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校内部自治规则本身的合法性问题引发了高校治理的合法性危机。传统的行政法研究进路虽解决了高等学校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必要性问题,但对高校自治规则本身合法性问题的回避,使其无法在最终意义上为高校依法善治开出一剂良药。相较之下,软法则为高校自治规则的合法性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一方面,以开放、参与和协商为特征的软法机制与高校自治的精神在本质上相契合;另一方面,软法规范需置于宪法和相关硬法的约束之下,则又可以防止高校自治脱离国家法,背离良法之治。  相似文献   

2.
宪法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美瑛 《新东方》2006,(11):47-4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在宪法学研究观念更新的今天,宪法学研究方向应该从政治宪法向经济宪法转变,强化宪法的经济功能,注重对宪法的经济论证。一、宪法的经济属性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一样,都是宪法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人们一度  相似文献   

3.
宪法学始终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把人权的保障作为重要内容的学科,而生命权作为人权的首要权利是人类享有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权利,是宪法价值的基础和核心,宪法保障生命权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基础,为实现宪政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生命权的宪法学基础,生命权宪法保护的内涵,在了解世界各国宪法对生命权的规定后,进一步论述了宪法保护生命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胡晓玲 《理论月刊》2014,(4):126-130
执政合法性问题是自国家诞生以来,任何一个政权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从传统神权政治的兴衰到社会契约论支持下的人民认可,从历史功绩的追溯到新时期依宪执政方略的提出,这种穿梭于历史与当下的分析,深刻说明着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对于执政者是否拥有执政正当性休戚相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依宪执政理念的进一步阐发,对党如何执政这个重大问题指明方向的同时,事实上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党要以宪法思维指导依宪执政,要以宪法允许的方式及程序执政,要依靠宪法拓展执政合法性渊源,要全面推崇宪法政治。总之,党应遵循宪法精神来治国理政。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1,(9):86-86
江国华在《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宪法学的研究范式与向度关涉宪法研究的理论立场、逻辑进路与认知方法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总体特质与演进趋向。在其理想模式下,中国宪法的研究范式大致可以概称为客体宪法学、宏观宪法学、静态宪法学以及形式宪法学,等等。但在宪政体制基本成型、宪法理论体系亦渐次成熟的条件下,其研究范式有向主体主义、微观主义、动态主义与实质主义演进的外在压力与内在向度。  相似文献   

6.
<正> 笔者认为,我国的宪法学研究基本上偏重于注释法学,即只对现行宪法条文的注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重要一点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宪法就是一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标题的文本,研究宪法就是、或者说主要是注释那篇文本。这种“唯文本”的狭隘的宪法学视野和方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对现实问题的探索,由此产生的“宪法学理论”当然很难和宪政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无法对现实提  相似文献   

7.
廖原 《桂海论丛》2014,(3):117-120
在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之后,如何实现法治就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共同目标。孙中山先生在近百年前就意识到国民整体宪法意识提升对于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国家中推行"训政"的主张。我国的法治推行实际上走的是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公务员的法治素养直接影响着法治推进的步伐,训政思想精髓对我国的现代宪法学教育有启迪作用。宪法是统领一国法制体系的基本法,宪法学是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对宪法学功能定位的转型,将宪法学教育功能融入对公务员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培养与培训之中,以公务员和准公务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为中国的法治及宪法实施培育出制度土壤。  相似文献   

8.
凯尔森的宪法思想根植于其法哲学背景,特别是纯粹法理论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规范的层级结构理论与基础规范的概念。而施密特对凯尔森的批评、对这些批评做出的回应,是理解凯尔森宪法思想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的争论中,存在着部分政治宪法学学者对施密特不成功的“复活”,以及规范宪法学学者对凯尔森一些基本命题的背离。  相似文献   

9.
1994年1月15日,北京市宪法学研究会、公安大学法律系在公安大学联合召开了以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民主、法制、宪法思想的体会以及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如何加强宪法学理论研究为主题的座谈会.座谈会由肖蔚云会长主持,市法学会会长马耀  相似文献   

10.
宪法概念混乱的危害性是巨大的。特别是在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宪法概念的澄清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关系到能否建立科学的宪法学体系和研究方法,并影响到能否为宪政制度的继续演进提供科学的宪法学理论。本文从对我国传统宪法概念的分析入手,阐明传统宪法概念的不足,指出宪法概念应揭示以下三点:宪法的逻辑起点,宪法的基本矛盾,宪法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平等就业权是保障人生存权利的一种体现,也是基本人权的一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条文并不多,且对于违反平等就业权的行为也仅仅是以有限列举的形式加以规制,且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户籍歧视这一被公众所熟知的行为并未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国内户籍歧视第一案"再次将以户籍歧视为代表的就业歧视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下,也暴露了我国现有劳动法律的不足,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诉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但民事诉权的行使一旦超出合法界限,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剖析、阐述了民事诉权滥用的内涵以及对民事诉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并就对民事诉权滥用进行规制应注意的问题和如何进行民事诉权滥用规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陆地区《宪法》和台湾地区"宪法"均未对职业自由权作出明文规定,而是通过劳动立法或宪法解释的方式对职业自由权提供保护。职业自由权包括职业选择的自由和职业执行的自由。保障职业自由必须反对强迫劳动。基于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海峡两岸均通过法律对职业自由权的主体及其该权利的行使进行一定的限制,同时明确了职业自由权受侵害时的救济途径和强迫劳动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紧急状态"写入宪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国家正确应对社会危机事件,快速、强有力地采取措施,提供了宪法依据.从价值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在紧急状态时期维护社会稳定,促使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宝;从理论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是我国抗击非典后的经验总结,也是适应了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从实践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还只是应对公共危机的第一步,真正贯彻宪法中的紧急状态条款,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构建相应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事人可以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解除权人行使了合同约定解除权后,双方的合同关系终止,合同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16.
宪政秩序是一个常用的概念,而对它的理解却多有不同。文章试从“宪政”和“秩序”的概念入手加以分析,进而对宪政秩序的内在含义进行初步探究,从而对宪政秩序的概念进行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17.
贵州民族民间文学非常丰富,具有全国分类学理论的各种类型,但对民族民间文学知识产权保护缺乏必要的认识,应提高各民族的文化自觉,重视文化传承人的作用,建立一种以人为本兼顾民族群体和个人,公权保障和私权保护相结合的民族民间文学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人权的宪法保障是现代宪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宪法对人权的充分保障首先体现为公民基本权利立宪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宪作历史考察,并在对现行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立宪进行检讨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宪法第二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权》2019,(5)
Counterterrorism, de-radicalization and anti-violence are the major task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As the arch enemy of human rights, terrorism destroys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 and endangers people's lives, freedom and safety.It is the obligation of modern countries and the core value of legal states to safeguard human rights.Human rights should be effectively safeguarded under the premise of building a sound constitutional order and national security.public order and social stability foster a sound environme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In the face of terrorism's severe threat to human rights, all countries are re-examining the order of human rights values and seeking mechanisms and procedures to balance National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through their constitutions.The concepts of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order and the ways to explain the two are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constitutional systems and cultur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However, they do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that is, counterterrorism and de-radicalization do not conflict with human rights protection.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foster a view of human rights based on security and a view of security based on human rights, and a dynamic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established for counterterrorism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so endowing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with flexible, rich value connotation.  相似文献   

20.
张波 《桂海论丛》2005,21(3):58-60
行政法律文化的创新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确立现代行政法律意识,从行政管理法律文化向控权型或平衡型行政法律文化转变,走行政法律现代化的普识之路。从行政法律文化的发展趋势上看,中国的行政法律文化不仅应该向行政法治文化发展,也体现在其应进一步向宪政文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