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使得公共物品的供给成为政府的专利,然而信奉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市场交易原则的公共选择理论则打破政府的“神话”,政策分析学派主张公共物品可以由市场和非营利部门来供给。与多中心治理思想相呼应,在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上,悄然形成了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多中心供给机制,三者之间的合作供给机制扩大了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范围,丰富了供给方式和途径,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安服务除了具有一般公共物品所具有的消费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外,还具有投入成本大、覆盖面广、协作性、特殊强制性和供给效率难以精确评估等特征,使得其有效供给的实现比一般公共物品更为复杂。社会治安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可从供需均衡、动态改进、超额负担最小和广泛均等四个方面进行判断。应充分利用市场供给主体力量和社群组织力量,形成政府、市场、志愿多元供给机制并存、多元供给主体并存、多元供给方式并存的社会治安服务多元化供给格局。  相似文献   

3.
非政府组织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军军 《前沿》2008,(1):112-115
鉴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以及考虑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以保罗·A·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认为,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最好且唯一提供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供给公共物品的现象不断涌现,且逐渐发展为重要的供给者。非政府组织供给公共物品有优势也有局限,我们应客观看待。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城中村改造的政府主导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法的行为,因此有必要予以改变。这是规范城市政府行为的需要,也是保护村集体和农民的财产权、维护村集体利益的平衡、实现我国耕地保护目标的需要。我们应当建立以村集体和农民自主为主导的改造模式,理顺村集体、政府和其他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集体土地管理制度、集体公共物品供给制度、集体土地和房屋征用征收制度,集体土地和房屋市场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方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如何改革我国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实现地方政府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已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基础不同于西方国家,因此在实现我国地方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的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我国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改革和创新必须从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制度性创新这两个方面进行,也就是从转换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建立有效的政治沟通制度出发,使公众更好地参与到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过程中去,并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保障地方中介组织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巨盛 《理论月刊》2007,(1):178-181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是衡量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物品特性及其供给主体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在“政府——市场——第三部门”良性互动、多元供给框架下,充分、积极拓展第三部门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参与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商品住宅社区是指以契约为基础通过产权交易来满足居住的社区。商品住宅社区的公共物品按照"排他性"和"竞争性"指标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两大类。纯公共物品兼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比如社区污染治理、社会治安、学校教育、人口管理等;准公共物品则只满足于其中一个指标,比如社区园林建  相似文献   

8.
林康 《政策瞭望》2006,(8):32-33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点对于经济总量小、产业优势不明显、财政收支压力大的欠发达县来说,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因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虽然能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但却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缺陷,只有把市场经济机制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政府对资源的调控职能,集中财力搞建设,促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政府优化配置资源的主要途径从松阳的实际来看,当前政府优化配置资源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1!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为优化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9.
唐俊 《当代广西》2009,(20):49-49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创业从根本上说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很重要,特别是在经济后发展地区,更离不开政府主导与服务。  相似文献   

10.
洪必纲 《求索》2010,(11):77-79
公共物品供给中租金的产生源于政府无意创租、政府被动创租和政府主动创租三种类型。纯公共物品供给中寻租博弈的治理要靠合理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适当压缩政府的纯公共物品供给的范围;准公共物品供给中寻租博弈的治理可以通过强化市场竞争、建立租金消散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决定》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使得“市场”的作用得以强化。但在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同时,也需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一要授权。为了营造安全健康的市场交易环境、维护充分有序的市场竞争状态、保证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必须利用政府之手对经济实行必要的干预。当然.  相似文献   

12.
民营化的关键是竞争,但由于公共服务市场的性质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准市场”,所以在公共服务市场中往往缺乏必要的竞争。因此,公共服务的失败就有其必然性。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政府必须确保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并且必须与企业、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等开展合作,公共服务供给因此在结构上呈现了政府直接供给、市场供给、混合供给并存的局面,其中,混合供给居于中间的位置,为政府直接供给和市场供给提供参照基准,有助于实现效率与公共价值(包括公民参与、公民满意度等)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要想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应该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以政府为主体、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同时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等部门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制度等措施,规范和引导各类供给主体的供给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下仍沿用由公共部门主导安全供给的计划经济模式难以保证矿业安全。传统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公共安全在市场失灵时只能由政府提供,这就阻碍了企业安全供给不能在市场经济下进行战略转移。按照现代产权理论,产权专有的矿山企业安全是私人供给的基础,连带供给是私人供给的动力。矿山企业安全不完全契约订立、调整和执行,唯有当事人意思表示才是契约自由的体现。信息不对称、搭便车等,引起私人供给的部分市场失灵。集体行动的工会能弥补不足,而政府则主要是矿业安全的制度提供者。  相似文献   

15.
政府在住房问题上应该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目前在房价上,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管多了,还是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管多了?现在,一个倾向性的观点是,房价上涨是市场化造成的,因此  相似文献   

16.
社区产品属性与供给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的实质是城市居民所需要的所有物品都依托于“单位”来集体供给,即居民所需要的产品没有“公”、“私”之分,都以公共产品的形态出现,都通过政府授权的“单位”来供给。实践证明这种供给机制既无效率也有失公平。在社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过程中,不能沿用“单位制”做法,即政府授权,社区大包大揽,提供居民所需的全部物品。那么,在“单位制”解体,政府无法垄断,社区无法包办的情况下,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机制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呢?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物品一般分为二部类: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和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私人物品足由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来选择,而公共物品由政府"看得见的手"来选择和调控的。在医疗卫生方面,外部性和不完全信息的问题非常明显。首先,很多医疗卫生服务有很强的外部性,例如普及免疫接种、基本的母婴保健、全民健康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和传染性疾病控制制度等。由于外部性及由此产生的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仅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提供此类服务,这些服务需要政府来  相似文献   

18.
政府失效与政府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失效是指政府在市场上为某一行为时 ,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或者是损害了市场的效率。政府失效源于公共选择过程的内在缺陷 ,这些缺陷必然导致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益和自我扩张性。增加政府供给的有效性 ,就必须完善政府管理。因此 ,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两方面进行努力 ,同时必须优化成本 ,防范政府供给陷井  相似文献   

19.
正简政放权,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科学和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该管的事务管好",使"两只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自身改革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改革进程中的简政放权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3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相似文献   

20.
张博 《人民论坛》2014,(3):75-77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产权的公共性、难以交易性以及持久的外部效应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需要政府干预.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公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服务供给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