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型国家视域下的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本文分析了当前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型国家视域下的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不能依靠传统教育方法,要坚持系统论,从构成系统的教育要素、主体要素、管理要素、环境要素等方面实施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程静 《北京观察》2018,(3):28-2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必须重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创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创新精神开辟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北京观察》2020,(2):71-71
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民盟北京市委一直关注首都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北京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首都知识产权事业成果丰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版《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北京已经跻身全球五大科技集群。  相似文献   

5.
从创新的角度研究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人才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有选择的学习能力、怀疑批判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等。目前我国高校中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消极因素主要是学风浮躁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校要在建设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上下功夫,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学生要加强自我修炼。  相似文献   

6.
周丽英 《北京观察》2006,(10):32-35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今年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又被列为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议题。九三学社是以科技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科教兴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九三学社北京市委长期关注的参政议政议课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于今年7月28日召开“科技创新主题议政会”,邀请了25位工作于科研一线的社员就“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发挥中央在京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作用,为首都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做贡献”,“对于培养和激励创新型人才的意…  相似文献   

7.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要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在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崇高感、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公安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教育的实施,要进一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考试改革,创新考评标准,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紧张艰苦的训练环境,造就一批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综合信息     
《政策》2012,(1):93-95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冒"出来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上,来自教育界和科技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100多人,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题,进行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人才,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合适的教育体制和良好的文化环境。与会者在讨论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云南大学提出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并以之为核心建构具有云南大学特色的本科教学体系。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教育要达到既传承知识又创新知识、既适应社会又引领社会、既和谐人生又通识天下的目的;要求教师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目的应从教学生学会转变为教学生会学,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外创新教育的开展及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创新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以人为中心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教育观;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授课内容,突出创新精神。借鉴国外创新教育的优秀成果,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顺应时代需要,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观;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培养力度,造就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要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授课内容,探索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重视实践教学,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要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创新与创新型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离不开创新型教师,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主要阵地,培养具有创新型教师队伍,无疑是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3.
《党建研究》2012,(9):35
李源潮同志近期为中科院干部和专家作人才工作报告,介绍我国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情况,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人才支撑。李源潮同志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  相似文献   

14.
张凯 《淮海论坛》2006,(4):15-18
党校是干部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党校教师又是干部教育的主导者.要进行创新党校教育.这就要求党校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党校教师,才能培养出干部的创造能力。这是因为。第一。教师的工作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劳动.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资源和设计教育过程:第二.教育对象和环境复杂的多变性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第三。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其灵魂就在于创造。第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党校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党校学员来。  相似文献   

15.
<正>青少年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开展科技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长期任务,更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必备条件。中小学校作为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科技教育的传播者--科技教师对青少年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科技教师由于工资待遇、个人发展机会、学校重视程度、经费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的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16.
《浙江人事》2006,(12):14-16
今年初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人才,重点是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谁能拥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谁就能在当今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21世纪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要求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我们已经从一个充斥文盲的国家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60年来,我们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现在各个领域里的骨干都是解放以后培养起来的.今后的任务是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培养一批杰出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播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播音员或者主持人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广大观众的视线中,但是,怎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又具创新精神的播音主持人才已经成为热切关注的话题,本文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为播音主持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的创新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学森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系统而又独到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其内容包括,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有效机制,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观建立创新型人才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创新型人才掌握"大成智慧"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