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日据台湾期间,殖民政府为扩大侵略战争,适应战时统制的需要,在台湾各级警察机关设置经济警察单位及经济警察人员,实施经济警察制度,形成了台湾警察的经济化现象。日本殖民政府借助警察这一国家机器、利用经济警察这一制度加速经济殖民政策在台湾的实施,从而实现对台湾的强力统治。台湾经济化警察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对其机构设置、主要职责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其进行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史实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日本据台初期,非官方和官方组织了一系列以佛教为中心的宗教调查.这些调查涉及日本佛教在台的布教、台湾寺庙僧侣、台湾原有习俗信仰、台湾佛教历史发展等.在调查的基础上,日据当局形成了其初期的宗教政策,即对来台的日本佛教加以有限的控制和限制,对台湾旧有宗教实行有限的"放任主义",是其"旧惯温存"政治统治政策的体现.日据初期的宗教政策,确立了日据当局对台湾宗教发展的统辖地位,影响了台湾传统佛教的发展方向,开拓了日本佛教以后在台湾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台湾建省,是由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海疆发生危机,清廷审时度势而作出的一项正确决断。因此,台湾建省不仅是台湾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台湾建省,不仅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和发展,也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其历史与现实意义深远而重大。  相似文献   

4.
政党纷争下台湾青年社会政治心态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反映了台湾青年对处于裂变中的台湾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评价 ,其特征有明显的矛盾性。台湾青年矛盾的社会政治心态与政治转型期台湾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相联系。台湾青年对台湾社会政治昌明的渴求和对台海和平的期盼 ,及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 ,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心理和思想基础。为此 ,我们必须加大对台政策宣传 ,努力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台湾革命同盟会团结大陆台湾人抗日力量进行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斗争,同时在大后方开展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为唤起祖国民众对台湾回归的关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台湾革命同盟会作为台湾人的民众团体,难免受到当局的监控,在国民党以党领政的党国体制下,其与国民党台湾党部争夺台湾革命运动领导权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但台湾革命同盟会对于光复台湾所作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又于1885年建省。刘铭传作为首任台湾巡抚,为开发台湾建下了历史功绩。评价历史人物不必一分为二,而应择其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作评论。  相似文献   

7.
台湾经济在2004年显示有强劲的增长,标志着台湾经济已从2003年的SARS的逆面影响中恢复过来,并得到了全球高技术产业部门周期性回弹的支持。台湾经济在2006-2007年的上升之前,2005年仍将会有适度的增长。台湾的决策者正在尽力使用各种方法增加收入以增强其财政地位和促使科技升级、这样可以使台湾经济得以保持竞争力。2004年宏观经济评估2004年台湾经济取得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5.7%(自2000年以后,台湾经济一直处于低增长状态,其经济增长率为:2001年-2.2%、2002年3.6%、2003年3.2%——译者注)。台湾经济的增长率在2004年第二季度达到7.9%峰值后,下半年有所下降,主要由于2003年下半年台湾的经济增长有  相似文献   

8.
自1949年初国民党蒋介石败逃到台湾以后,美国政府就开始对台湾进行军事和政治渗透,将台湾置于其军事控制之下,台湾成了美国在东亚地区遏制中国的前哨阵地。20世纪70年代初期后,美国出  相似文献   

9.
三十多年来,台湾经济和贸易取得较为迅速的发展,其原因固然和台湾内部主客观条件有关,但是,应该看到,战后以来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台湾外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研究台湾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我们对台湾外贸的发展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分析"台湾主体性"的内涵和外延,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内容,也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再则其自身出现了极端化趋势,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对台湾政治、社会和当局的政策主张以及两岸关系发展均有重要影响。一、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台湾主体性"一方面成为朝野政党和政治人物主要的政治论述,一方面在社会上普遍化、大众化,一方面成为台湾舆论的主体精神,因而成为台湾的主流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1.
瑶传道教中的佛教与儒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传道教存在着不少佛教和儒家因素。佛教和儒家的菩萨和圣贤有不少进入了瑶传道教的神灵系统之中 ,佛教的轮回转世、地狱说、因果报应等思想也存在于瑶传道教的观念形态之中 ,而儒家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对瑶传道教的宗教伦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瑶传道教中的佛教和儒家因素主要是从汉族道教中带入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12.
海峡经济区竞争性区域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性区域是拥有独特“地方品质”的区域,以创新和知识作为其发展的催化剂,成为国家乃至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竞争性区域的构建过程集中体现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政策要点和与此相配套实施的多级治理措施的高效统一。从竞争性区域构建理论视角考察,海峡经济区作为两岸经济整合的独特区域,其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性、产学研互动合作、产业集群培育、城市经济协同发展方面亟待推进,竞争性区域特质尚不发育。今后应从基础设施的协调与衔接、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建立、厦金特区和福马特区创建、经济运行机制衔接、台湾海峡城市联盟缔结、开展以政府政策协调为中介的公私合营等方面着力推进,以构建海峡经济区竞争性区域配套体系,推动海峡经济区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新兴的竞争性区域。  相似文献   

13.
民进党人在其文宣中常常强调台湾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统合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遂行"去中国化"的政治目标,在多元文化体中,中华文化不过是其中之一种而已,而且只居于落后的传统,不是那么重要.其实,文化是一个整全生机体,具有一个文化中轴在核心处运作,依赖这个中轴的生命力,文化体得以吸收多元的文化营养而壮大这个整全生机的文化体.台湾无论在明郑、清代以及日据时期,她的文化中轴主体性就是中华文化;迈入现代化的台湾,其文化中轴主体,仍然是中华文化,此由亚洲四小龙兴起与儒家文化深切相关可得明证.本文从台湾的原乡生活方式来诠释台湾民间文化中的大小传统就是中华文化之事实,指明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中轴之中华文化,乃是周文华夏悠久历史的延续创新.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的水电库区,大多位于该省的多民族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的各主体少数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使其原本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趋于支离破碎,处于衰落状况。现今,又由于水电资源的开发,更使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剧衰落甚至走向消亡。为了遏止贵州水电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加剧衰落,应当采取相应对策,对少数民族移民的特殊性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球化是指所有世界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单一社会、全球社会的变化过程。全球化始于经济一体化 ,进而扩展到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西方文化的全球扩张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为此 ,西部民族文化自身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要积极探索在新的时期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种形式 ;警惕全盘西化论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回潮 ,保证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的意义及取向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深化闽台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对台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其关键是实施城市联盟发展战略,打造海峡西岸“区域经济集群”发展优势。厦泉漳城市联盟有利于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海峡东岸经济辐射、“承‘珠’接‘长’、连接中部”、对抗区域经济边缘化的能力,因而,应大力加以推动。本文仅就厦泉漳城市联盟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和发展取向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看见十九世纪台湾——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尔摩沙故事》(Curious Investigations:19th-century American and European Impressions of Taiwan)为主要分析对象,将西方人讲述的台湾故事当做西方对东方的观看和关于台湾的知识生产,探讨何种事物被选择为讲述对象,考察来自西方的“凝视”(gaze)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台湾图景.首先,将西方旅行者对台湾自然事物的发现与19世纪西方的科学发展相联系,说明对未知世界的探险、科学化的叙述和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传播是由西方主导的.而旅行者对台湾人文景观的记录则表现为观察与被观察、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是西方主体对东方他者的认知投射.第二,借用文化与社会关键词的论述,将旅行者对台湾人文与社会的讲述集中于一些有代表性的词汇中,如“野蛮人”、汉人与儒家文化等,这些词汇体现了西方主体的意识与观念,呈现了当时西方眼中的台湾知识地图.原住民被作为讲述中心可能与西方眼中的文明位阶相关;汉人和儒家文化受到贬抑是中华文明衰落和西方文明崛起的世界格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形象经常性地被强势话语所主导,而少数民族妇女的身体形象更成为此改变的重要表征。少数民族的他者形象大多由女性代表,并将女性表现为带有落后乡村特色却又青春盎然的融合体。身着各色传统服饰的少数民族妇女经常成为各种艺术、文学和现代传媒争相表现的主题。在这种情境中,妇女形象作为少数民族的标志承担着多重涵义。少数民族妇女形象变成了区别族群的依据,成为与现代性相对照的各种传统性的标志,并通过相应的手段建构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等原因迁徙到另一地区,与原生民族聚居地区距离相对较远。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现代化的发展,这些迁徙民族仍保存有本民族很多的传统文化特点,而其中迁徙民族女性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继承起了很大作用,甚至是决定作用。本文试图论述迁徙民族的概念、迁徙民族的成因以及分析迁徙民族女性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内容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20.
日据时期台湾的“市区改正”及其对城镇发展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占领台湾后,为了满足殖民统治、配合殖民地资源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开始大力进行台湾城镇的基础建设事业,继之,在台湾主要市街实施"市区改正"计划和工事.经过改造,台湾城镇内部结构及其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交通、卫生、休憩等公共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适应近代经济和产业发展要求的各种设施得以建立,也促进了城镇经济的较快发展."市区改正"中断了台湾城镇原有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中国式的城镇形态,使城镇具有了日本以及欧美近代城市的某些特点,对台湾城镇的现代化发挥了较大的影响作用,但其目的在于将台湾的城镇(市街)改造成为适应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需要的大小中心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