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之伟 《法学》2012,(12):3-16
中国1949年后头3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理想,但改革开放的30年确实创造了一个经济成功的奇迹。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谈论"中国模式",必然落入左倾极端主义陷阱。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首先和主要证明了创新性宪法要素的强有力经济功能。中国经济长期孤军冒进,没有性质相近的宪政体制与之协调配合,因而存在盛极转衰、突然崩塌的危险。应该真正面对和回应国民日益增长的基本权利保障需求,调整对社会基本矛盾的估计,向公民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产品。政治体制改革最基本的要求是公权力运作完全回归宪法,实行宪政。"中国模式"的提法阻碍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没有学术前景和政治前程。今日中国能对整个社会生活发挥关键影响力的基点,已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法律领域。中国到了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叶雷 《法人》2014,(9):95-95
正《中国,特色》作者:(德)雷克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定价:36.00元"中国特色",在中国已逐渐沦为"政治大词",绝大多数中国成年人即使不会言传也可意会。但是,"中国特色"毕竟是相比于外国而言的,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中国古代流传最早的成体系书,自古被誉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它的内容丰富,文字古朴,保留了许多上古的史料,亦给后人研究上古文化提供了便利。在《周易》经传文本里,记载了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经几代的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使《周易》的法律文化经过了"从疑到肯、从注到解、从零到整"的发展过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诸如"讼"、"狱"、"刑"、"罚"等法律现象。本文通过简述《周易》中《噬嗑》、《解》、《贲》、《丰》、《旅》等卦中的象辞,分析了易学文化对中国古代法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前沿视点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恰如在九锋上行走张明在求是理论网撰文认为,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恰如在刀锋上行走,刀锋左边和右边,应努力避免两个陷阱。而一旦沦入其中任何一个陷阱,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都完全可能戛然而止。一是日本式陷阱,二是拉美陷阱。"日本式陷阱",其核心特征是"泡沫经济+人口老龄化"。如果中国发生资产价格泡沫,则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很可能与人口老龄化的拐点相互重叠。而一旦中国经济在人均5000美元左右遭遇泡沫经济与老龄化的双重打击,那么中国的人均收入将会停滞不前。这意味着中国将同时陷入另一个陷阱,即拉美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从经  相似文献   

5.
宋珂 《法制与社会》2014,(3):174-176,183
从古至今,中国女性受到了封建传统观念和礼教的强烈束缚,这些束缚最直观地体现在其婚姻家庭生活的地位上。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的变迁也是当时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基本价值观念在婚姻中的体现。从汉代开始,"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束缚。但经过唐、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虽然过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自由和平等的观念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并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直至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观念进入中国并发展到今天,"男女平等"才最终取代了"男尊女卑",中国女性在婚姻中,包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王鑫宏 《法制与社会》2014,(13):229-2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彻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之中,能够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同"四个选择"、自觉以实际行动投入爱国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中应注重用爱国主义人物的言行感染学生、用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激励学生、用社会实践塑造学生爱国主义言行。  相似文献   

7.
钟连在《参考消息》撰文认为,一段时间以来,国外政治家、专家学者不断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等发表见解。正面评价和肯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一是中国社会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瓦尔德指出,最近20年的发展已使当前中国具备了以下四个方面特点:渐进经济改革战略取得成效,整个政治发展轨迹比较有利.中国青年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发展方向的看法保持一致。这些特点正是保证中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保持政治稳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对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整体战略部署的同时,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从战略高度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主要任  相似文献   

9.
龚自珍生活在中国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作为一个进步的爱国思想家,他敏锐的预感到危机的沉重和"衰世"的到来。他首先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进而从官场政治、科举制度、封建经济以及儒家"君权神授"等方面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大胆辛辣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治理模式经历了从个人管理到以"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为核心的"网络化治理"过程。近年来,互联网治理模式面临新的重要变局,由政府、私人部门和公民社会共同组成"多利益攸关方"模式将是未来重构方向,互联网全球共治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国将在互联网安全和治理领域面临新的机遇,可通过参与全球互联网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大众创新等路径,加入互联网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叶雷 《法人》2014,(1):95-95
正"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中国将是下一个危机爆发地";"未来十年,美元复兴,中国有可能遭遇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同等级别的危机",张庭宾在其新著《美元复兴十年?or中国痛苦十年?》中如此预言。页岩气革命带给美国的能源独立,科技创新优势带给美国再工业化的利好,主导《跨  相似文献   

12.
《江淮法治》2015,(6):40
中国古代最早的"通缉令"是伍子胥的画像。公元前522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做了相国。《国语·楚语》和《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楚国到了楚平王年间,因为楚平王荒淫无度,国势日衰。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伍子胥及其亲属被裹入这场政治斗争,后因亲属尽被杀害而逃到吴国。楚平王为了追杀伍子胥,命人制作了他的画像,张贴到全国各地,并悬赏捉拿。这张伍子胥的画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张通缉令。  相似文献   

13.
王美舒 《法制与社会》2010,(17):180-181
"乡土中国"是中国法律人立法与司法离不开的现实背景,本文从《乡土中国》的文本出发,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其中"变"与"不变",从而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一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4.
水、土、森林、动植物、空气等组成的"综合体",就是生态 环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 "综合支持",维系一定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 "稳定环境",就是生态环境安全,一旦该"稳定环境"受到破 坏,生态环境安全就遭到威胁。然而,一个过去长期被忽略的严 峻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生物入侵,正在考验中国生态安 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治发展的目标冲突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法治发展是与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大国崛起等进程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为化解制度创新、秩序转型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等因素之间的目标冲突,中国法治实际走上了一条政府推进型的渐进发展道路。为此,可以把中国法治发展划分为经济主导的法治建设阶段、社会建设主导的法治建设阶段,以及政治主导的法治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导的法治建设"阶段。如果从现在到2020年的中期发展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中国预计在2020年有望进入"政治主导的法治建设"阶段。同时也要看到,从现在到2020年之间的不确定因素会导致法治发展的不同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李林 《中国司法》2014,(1):12-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对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整体战略部署的同时,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从战略高度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法治,即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民族问题是人类的最佳路径选择。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50年的宪政实践为宏观背景,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托,以法价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功能及其变迁;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法治进程的推进,指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设定了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加快《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建设;构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的解释制度;强化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语境下,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提供了一个对中国法学的批判和开放的观点,并力图揭示其未来的某种可能。基于对中国法学在过去26年里发展的研判,邓正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学者试图理解与解释中国法学或中国法律建设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将不得不作出自我检省的智识活动,并审视基本"范式"——"现代化范式"。由此可知,邓正来建构的是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规范理论,其直接针对的是"法律知识的范式"问题。其中他关于"中国法学"的双重认知结构也并非是自明的:首先,他建构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固有模式和它们普遍共享的"规范性信念",这关乎如何将"中国法学"问题化;其次,他的论证中包含了由某些主导价值引领的建构性方面,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显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张明在求是理论网撰文认为,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恰如在刀锋上行走,刀锋左边和右边,应努力避免两个陷阱。而一旦沦入其中任何一个陷阱。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都完全可能戛然而止。一是日本式陷阱.二是拉美陷阱。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一篇旗帜鲜明、思想深刻、部署全面、求真务实、促人奋进的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献。《报告》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涵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新亮点,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