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清末民初,在中国宪政文化及其制度建设上,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文化成为了一股潮流。清末立宪在宪政出洋考察与模式选择上照搬了日本立宪的经验,而德国的宪政思想和宪政制度主要是通过日本对普鲁士宪政的模仿而被移植到中国来的。这是"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立宪策略的具体化。法国宪政文化在中国移植的命运跌宕起伏:由清政府极力抗拒到民国新政权的致力效仿。民初若干宪政制度的设计是直接移植法国宪政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建立之初,革命党人怀着将中国建设成为民主共和国的美好理想进行了一系列的宪政和法治的实践,对于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截取了民国初年这一阶段国人的宪政实践,从民主、法治和人权几个角度来探讨了一些有关宪政的问题,并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宪政——人类法治文明的最高结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正邦 《现代法学》2002,24(5):38-47
文章从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实行法治关键要实行宪政立论 ,层层深入地阐析了宪政的涵义 ,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宪政的性质、特征及要义 ,宪政与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宪政:依法治国的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法治国并不必然实现法治国家 ,必须对其予以限定。宪法的限制是第一层次的限定 ,宪政是第二层次的限定。宪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实行宪政是实现法治国家的保证。实行宪政必须对权力进行三个层次的制约 ,即规范制约、权力制约和权利制约 ,进而要求有高度权威的宪法 ,实行政府权力分立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5.
关于宪政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宪政要义在于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而民主则主要解决政治权力的来源及其获得方式问题。为了达成一种宪法秩序,应在宪政与民主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实行宪政的关键在于“良宪之治”,而非“宪政程序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笃才 《中国法学》2002,(1):150-158
清末宪政运动是中国近代宪政史的开端。本文重新讨论了清末宪政运动中的三个问题,认为:清末预备立宪不是骗局,而是清末统治者认真权衡自身利害做出的政治抉择;立宪派领导的国会请愿运动不是乞求统治者的恩赐,实际上是一场同清政府争夺立宪主导权的斗争;清末君主立宪虽然失败,清末宪政运动的方向仍然应当给以肯定。  相似文献   

7.
宪政视野中的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传毅 《法学杂志》2006,27(1):10-12
宪政就是被宪法和法律规范的公共权力。宪政民主的价值是使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宪政民主要受到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宪政民主的公共权力构建必须实行分权制衡,宪政民主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社会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宪政意识之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晓明 《行政与法》2005,2(8):37-39
宪政是以良宪为基础,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正走在通向宪政的路上,可是要实施宪政,必先要研究宪政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政意识;因为宪政意识是实现和实行宪政的思想基础,也是进行宪政建设的思想条件。本文着重分析了领导干部宪政意识薄弱的四大表现,并对其深层原因作了探寻。最后,对如何培育和提升领导干部宪政意识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清末维新运动遭到镇压,立究思想得到传播,晚清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主要系宪政考察.五大臣统一形成了初步的宪政思想,君主立宪、地方自治、官制改革是主要内容,尽管没有得到实施,却使得立宪思想广为传播,宪政思想深入人心,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宪政词辨     
许崇德 《法学杂志》2008,29(2):25-27
宪政是依照宪法实行的民主政治,有资产阶级宪政和无产阶级宪政的根本区别,应作严肃的阶级分析,不宜笼统地看待而摈弃宪政一词。社会主义宪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三语可以并存,在不同场合各尽其用。无需因为"宪政"一词曾被主张自由化者利用而刻意避讳,何况同自由化势力斗争亦不是用抛弃某个名词提法即可制胜的。希望"宪政"一词能像民主、人权、自由、平等诸词一样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1.
Constitutional reform has occupied a relatively high position on the legislative agendas of successive UK governments in recent decades. Yet little of it has impinged directly upon the monarchy. The Succession to the Crown Act 2013 is therefore a significant and uncommon enactment. This article commences by sketching out a little of the background to the Act, including the need for a common position across the Commonwealth Realms which recognise the Queen as their Head of State. It then proceeds to consider the Act's three central provisions. These will ensure gender equality in the royal succession, abolish the prohibition on a royal heir marrying a Roman Catholic, and recast the law on consent to Royal Marriages. As such, they are non‐controversial. Controversy remains, however, in an issue which the 2013 Act deliberately does not address; the bar on a Roman Catholic succeeding to the throne.  相似文献   

12.
曹希岭 《河北法学》2004,22(1):12-15
孟德斯鸠认为东方专制政体与欧洲君主制的区别在于君主治国是否遵守法律。东方专制君主不受宪章或法律的约束,欧洲君主治国遵循基本的法律和惯例,其权力受到很大的约束和限制。前者缺少民法与商法,刑法严酷,诉讼程序简单,后者则有繁杂而系统的民法,且诉讼繁复拖延,这有利于保障人民权利。东方专制政体是普遍的政治奴隶制,人民生活悲惨,一切都被掠夺,远不如欧洲君主国的人民生活幸福安定。  相似文献   

13.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的帝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君主立宪改革是清廷再造儒家思想的一次尝试,也是清廷翻新帝制传统的最后努力。在立宪求富强的语境下,清廷希望新宪法能实现政治的转型、统治权的合理化、新的规训秩序和国家的统一与强盛。1908年的《宪法大纲》甚至出现了将皇位变成一个公共职位的趋势。同时,这部宪法也致力于创建新的官僚制度、将全体人民"民族化"、"公民化"以及实现皇权功能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14.
徐燕斌 《政法论丛》2009,(2):109-112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反逆罪是皇权专制的体现,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不平等与赤裸裸的暴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罪名,反逆罪其实有着更为深邃的文化意蕴,它是传统法律对和谐的秩序与价值追求的反映,其立法宗旨亦是关注于维护整个礼制秩序的和谐稳定,而非君主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15.
孙德鹏 《现代法学》2012,34(1):36-43
在严复的著译作品中,1906年出版的《政治讲义》是惟一一部专门阐述"政治科学"的著作,这使该文本在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严复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阐释政治学说,同时,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本文尝试从宪政史的角度对严复君主立宪思想的背景与特质进行分析,重点考察严复那一代知识人思考政治法律问题的方法。同时,对严复在《政治讲义》中提出的量化的自由观、有责任的政府观、地方自治论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聂鑫 《法学研究》2013,(6):165-182
资政院弹劾军机案是清末筹备立宪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本文试图以宪法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解读。弹劾军机案是与立宪派请愿速开国会运动紧密相连的,由于国会不能速开,资政院自我定位为准国会,与军机大臣展开立法权之争与代议机关地位之争。在清廷模仿德日建立二元君主立宪制的前提下,弹劾军机案本身(包括弹劾主体与对象)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但立宪派议员以宪法革命的姿态、用启蒙思想家的民权与代议思想作武器、以虚君共和的英国为典范,与军机处及其背后的皇权展开了多轮角力。弹劾军机案的遗产也并非全然是正面的,议员们对于现行制度缺乏基本的尊重,超越自身的法律地位与权限,把资政院想象成“无所不能”的英国国会,是为民初国会“毁法造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自秦汉家天下帝制体系确立以来,政府官员的角色常摆于私家臣仆和国家公务员之间。两种角色既有交叉重合又时时产生矛盾冲突。以《未能信录》所收清人张五纬在嘉庆年间办理江西各州县司法及政务的若干案例为例证,探讨清代地方官如何在这两种角色定位之间寻求调和。虽然清代地方官之勤惰、廉贪、仁苛、正邪各有不同,因而促成其履行公共职能的动因也不一而足,单以张五纬所记录之个案来看,参之其它旁证材料,张氏勉力追求司法公正及推进地方公益事业之根本思想动因乃源于儒家思想之浸润,而非清代官僚体制自身。  相似文献   

18.
儒家法律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生产方式、宗法家庭组织、君主专制政体三合一基本特征的历史产物。先秦儒家法律传统以“礼治”、“德治”、“人治”等思想为其基本内容。西汉以后又不断充实完善,成为支配古代法律实践的正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别具一格的加拿大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殖民者的统治到加拿大的主权独立 ,短短几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造就了一部风格独具的宪法。英国和法国殖民者不仅在这片北美土地上留下统治的痕迹 ,也给加拿大宪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本文试图分析加拿大宪法的特点、历史演进 ,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宪法进行比较。加拿大宪法既是成文宪法 ,又具有不成文宪法的要素 ;既是相对柔性的宪法 ,又具有刚性的特色 ;既强调君主立宪 ,又体现了主权在民。  相似文献   

20.
章永乐 《法学家》2012,(2):17-31,176
每个现代宪政体系都需要面对行政专权这种"必要而危险"的权力,对于新建的共和国来说,安置行政专权更是对其宪政建构的重要挑战。从民初一系列宪法及宪法草案文本来看,由于国际环境的压力,两大阵营的政治精英在应给予行政机关较大的外交自由裁量权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但对总统的赦免权力进行制约的程度不一,在紧急命令权与紧急财政处分权等问题上更是形成了尖锐对立,并最终导向了宪法秩序的瘫痪。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1911-1912年的"大妥协"所造成的新旧势力共治结构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