大理由。而从日本社会文化性格特点来看,日本老年人青睐"退而不休",既是日本社会个人化、无缘化的现实所致,也是日本人以求道为人生动力的社会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13.
王琰  陈甪 《台声》2018,(18)
正8月24日下午,全国台联会长黄志贤在机关会见了由郑正胜会长率团的日本关西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一行10人。日本关西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成立于2016年7月,是一个由旅居日本关西的华人华侨组成的社会团体,旨为支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促进和平统一。该会定期举办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否愿意,公元2008年将为中国人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事记年,也是改革开放历程中最悲怆最辉煌的一个年头。说"悲怆",是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造成了空前劫难,引无数人为之动容;说"辉煌",是奥运会的举办、载人飞船成功巡天,不仅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也展现了社会发展的成就。就是在这种五味杂陈中,中国不期而遇地迎来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8)
正假如人生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同样的路选择同样的路……这是一本迟来的读后令人伤感但绝对让人振奋的自传体图书,告诉我们一个日据时期的"台湾日本人"怎样变成中国人、一个大地主的儿子如何成为社会主义者、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为何是坚定的两岸统一派的革命故事。他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著名社会运动家、社会主义理论家,是台湾"统左"阵营的代表性人物。在"戒严"时期两度被捕入狱,是台湾最后  相似文献   

16.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1,(24):55-55
即使拥有金钱,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灵和身体,你依然是一个可怜的人。即使一时拥有权力,如果光知道享受权力带来的好处,而不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你依然是一个危险的人。当前,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相对富裕起来,可有的人怨言却很多,生活很烦恼,甚至很痛苦,这是为什么?关键是金钱至上、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生活富裕了,人们本应该相对快乐和幸福。可现实情况是,富裕  相似文献   

17.
二战之后,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对中国的观念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两国国内状况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日本人的主流中国观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由于相对封闭导致对中国的神秘感、出于战争反思对中国的赎罪感、甚至对战后中国发展的崇拜感;第二个时期,表现为对中国的一种同情感,并愿意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因而出现了中日关系一个所谓"蜜月期";第三个时期,存留不多的亲近感,加之威胁感和恐惧感,甚至还有部分厌恶感。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新一轮的改善过程中,只要两国能够携手合作,寻找更多的共同利益,承担更多的共同责任,两国国民的彼此观感也会改善,日本人同中国也有希望变得更加亲近。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日据时期的"台湾日本人"怎样变成中国人。——一个大地主的儿子如何成为社会主义者。——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为何是坚定的两岸统一派。难得的精神履历:暗夜行路,矢志不渝。这些疑问都将在陈明忠回忆录——《无悔》新书中一一道来。4月15日上午,由台湾当代著名社会运动家陈明忠撰写的回忆录《无  相似文献   

19.
许建良 《桂海论丛》2010,26(3):64-68
日本人具有浓厚的"恩"的伦理意识。从感恩的对象来看,有天地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恩和社会恩;感恩与施恩是互动共存的,由施恩、受恩、感恩、报恩组成"恩的行为链",构成了日本人的"恩的伦理世界"。为了使外在的规范变成个人内在的自觉,日本人重视"恩"的伦理实践和报恩意识的培养,从而为日本伦理和谐设置了牢固的心理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已被人们普遍关注,这种浮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教学、管理和就业等诸多方面.然而,对于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的办法却是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多届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把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的成因主要归结为:"新读书无用论"与"独子综合症"等的反映,并分别就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应对大学生浮躁心理提出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