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一个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可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教育学生,达到培养“四有”人才的目的。特级教师斯霞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把炽热的爱通过言行传给学生,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感情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在深厚的师生情谊中,教师的威信得以树立,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如果对学生冷漠、讨厌、歧视、粗暴,那就丧失了教师的基本道德,那就做不好教育教学工作。这里介绍我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几件小事,请看教师的爱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第一件许老师怎样对待逃学学生那是去年中秋节之后的事了。有一天下午  相似文献   

2.
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爱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爱、体验爱、感恩爱。每个学生都需要爱,每个学生都应学会爱,而教师的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1926年陶行知在《我之学校规》中说:"我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用博爱之心、欣赏的眼光对每一位学生,把培养和转化后进生的教育放在战略性位。一位教育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相信方法得当,转化后进生定会成功。一、转化后进生要从“心”开始1.赢得学生的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育人要心,老师只有走进后进生的心里,后进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要赢得学生的心就必须对学生充满爱。在日的学习生活中,多渠道、多方面去关心帮助后进生,把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后进生深深体会到师对他的爱,从而使后进生向教师敞开心扉,消除其情障碍及抵触对立…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爱要“博爱”,不能“偏爱”。这其中,能做到对“后进生”与“先进生”的爱一视同仁,颇不容易。因而我们应当大力赞颂在教育工作中的“爱后进生”的精神。“爱后进生”更能体现对学生真正的爱。俗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一般来说,人们总是把爱的眼光集中在“先进生”身上,而一些“后进生”受到了冷落,甚至受到歧视、受到“遗弃”。“爱后进生”克服了这一世俗的偏见,是教师对学生爱的升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爱后…  相似文献   

5.
种庄稼要抓“农时”,打仗要抓“战机”,教师教育学生,也要抓“时机”。“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掌握好“火候”,才能有成功的希望。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的问题,说“学其可之谓时”,强调教育要抓“时机”。教育的“时机”,就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抓教育学生的“时机”,要充分利用好“时间”这个客观条件:当“时机”未到,要善于等待,不可冒失;当“时机”到来,要立即抓住,不可放过;当“时机”已过,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教育艺术是爱的艺术;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陆琼玲,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高级英语教师,在26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以对学生发自内心、不图回报的爱,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爱,兢兢业业地耕耘着教育这一片净土,用甜美的果实充盈了自己的人生。她先后荣获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  相似文献   

7.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北京郊区潭柘寺中小学校看望师生,亲切慰问辛勤耕耘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与学生交谈时,温家宝简洁明了地论述了形成老师和学生亲密无间关系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即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他还强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是的,爱心是做好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是当一名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教师的爱心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会更倾心于老师,更加乐于接近老师,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爱要一视同仁,不要偏爱。“爱满天下”是当年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一句座右铭。教师不但要爱金凤凰,而且要爱丑小鸭。任何偏爱都会失去爱的力量。那种因个人好恶而偏爱一部分人、嫌弃一部分人的爱,不是师爱应具有的特征。二、爱要严格要求,但不苛求干人。教师既要爱学生,更要严格要求学生,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坦诚无私的爱,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而且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因此,严格要求学生始终贯穿着爱。三、爱要持之以恒,不要忽冷忽热。学生只有始终如一地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才能萌…  相似文献   

9.
一颗爱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而要有“三爱”:爱业爱岗爱学生。爱心是推行音质教育的动力。“二全”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这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二全”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三个面向。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指针。“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的经验是必须做到“六化”。(即经常化、制度化、管理量化、群众化、知识化、社会化)在1990年12月在汕头市召开的广东省重点中学校长会议上,该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充分肯定。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金山中学的德育工作有自己的特色,提出“严谨、朴实、勤奋、进取”为校训。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由校长室、政教处牵头,各处室、政治教师配合,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  相似文献   

11.
教师既要爱学生,但更要严格要求学生。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爱是严的出发点和归宿,只爱不严是宠爱、溺爱;只严不爱是束缚、苛求。因此,严格要求学生要始终贯穿着爱,除此之外,严格要求学生还要注意以下“五性”。一、目的明确性。要学生明确严格要求的目的和意义。使他们懂得“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才会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统一的行动。二、实践可行性。严格要求要从学生的思想基础、知识水平、年龄大小、心理特点和接爱能力等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学…  相似文献   

12.
一、培爱。爱的范畴很大,有爱他人、爱家庭、爱集体、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不管有多少爱,最后爱的落脚点就是爱国。因为有国才有家,有国才有你、我、他。作为教师,应该把教育的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上,对他们进行前途、理想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是神圣而伟大的,我们作为教师,今天为之所付出的一切汗水,学生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应以为国效力、为民献身作为基准,将国家的繁荣富强、文明昌盛与个人的努力和幸福、前途与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高中阶段更要强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要从…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重视和关心教育事业了。教书育人是阳光下最神圣的事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这些古训说明教师是多么的令人敬重,基于此,学校、教师要受到尊重,学校、教师的权威要维护,对此,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还是社会都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师爱四性     
师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教育者高尚思想情感的自我表现,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师爱具有以下基本持证。一、师爱具有社会性。教师是受社会委托约施教者.教师的爱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成为一种社会的爱,阶级的爱。因此,它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分爱”.而不是个人利益匕的“私爱”。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工作与民族约振兴、祖国的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地把学生看成是祖国的未来,人类希望的时候,他就会在学生身上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知识和才能。二、师爱具有教育性。教师是知识的…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辛勤培育人才的园丁。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素质特别是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进而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应对挑战,立足学校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努力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成为有道德的人。教师作为公民的一员,理所当然地要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准则。教师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遵守…  相似文献   

16.
为师之心     
师之“童心”。童心无邪,童心新奇且具有活力。十几岁的青少年,天真烂漫,童趣浓厚。与他们相处,教师就应具有一颗童心,主动走进他们的小圈子,听一听他们的故事,做一做他们的游戏。让他们感到老师有可亲之处,进而才能使他们信师之道。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教师身边总是围绕着很多学生,说笑声不断,而有的教师不免有点“形影相吊”,其个中原因,恐于童心不无联系。师之“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以满腔热情,真诚、无私地关心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凡是有经验的教师,当他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或者思想中,遇到…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教育效果和教育手段之间用一个函数式来表示,可以写成“y=kx”。在这里,“y”代表教育效果;“x”代表各种教育手段;“k”代表爱学生的程度。从这个公式来看,教育效果的高低固然和采取的教育手段密切相关,但爱学生的程度即“k”值的“+”、“-”却决定了教育效果的成功和失败。若“k”为“+”,那么其大小又决定了成功的程度。前苏联大教育家马柯连卡曾经说过:“当你对某个学生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还不见效,感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爱。当发觉爱也不行时,说明爱得不真、爱得不够。”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正好反映了“…  相似文献   

18.
王晓春 《北京观察》1999,(11):37-39
“师道尊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这些名言在我国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一提到教师,人们脑子里就不可避免地要隆重推出一个正楷的、大号的“严”字来。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的那位把父亲当学生一样管教,勒令父亲写检查的女教师的形象,就反映了公众对教师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印象。严等于爱吗?那为什么教师总是主张对学生严格而不主张校长对教师严格呢?莫非教  相似文献   

19.
用多元爱心浸透学生的心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诸如多媒体,如电脑、电视、网络、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发展,心与心的交流是任何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所无法代替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有一颗挚爱儿童的心。”西方教育家罗素认为,教师的爱能使学生道德和智慧得到比较好的发展,他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从品格,还是智慧上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爱的教育,将是一片教育的沙漠。但学生需要的爱不是一种泛爱,也不是一种单一的严爱、慈爱、友爱、亲爱,更不是一种情爱,他们…  相似文献   

20.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苏氏这段话,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意图要隐蔽;二是教育意图用什么来隐蔽。教育意图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期望和打算。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怀有的一种主观意愿和图谋。教育意图的隐蔽则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期望和打算,要隐其“天机”,蔽其“端倪”,使学生不易察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教育意图要隐蔽在什么地方呢?苏氏说要隐蔽在师生间“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这实际上是指教育意图隐蔽的情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