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承》2019,(1)
生态权利是源于自然本身的一种客观权利,在自然的历史变迁中,生态权利公平是自然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保障生态权利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也是中华优秀生态传统文化和生态建设阶段性特征的双重呼唤。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加强生态权利公平的价值引导,切实保障生态权利公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然价值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自然价值观.我们党对正确的自然价值观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将正确的自然价值观与倡导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正确的自然价值观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在实践中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日益严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立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解决生态危机,我们应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寻求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契合,避免自然异化现象发生,运用科学的生态理念指导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生态唯物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生态世界观: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辩证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的永久和谐相处;生态伦理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审美观:美丽中国——人与自然"美美与共"。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象性实践或实践的对象性,这是生态人性论成立的逻辑缘起;实践的动态履程,这是生态人性论的历史必然.环境问题及其全球化呼唤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式革命”,生态文明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通达“人和自然真正复活”的诗意之境,则是这一呼唤的现实回应和理论自觉,是生态人性论外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宋周尧 《岭南学刊》2006,3(3):18-22
生态文化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内含: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统一的价值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统合的生态实践观、利用自然与复活自然一体的生态制度观、享用自然资源与节约自然资源互动的生态消费观。  相似文献   

7.
先秦道家生态观饱含生态智慧,其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本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先秦道家生态观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特色、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特色以及主张节制人类欲望的伦理特色。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态观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如今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在改造自然实践中更多地顺应自然,保持“知足知止”的合理消费观,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内含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统一的价值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统合的生态实践观、利用自然与复活自然一体的生态制度观、享用自然资源与节约自然资源互动的生态消费观。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哲学反讽性,在现代哲学看来,生态与文明处在尖锐对立之中。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现代哲学主张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体性,主张人对自然的文明统治,文明—野蛮二元对立范式排斥生态。而生态中心主义,则反对人类文明,主张生态的内在价值。本文立足于主—客—主交往实践观,转换哲学视角,为生态文明提供一个可以理解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哲学蕴含。它集中体现了自然观的转变、实践观的变革、伦理观的扩大和发展观的深化。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生态文明的实践理念;关爱自然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2.
课题组 《人大建设》2014,(11):11-1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共河南省委把环境保护作为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实践,提出了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的总要求。建设"四个河南",离不开环境容量的强力支撑,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有力推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三个哲学维度:"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是自然对人关系和人对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生态文明"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活动、人的认识结果相关联。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来看,特别是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4.
天台县后岸村用了3年多时间,实践了一次绿色发展的华丽转身,走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透析"后岸现象",其成功路径就在于实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探索走"人人勤  相似文献   

15.
康德提出的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之命题,虽然为人在社会面前的自由争取到一块地盘,却根本否认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认为人在自然王国里完全被生物法则所支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康德这一命题的要害之处在于,为现代人掠夺自然的不法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辩护。因此,要证明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性,就必须首先破除康德在自由王国与自然王国之间制造的鸿沟,不仅阐明自由能够进入自然王国,更须澄明人在自然面前的生态自由优先于人类的任何其他自由。保证生态自由对其他自由的优先权,才能避免人对自然的盲目性,避免社会自由对生态自由的殖民化,使人真正逍遥于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16.
<正>生态公民是生态主义之环境哲学的践行者。生态主义是一种整全式的非人类中心论。在狭义上,生态公民是尊重自然并敬畏自然的公民,生态公民即低碳公民,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自觉公民。在广义上,生态公民是倡导公众参与的环保行动的主力军。监督政府与企业的环保行为,成为生态公民的常规行动。环保志愿行为是生态公民的自主选择,也是生态公民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公民积极致力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全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李达理 《求索》2010,(7):102-103,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对人和自然物质变换历史过程的具体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资本同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造成了生产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对立;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社会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但实际上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国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自然和人文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两个维度。当前我国学界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学者们仅从自然维度考察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根基、内容、当代价值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忽视了马克思的人文生态思想。马克思的人文生态思想与自然生态思想的形成是同一过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统一、资本本性是人文生态恶化的根源、以人为本和人的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人文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入考察马克思的人文生态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