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熊猫蛔虫(Ascaris schroederi)是危害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McIntosh(1939),孔繁瑶、殷佩云(1958),赖从龙等(1983),邬捷等(1984)对熊猫蛔虫卵均有描述,但对虫卵各阶段的发育尚缺少研究报道。1983~1984年,我们在熊猫蛔虫研究中,对熊猫蛔虫  相似文献   

2.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珍贵动物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肠道寄生蠕虫,由McIntosh(1939)定名为Ascaris schroederi,Sprent(1968),建立贝蛔属(Baylisascaris)以后将其改隶此属。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西氏贝蛔虫进行了研究。Kikuchi等(1979)做了西氏贝蛔虫成虫外形的扫描电镜观察;邬捷等(1985)做了虫卵的发育及部分生活史观察;杨光敏等(1985)做了包括西氏贝蛔虫在内的数种动物蛔虫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蛔虫病流行严重,据成都市动物园对其饲养的大熊猫蛔虫病流行情况所作两年调查,除半岁以下的幼小大熊猫外,蛔虫感染率高达100%。野外大熊猫蛔虫病也极其普遍,从野外病死大熊猫尸体解剖所见,蛔虫寄生普遍,个别高达2000条以上,严重影响大熊猫的发展。为防治本病流行,配合成都市动物园对野生动物寄生虫病的调查和药物驱虫实验工作,对大熊猫、小熊猫、狮、虎等野生动物蛔虫生化指标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大熊猫蛔虫病的病原。为了进一步探讨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我们进行了感染小白鼠的实验,旨在了解西氏贝蛔虫在非正常宿主体内的发育情况及生存能力,为进一步研究自然界有无西氏贝蛔虫的保虫宿  相似文献   

5.
熊猫食皮螨亦称熊猫痒螨 (Chorioptespanda) ,寄生于大熊猫的体表 ,病熊猫曾表现剧烈瘙痒、皮肤发炎增厚、脱毛、消瘦等症状。佳灵三特 CA是柳胺类的一种广谱驱虫新药 ,对家畜体内、外寄生虫均有高效的驱杀作用。试验证明该药无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999年我们将该药应用于治疗大熊猫食皮螨病 ,收到满意效果。1 临床症状  本园所养的 7只大熊猫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与发病。病熊猫表现烦躁不安 ,常因奇痒而搔抓或在门角、圈舍围栏上擦痒 ,影响正常的采食与休息 ;病熊猫毛枯粗乱 ,因脱毛而被毛稀疏 ,皮肤粗糙并有较…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珍稀动物蛔虫ITS-2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寄生在大熊猫、小熊猫、黑猩猩、白眉长臂猿和4种熊科动物(北极熊、棕熊西藏亚种、狗熊四川亚种和棕熊东北亚种)体内蛔虫的分类地位,测定了核糖体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序列,并对这些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采用UPGMA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寄生在大熊猫、小熊猫和4种熊科动物体内的蛔虫均为贝蛔属蛔虫;寄生在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的蛔虫为蛔属蛔虫。分析结果提示蛔虫与宿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的蛔虫各有其专性宿主,并引起特有的蛔虫病。常见的家畜蛔虫有猪蛔虫(Ascaris Suum)。鸡蛔虫(Ascarisda galli)、马副蛔虫(Parascaris equorum),牛新蛔虫(Neoascaris vitulorum),羊蛔虫(A,ovis)极为少见,在国内尚未见到详细的形态记述资料。我地87团种畜连,于1982年8月进行寄生虫调查时,从一只4月龄的羔羊体内获得24条成团寄生的大型虫体,其中雄虫有11条、雌虫有13条,经鉴定,确认为羊蛔虫,此在新疆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一)病史 大熊猫“蓉蓉”15岁,1983年来自成都市动物园,因饲养笼舍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曾发生过由熊猫蠕形螨(Demodex ailuro-podae)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经依佛菌素治疗好转后又复发相类似的皮肤病症状,再次用药未见效,经实验室诊断为由毛霉菌感染所致的皮肤脱毛症。  相似文献   

9.
犊新蛔虫病是由大型线虫犊新蛔虫(Neoascaris vitulorum)寄生于初生牛犊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此病对水牛犊危害严重。我国南方各省养水牛地区都有该病分布,福建省除沿海以养黄牛为主的一些县份较少外,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牛受侵致死情况严重,是当前阻碍养牛业发展的一种疾病。关于本病的防治,虽有药物可以驱虫治疗,但缺少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生活史的真相未彻底澄清:犊新蛔虫的生活史,国外早在1922年就有兽医工作者进行研究。具有试验依据而获得感染成功的是母牛吞食侵袭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逸出,穿过  相似文献   

10.
作者应用SDS-PAGE和等电聚焦比较人蛔虫、猪蛔虫和犬弓蛔虫成虫蛋白组份。结果表明,人蛔虫、猪蛔虫和犬弓蛔虫分别有32条、39条、44条(SDS-PAGE)和42条、49条、37条(IEF)考马斯亮蓝染色带及4条、4条、7条(SDS-PAGE)过碘酸银染色带。犬弓蛔虫与人、猪蛔虫具有较大的差异;人、猪蛔虫则较相似,但亦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黑熊四川亚种、浣熊和猕猴等6种野生动物蛔虫cyt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种系发育关系,对这6种野生动物寄生蛔虫cytb基因进行了扩增与测序分析,并分别构建NJ、MP和ML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六种野生动物寄生蛔虫的cytb基因经PCR扩增后共获得长度均为875bp的序列,其中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黑熊四川亚种和浣熊寄生的蛔虫cytb序列中包含了156个变异位点,而寄生于猕猴的蛔虫与寄生于猪的猪蛔虫在cytb序列上存在11个位点的差异。系统进化树显示,大熊猫等6种野生动物蛔虫聚类成贝蛔属分支。表明cytb基因适合于野生动物蛔虫的分类鉴定以及种系发育分析,可用于野生动物蛔虫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是自然历史的宝贵遗产,是更新世遗留下来的珍稀动物。由于其分布区域狭窄、食性高度特化,繁殖能力低下,对自然界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很弱,因而目前大熊猫处于濒危灭绝的境地。在拯救大熊猫的工作中,对大熊猫疾病作科学分析,寻找有效的防治对策,减少疾病的发生或提高患病熊猫的治愈率,降低其病死率,是大熊猫临床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现将我们在大熊猫疾病救治中的认识和体会作一小结。并对大熊猫疾病防治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犬瘟热病是危害犬科动物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大熊猫科、浣熊科等动物亦易感染。1982年春某动物园大熊猫发生了犬温热,相继熊猫馆的4只熊猫全发病,先后在一个月内死亡。后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南京农学院等单位作病原检查诊断为熊猫犬瘟热病。现将临床症状与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一)发病情况 熊猫展出后,于当年2月初原有癫(疒间)病史的大熊猫首先出现似癫(疒间)症状,相继大小熊猫全发病,症状基本相同,病程5~7天死亡。 (二)临床病状 病初患兽异常兴奋,乱冲乱撞,有时可发出尖叫声,四肢僵硬,步态跄踉,运动失  相似文献   

14.
(一)流行情况 1986年6月某自然保护区的1只病危大熊猫送到成都动物园抢救,主要症状是拉血,治疗无效死亡。自此以后,每年春末夏初和初秋都流行拉血病,每批发病率占全园大熊猫总头数的30%~90%,至1986年5月已发病29头次,死亡8头。症状轻的一般能治愈,拉血严重的治愈率很低,幼龄熊猫死亡率100%。整个病程为3~4天至1周多不等。春季发过病的熊猫,秋季仍可发病。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动物园的一对双胞胎大熊猫娅娅和祥祥于1990年8月出生,1991年4月发生腹泻,历时4个多月经用多种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致使熊猫病情迁延不愈。1991年8月由成都市动物园和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进行诊治。 (一)治疗方法与效果 1.初诊:患病熊猫每天腹泻3~6次,大便称薄、酸臭,带有粘液。腹胀,食量约为同龄健康熊猫的1/3,体重为同龄健康熊猫的2/3,贪卧少  相似文献   

16.
保定 ①药物与剂量:保定大熊猫的药物是快速短效的分离麻醉剂氯胺酮(Ketamine),单用或辅以龙朋(Rompun)或安定(Diazepanum)等均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氯胺酮3~8mg/kg,龙朋0.25~0.5mg/kg,安定0.2mg/kg。②给药方法:视动物所处的状况和距离而定,可用麻醉枪、“吹管”、手杆或普通金属壳注射器,将药物注射在肌肉丰满的部位(臂及臀部)。如果是健康熊猫被关入诱捕笼内,性情温驯者可用手直接注射;若是凶猛不能接触者,宜用手杆或吹管注射器注射。受伤或受灾而失去攻击或逃跑能力的自由熊猫,亦可用手注射。对于虽受伤或受灾但具有一定攻击或逃跑能力的个体,或对于健康自由的熊猫,需要在适当距离的范围内用麻醉枪或吹管注射。  相似文献   

17.
红细胞酶型的检测对生物的组织、器官移植,遗传学研究等有重要作用。检测大熊猫的红细胞酶型,可从遗传学上了解熊猫群体的类型及不同个体之间可遗传的差异。我院根据作为遗传标记同工酶的选择标准,分析了4头健康大熊猫的红细胞酶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蟒蛇是我国珍贵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据记载世界上的蟒科动物有20属72种,国内所产的仅2属2种,即沙蟒(Eryx miliaris)和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rtatus)。上海动物园饲养蟒蛇历时已久,我们在饲养的过程中先后发现蟒蛇的体内外寄生有巨蜥盲花蜱(Aponomma lucasi)、蟒沟槽绦虫(Bothridiumpythonis)、丝状蛇蛔虫(Ophidascaris filaria)和渐细多宫线虫(Polydelphis atronua-ta)。其中以丝状蛇蛔虫的感染最为普遍,严重侵袭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死亡。  相似文献   

19.
我场一头自野外抢救回场恢复健康的成年雄性大熊猫,体重112.5kg。1986年11月8日,发现该熊猫只食少量鲜竹,拒食精料,遂用酵母片、山楂冲剂喂2天,未见好转,并出现口流粘液,排水样粪便和精神不振等症状,投服磺胺嘧啶和小苏打等药物,以期缓解拉稀现象。  相似文献   

20.
1984~1985年在凉山州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中,发现肉鸽蛔虫(A.columbae)危害较为严重,其感染率为58.3%,感染强度为12.4(7~27)。严重者阻塞肉鸽小肠,患鸽十分消瘦。为了摸清国产丙硫咪唑对鸽蛔虫的驱治效果,笔者于1985年11月~1986年1月进行了本试验,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药物:丙硫咪唑(Albendazole),片剂,每片含量50毫克,宁夏化工实验厂生产,批号850801。 2.试验动物:购自盐源县和西昌市,用漂浮法检查有鸽蛔虫卵,临床检查无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