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朗的崛起是新世纪中东地缘政治中的突出现象,沙特等海湾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就是联合起来,对伊朗实施遏制政策.事实上的“遏伊联盟”基于沙特和伊朗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收缩战略的大背景,以沙特国内政治变化为动因.该联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有脆弱性,主要是因为联盟的威胁认知基础比较脆弱,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且其主导国——沙特所实施的极端化政策无法获得认同,实际上弱化了联盟.“遏伊联盟”从长期看有利于地区战略格局的稳定,但在中短期内对地区安全形势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既会加大热点问题解决的困难,又将激化教派矛盾,还可能破坏结盟的沙特等海湾国家国内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变革与中东局势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上台以来,力图从整体上缓和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弥合与伊斯兰世界的分歧,借助埃及、约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中东盟友的策应和支持,带动中东和谈取得实质性进展,谋求与伊朗关系的可控发展或战略缓和,稳健完成从伊拉克撤军,并加强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最终完成对布什政府时期中东战略的修正与变革,进一步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奥巴马可能在一些方面取得成果、甚至突破,但在阿富汗"反恐",以及中东和谈问题上会面临强大阻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与主要伊斯兰国家的关系:重塑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美国与主要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既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战略关系的政策体现,也是双方关系宏观架构的微观反映;既显示出这对战略关系的共性,也因地区和国别差异而具有各自特点。美国与"大中东"的土耳其、埃及、沙特、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苏丹、利比亚、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亚5国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存在差异和矛盾,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冲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什叶派的教派意识得到强化。总体而言,教派矛盾是表象,中东战略格局演变是实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意图导致中东地区形成亲美和反美阵营对立的战略格局。反美阵营包括多个逊尼派政权,伊朗并非核心,因此两个阵营的对立并没有被赋予教派矛盾的色彩。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反美阵营多为什叶派力量、伊朗成为核心,突出教派矛盾有助于孤立伊朗、掩盖美国霸权意图、维护海湾阿拉伯国家,因此,从教派矛盾视角分析中东局势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2011年中东变局发生以来,埃及淡化教派矛盾与伊朗改善关系,沙特等国则强调教派矛盾对抗伊朗,这反映了中东战略格局演变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2011年初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以世俗“街头革命”为先导,却为伊斯兰分子提供了政治崛起的历史机遇.政治伊斯兰在突尼斯、摩洛哥、埃及相继取得选举胜利后上台执政,宣告阿拉伯世界迈向政治伊斯兰时代.目前,中东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伊朗和沙特各自领衔的“什叶派新月”与“萨拉菲派新月”、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伊斯兰温和派与以“萨拉菲派”为首的伊斯兰保守激进派三对关系的博弈日益加剧,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东政治伊斯兰走势.  相似文献   

6.
“中东”、“大中东”的基本内涵中东是个政治地理概念,这是19世纪末西方殖民霸权在东扩过程中从“欧洲中心论”出发而形成的。西方殖民霸权把欧洲的东方按距离远近,分别列为近东、中东和远东。后来又把近东和中东混为一体,统称中东。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在开罗设有中东司令部,中东便成为世界传媒、政坛和学术界惯用的公认空间概念。而对其内涵说法不一,通用的是18国之说,即包括西亚11个阿拉伯国家和尚待正式建国的巴勒斯坦,以及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和阿富汗及北非的埃及。也有把阿富汗列为中亚而有的17国之说。①近年在…  相似文献   

7.
从宗派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导致当前中东地区宗派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源。这场战争在推翻萨达姆逊尼派政权的同时,也解除了伊拉克对什叶派神权国家伊朗的遏制。此后,伊朗和沙特所代表的伊斯兰两大教派,在中东伊斯兰地区逐步形成了一种带有教派色彩的宗派地缘政治势力,并爆发了持续不断的冲突。"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民众反对专制政权的起义在宗派势力的利用下,日益成为宗派地缘政治冲突的工具,从而使得中东地区的宗派地缘政治冲突变得更为复杂,并造成叙利亚等多国的国内冲突长久持续。  相似文献   

8.
四、美国与沙特的关系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又是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对全世界的穆斯林具有重要的心理和象征意义。它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中心和世界穆斯林大会、世界伊斯兰联盟、伊斯兰会议等组织的创办者和总部所在地,引领了“新泛伊斯兰运动”的发展方向。它又作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资助者在穆斯林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还是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对美国的石油利益和国际能源市场具有重大意义。“9·11”事件后,沙特成为美国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重塑“大中东”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所无法回避的重要国…  相似文献   

9.
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阿拉伯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在中东地区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重要的石油国,沙特是阿拉伯国家唯一的G20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与沙特是彼此重要的合作伙伴.“沙特自2000年以来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在全球的第一大原油供应国和在西亚非洲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①同时,中沙在贸易、能源、投资、金融、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10.
公元7、8世纪,随着阿拉伯商人来到东南亚海岸,逊尼派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开来,并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教。目前东南亚10国都有穆斯林族群,其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主体族群,在其他国家均为少数族群。随着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以及80年代初伊斯兰复兴运动在中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在阿富汗开始立足,对“伊斯兰认同”及其价值观的重新认知与肯定浪潮波及东南亚,于是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宗教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增多,伊斯兰书刊、报纸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伊斯兰势力不断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更是发  相似文献   

11.
自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以来,沙特和伊朗关系始终不睦.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双方对抗的强度有所不同,但是敌对已成为两国关系的常态.近年来,沙特、伊朗从插手叙利亚内战至也门内战,从相互指责对方支持恐怖组织到在石油生产问题上的“顶牛”,双边关系进入外交强硬对抗、军事上幕后“扳腕”的恶性循环.沙特和伊朗外交对抗既有两国历史恩怨,也是伊斯兰教派别争斗、地区主导权之争、大国介入中东事务以及地缘政治格局新变化等现实矛盾交织的结果.沙特和伊朗作为中东地区大国进行公开外交对抗造成的影响超越双边关系,对重塑中的中东地区格局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土耳其从融入西方转向“回归中东”,成为地区事务中一支不安分却又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方面,当前土耳其对中东地区事务卷入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支持“穆斯林兄弟会”等政治伊斯兰力量,与埃及塞西政府及海湾传统君主国反目成仇;积极介入巴以问题,支持哈马斯,向巴勒斯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并武装所谓叙利亚“温和反对派”,主张推翻巴沙尔政权,深陷邻国内战不能自拔;在卡塔尔、伊拉克、叙利亚驻军,发动“幼发拉底之盾”行动直接参与战场争夺;加入沙特牵头组建的逊尼派多国联盟,同时又与伊朗在阿斯塔纳会谈中协调合作.另一方面,中东现阶段地缘斗争、热点冲突与其利益关联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直接关系土耳其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伊斯兰国”暴恐外溢威胁土社会安全稳定;近300万难民入境冲击其经济社会秩序与对欧关系;卡塔尔断交危机迫其选边站队,在经济与政治利益间取舍;库尔德族群崛起和“穆斯林兄弟会”问题更是直指其国土安全与政权合法性,成为现阶段埃尔多安政府不得不严防死守的“红线”.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渗透经历了悄然崛起、迅速扩张和扩张停滞三个阶段.其活动特点也随之调整,从和平宣传招募转向暴力控制威慑.阿富汗政府治理缺失、安全力量不足、经济落后是“伊斯兰国”势力在其境内蔓延、扩张的根本原因.当然,“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扩张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有意识形态上的抵制、部落传统文化的对立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牵制.目前,“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已无力恢复到全盛期的规模,但其圣战萨拉菲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能排除其可能进行战略北移,从阿富汗北部向中亚渗透.  相似文献   

14.
岳汉景 《西亚非洲》2006,24(6):18-23
内容提要伊朗核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始就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帮助。70年代前、中期,伊朗核计划受到了美国等国家的“呵护”,因此,没有成“问题”。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同美国及以色列等国的关系降至“冰点”,伊朗核计划逐渐向“问题”方向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一超”独大。9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总体是防范、遏制非敌、非友的潜在战略竞争对手,等等。乔治·沃克·布什上台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受到九一一事件的影响,变得更具进攻性,将追求“绝对安全”突出到战略高度。在措施上,布什公开把伊朗等国作为重要“关注国”。近年来,伊朗核计划快速推进,随之伊朗“核问题”亦逐步“危机”化。美国在核问题上的双重乃至多重标准表明,伊朗核问题的本质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5.
阿富汗与美国"大中亚计划"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提出的"大中亚计划",是要以阿富汗为中心,整合中亚与南亚,企图通过在安全、民主、经济、交通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主导,以中亚五国和阿富汗为主要成员,有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参与的新的地区组合,以此削弱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谋求美国的霸权.但是,实施这一计划将存在诸多困难,不仅阿富汗难以承担重任,中亚国家整合度有限,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的合作同样非常有限,而且中、俄两国的态度也将大大削弱计划的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16.
巴基斯坦恐怖组织中的中东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基斯坦与中东伊斯兰恐怖组织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渠道,亦即反苏伊斯兰圣战组织渠道、沙特和伊朗渠道、中亚渠道以及克什米尔渠道,双方还保持着密切的人员、资金和军火交流途径。巴基斯坦同中东恐怖组织的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近年来,巴基斯坦开始向中东地区“输出”恐怖主义,并对中国的边疆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国"崛起、伊朗核协议签署、土耳其与俄罗斯关系大起大落等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中东因素对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局势和格局的影响陡然走强,突出表现在"伊斯兰国"外溢日益成为中亚外高新的安全威胁、伊朗"重返"引起地区格局发生微妙变迁、土耳其对地区国家展开新一轮外交攻势。中东伊斯兰势力此番加大渗入中亚外高与国际和地区形势衍变密切相关,是地区内外多种因素促动的结果,其中中东发生剧变、外部势力争夺中亚外高加剧及该地区经济整体陷入低迷是重要诱因。中东伊斯兰势力对未来中亚外高形势走向和格局变迁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攸关地区安全与稳定,但其也有自身短板和局限,很难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6年8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俄土关系正常化.9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访问俄罗斯,在圣彼得堡与普京举行双边峰会,亲自感谢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未遂政变后第一时间提供无条件支持.这是埃尔多安在政变之后首访外国.普京则表示,希望土耳其人民在埃尔多安政府的领导下,解决眼下的问题,并重建宪法秩序;这不仅仅是出于务实考虑,更是两国的共同利益所在.普京强调,与埃尔多安的会晤对两国关系的未来至关重要.埃尔多安此访也标志着俄土关系正常化,俄土关系从不可调和转变为和平共处.28日,俄政府宣布恢复飞往土耳其的包机业务,这将有助于土耳其旅游业恢复.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曾报道称,土耳其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迫使俄罗斯走钢丝;叙利亚外交部谴责土是“对叙利亚主权的粗暴侵犯”,而俄罗斯外交部声明“对叙土边界上发生的事件深表关切”,并担心“冲突地区的局势有可能恶化”.英国《独立报》网站称,土耳其目前重新加入了叙利亚的博弈.土耳其坦克和特种部队上周与反巴沙尔叛乱组织一道参与了从“伊斯兰国”组织手中夺取边境城镇杰拉卜卢斯的战斗.俄罗斯《观点报》网站则称,土耳其发动的“幼发拉底河之盾”行动迅速取胜表明,埃尔多安与“伊斯兰国”组织有染,因为几乎没有开战,土耳其就轻而易举地解放了自2013年以来一直无法攻下的由伊斯兰分子控制的杰拉卜卢斯.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后,阿富汗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主战场,也是美国中央司令部责任区军事部署的重点国家.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基地依托多边联盟体系与任务导向性统一战线,经历了部署主要军事基地、拓展前沿行动基地、保留合作安全基地三个阶段,相继承担了军事作战、战后维稳和从阿富汗脱身三大任务.与美国在西亚、地中海和东非地区众多的海军基地不同,美国在阿富汗以空军和陆军基地为主,主要目的是谋求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取得胜利、维护阿局势稳定和巩固美在阿主导权.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基地寻求两个维度的战略均势:一是维持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域内外大国之间的平衡;二是维持北约、欧亚联盟及上合组织三个地区组织之间的战略平衡.未来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部署将重点承担军事训练、情报搜集、打击“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执行特种作战、保护侨民等多重任务,军事基地部署将更具隐蔽性和机动性.  相似文献   

20.
相比于传统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互联网攻势令人关注,在借助社交网站功能、依托网络支付、发布网络影音与电子刊物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伊斯兰国”结合现代人的碎片式阅读节奏与快节奏生活习惯,以鲜明的标题和简单的语言通过网络招募成员,成为中东地区极端组织的网络效仿对象,成为危及中东国家与域外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基于互联网的扩散性,“伊斯兰国”的网络攻势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其灵活性与隐匿性增强,加大了国际社会对其防范和打击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