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正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抓紧制定出台《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法制统一是整个国家以及各行政区域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宪法将法制统一确定为一条基本原则,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体现在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各个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从广义上说,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从立法上讲法制统一,就是要保持这个体系内部关系的和谐一致。现在国家尚未制定立法法,但有关各级国家机关的立法权限(这里讲的是广义的立法权限)及其监督,已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是保持法制统一的依据。从  相似文献   

3.
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除法律、行政法规外,还包括地方性法规.地方立法作为国家立法的重要补充,对保证宪法、法律在本行政区域的实施、规范,促进和保障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我区地方立法工作是实现新疆依法治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新疆地方立法工作起始于1980年,截止1998年底共制定或批准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  相似文献   

4.
地方立法要坚持维护法制的统一地方立法要有地方特色,应当比国家立法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但地方立法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地方立法维护法制的统一,应做到:1、地方立法不得同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2、本省的地方性法规之间不能相互矛盾;3、省和省内有立法权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之间应当相互衔接,不能冲突。(《民主法制建设》1993年第11期,杨析综文)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一年里,省人大常委会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认真执行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为了保障和促进我省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常委会要进一步做好立法工作。要采取切实措施,抓紧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的地方性法规。要努力改进起草和审议工作,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地方立法实践中,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地方性法规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原则,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充分发挥地方性法规的社会作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不抵触原则是地方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对于地方立法,宪法和法律规定: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  相似文献   

7.
保安立法面临着一些难以回避的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不到解决,立法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无可非议,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立法依据都是宪法,这是由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保安业立法作为国家的特种行业立法,同样不能违背国家的宪法和基本法。另外,中央和地方颁布的各类保安业的法规和规章对保安业立法也具有参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真正…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指一切有利于促进、保障生态文明的各种制度或行为规则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横向构成看,它包括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从纵向构成看,它包括宪法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生态文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其它相关政策、纪律、行业内部规则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能够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而且能达到从根本上保障生态文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现实和人民的需求,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意志和宪法规范的统一.通过着重研究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宪法归因的缘由;以宪法文本为支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宪法中的生成脉络,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宪法表达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置于宪法文本视域下探究其价值意蕴所在.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宪法法律的保障,发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指引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生态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地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应当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快立法步伐。立法工作作为一种高度程序化和规范化的决策过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是加快立法步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1993年换届以来,我们十分重视立法计划的制订工作,把它作为加强立法工作,加快立法步伐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省人大常委会明确指出:立法计划的制订,要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从山东省的实际出发,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紧制定迫切需要的地方性法规,特别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规;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宪政。宪政要求的是宪法的落实与全面实施,这需要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支撑与保障。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治理或制约国家权力。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各级政府公职人员确立行政法治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守生态底线,践行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形成了许多可操作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同时,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成效离不开民族地区的实践与探索。尤其是2015年开始的"法治毕节"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工程作为六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五年来,其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探索了一套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践模式和样板,为贵州民族地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也为贵州的生态法治建设探索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两者的良性互动是贵州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保障。在新时期,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具有必然性。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贵州呈现出了不少两者良性互动的闪光点,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认识上存在误区、政策法制建设薄弱、体制机制制约等,应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体制机制,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4.
"法治安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法治安徽”,是安徽省委提出的重大战略,对地方法治建设合理性的理解,是“法治安徽”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法治安徽”不是法治的行政区划化,而是在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契入安徽省情。“法治安徽”与“平安安徽”和“依法治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治安徽”的建设重点应是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法治安徽”必须以尊重人权、尊重财产、尊重契约、重视公民社会的培育为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且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在地域和文化不同的背景下,一部成文法很难解决生活中各种法律问题。民间习俗和国家法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国家法因国家制定而产生,民间习惯则缺乏法律根据。解决民间习惯与国家法的冲突问题,改善我国法律规范,构建合情合理的法律体系是当今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人是指真心诚意地信仰宪法,具有宪法意识,并时刻按照宪法的基本精神生活和工作的人。作为法学核心课程,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的培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宪政的客观需要,是法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宪法教学的分内之事。宪法教师首先要成为"宪法人",在教学中注重对现行宪法文本的尊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宪法精神,并重视宪法应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法制文明的历史上,尽管有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法制文明的进步,传统法上的搜查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清代法制是中国封建法制的高峰,相应的,清代法律中的搜查制度也比较完善。它对搜查的主体、搜查的对象、搜查的执行方式、搜查主体的责任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并且体现出有效保障原则、遵循令状原则、合理根据原则、针对性的搜查原则以及鲜明的国家利益至上的法律思想与人本主义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8.
谈保护临终病患这一弱势群体的权益,则安乐死不可回避,而谈安乐死,宪法学当首先明确态度。可以说,任何研究安乐死的法学学者都无法回避安乐死的合法性论证问题。而欲论证安乐死的合法性,则合宪性分析毋庸置疑应居其首,宪法不可能对安乐死采取熟视无睹或简单否定的鸵鸟政策。因此,将安乐死置于宪法环境下,以宪法角度切入,以宪法学基本权利有关理论为剖析工具,导衍出现行宪政秩序下如何定位安乐死争议问题在规范解决上的腹地,或能为我们提供思考指引,见另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19.
传统生态知识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在实践经验、技术技能、社会保障和精神支持等四个方面。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尽可能地传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传统生态知识,使这些传统生态知识更有利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法治保障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西部开发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依法调整各方关系,保障社会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