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玉华 《求索》2010,(7):79-80,1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而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民族文化滋养。在孔子划分的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中处处透射出了和谐的理念,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了"仁"、"义"、"礼"、"信"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的精华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人伦观涉及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种人际关系,其特征有四:第一,强调人际关系双方双向对等的道德义务。第二,在建立和谐的人伦关系过程中强调自己的主动性。第三,调节人伦关心的道德规范都要求心行合一。第四,父子关系相对于君臣关系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屡遭冲击,几经演变,但仍未改变其基本精神,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居于主流的地位,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中国儒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伦哲学,以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道德的完善为宗旨,强调群体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6)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敬养父母、让父母无忧、了解帮助父母、慎终追远等内容。当今发掘孔子的孝道思想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际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人际关系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并努力建设健康的人际关系,遵循人际关系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人际关系载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论孔子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社会整合思想是以“礼”为最高整合目标,以“礼”、“仁”为整合的基本途径,通过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促进社会整合和整体协调。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的整合思想对现代社会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袁秀珍 《求索》2010,(8):137-13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孔子的整个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这个时代大变迁的历史反映。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之主张,强调礼制建设,提出以"仁义"作为"礼"之文化基础,力求设计出让社会各利益群体普遍满意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制礼"上,孔子遵循"执两用中"之中庸原则,这是孔子经济学思想之总纲。孔子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去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并在他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儒家、考察孔子之经济思想,不仅应涵摄其意,更应领悟其时代之鉴。  相似文献   

8.
刘元 《前沿》2004,(2):164-165
本文分析了孔子伦理学说中的“仁”以及由其统率的忠、孝、悌、信、恕等思想观念。阐明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和糟粕 ,力图指出儒家伦理观的现代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夏 《传承》2008,(22):60-61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字 《淮海论坛》2013,(1):38-40
重视伦理关系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在《论语》中有很多篇幅讲述伦理道德问题。其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中的孝道不仅保持了孔子以前时代“善事父母”的传统本义,更强调了其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论述具体方法,进一步充实了孝道的内容,使“孝”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一、《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夏 《传承》2008,(11)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五好 《求索》2013,(4):123-125
人伦是中国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其在伦序与人理互动的辩证发展中具有最直接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力。人伦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新的诠释内容,这些诠释过程也是对其不断批判的过程,批判的方法论或指导思想不同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发展方向。目前,有三种影响较大的人伦文化批判的方法论交织存在于学界中,它们是"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方法论、"有原则批判"的方法论和"无原则批判"的方法论。对这些方法论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人伦文化的本体存在特征和本质生成规律,从而加强其建构的针对性与明晰性。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教育教学思想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创见,主张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并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孔子主张在人格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渗透式教育和言传身教等原则,这样就能达到培养出君子的目标。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这一思想实际上统一在孔子的"神道设教"和"中庸"这两个思想下。"神道设教"思想使孔子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因而回避鬼神之有无问题。"中庸"思想使孔子对祭祀、鬼神、天命等都持一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因而导致对孔子天道观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原则。孔子的礼乐思想源于周公 ,但有很大创造。孔子说的欲仁、好仁、乐仁分别为知性的、物性的、情性的对待仁的态度 ,相当于康德说的善的快乐、感觉的快乐与审美的快乐。礼乐均建立在仁的基础上 ,礼乐相通 ,均是仁的“文”化。礼是乐底子 ,乐是礼的升华。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体现出人格建造从感性始 ,经理性的作用 ,再到感性 ,最后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备课卡片     
科目公民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在社会上站得住,同时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他人事事行得通。他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以下方法:(1)推己及人,由人及己。即主张将心比心,与别人的感情取得和谐一致。(2)“躬自厚而薄责人”。即注重自我一方在人际关系好坏中的作用。他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即批评自己的坏处,不要批评别人的坏处,就可以消除无形的怨恨。(3)“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即认为个人的情感、思想都不宜不看对象滥加发泄,而是要察言观色,并有退让精神。(4)“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感也”。即对他人不能爱之过甚或恶之过甚,要选择适中,否则就是迷惑。孔子的上述处理人际关  相似文献   

17.
李谊  王炎琪 《求索》2012,(12):102-103,71
随着儒学思想的国际化,其教育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孔子被列为世界十位最伟大教育家之一,孔子学院得以遍布全球,印证了孔子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价值。孔子"有教无类",是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以成就"君子"为办学宗旨,以"文、行、忠、信"为教学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意义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于当今传统的精髓文化被当下大众文化冲击而逐步解构,信仰匮乏,传统失落等,是治愈之良方。全人教育思想的宗旨和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对接吗?如何对接是教育者的课题,拙稿有基于此,在解读孔子的同时,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今教育理念的对接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讨论秘书与领导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领导工作的意义,以及秘书应如何努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充分发挥辅助作用,并且探索性地提出了秘书在与领导交往中应遵循尊重与理解原则、服从与服务原则、平衡与距离原则,法纪与谏诤原则、衬托与奉献原则。  相似文献   

19.
魏长龙 《前沿》2010,(10):47-50
杨昌济把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点运用到生活中,形成了他"求实致用"的生活伦理观。他的生活伦理观的形成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也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主要包括节俭的生活态度、勤奋的劳动品质、自立的奋斗精神,特别是他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亲""孝"以新的内容,极大地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他的这些生活伦理观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改变     
从古至今,大概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评价一个人,还真不像到商场购物那么容易、那么精准。即便是像孔子这样的古之"圣人",也难例外。《论语·公冶长》就有这样的记载,可以说是孔子的改变。孔子那个时代,生产力低下,人际关系简单。特别是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与人为善,心地宽厚,为人"不忘久德",对人"不思久怨"。相信每个人都有上进心,尤其相信自己的弟子。但有一件事儿,却让孔子改变了"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的观点,提出了"今吾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