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中村"党组织是"城中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和核心推动者,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因此,必须以创新"城中村"党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实现农村基层党建向城市社区党建的转型,引领"城中村"改造和治理沿着健康科学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变迁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其实质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被动城市化的产物。作为"都市里的乡村","城中村"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影响到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已是当务之急。作为"过渡型社区""发展型社区","城中村"社区治理相较于一般城市社区治理或农村社区治理,其牵扯的利益更加多元,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在治理过程中,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经济社会形态,在内生因素和外生变量共同作用下,正经历着社区秩序"解构-重构"的过程,新的社区秩序逐步生成。但城中村的社会结构高度异质化、管理能力弱化、社会空间冲突持续、社会排斥严重等问题长期存在,成为社区失序风险产生的"温床"。面对可能存在的失序风险,应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重构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增强民间规范正向约束力,充分发挥精英治理作用,以期进一步完善城中村社区治理体系和提升城中村社区治理能力,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治理视角下社区警务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当前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的宏观格局下,谋划我国社区警务的发展进路是现实形势发展的要求。现代社区警务与社会治理理念高度契合。当前我国社区警务建设存在社会治理理念有待加强,社区警务观念有待更新;社区警务机制僵化,基层警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信息化建设不平衡,依托信息技术治理存在短板等问题。为此,需要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加强顶层设计,需要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社区警务的治理技术;需要强化公安机关与社会的密切合作,协同治理,从而提高社区警务工作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5.
梳理城中村生成及存在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城中村改制与改造的实践逻辑,是让已经污名化的、具有类贫民窟特点的城中村,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的必由之路。城中村改造,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大规模的推倒重建都值得反思。树立综合性与渐进式的改造理念,建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动机制,是成功改造的基本。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智能化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农村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治理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实现。现代农村社区治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多重困境。具体表现为:需求多样化及差异化背景下的信息收集困难,社会矛盾、风险加剧下的预警防控机制落后,开放、流动下的社会管理、服务力不从心,民众权利意识觉醒下的政府回应不足等多重困境。面对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诸多承担全国社区治理创新任务的实验区,依托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治理方式,不仅破解了现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诸多困境,为社区治理技术创新提供了经验借鉴,还有效推动了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从深层次来看,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管理服务方式的变革、理念的变革、体制机制的变革,内含着人的解放,将个体不断从既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与条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当前社区信息化治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实现社会有效治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下沉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信息回馈系统、打造"微政务"管理服务单元格、形成社区治理主体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中村成为我国严峻的社会治理问题。城中村改造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其本质在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博弈,进而达成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在"元治理"的视阈下,以当前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为现实依托,基于"一核多元"的分析框架,着重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政府在我国城中村改造协同治理中作为规则制定者、过程协调者、监督把关者、关键裁决者、人文关怀者的五个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民政局在社区治理基础平台建设、社区协商机制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精深探索,助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坚持聚焦社区治理基础平台建设。一是扎实推进社区"两级中心"建设。按照新城区规划建设一批、老城区挖潜改造一批要求,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建设,着力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与社区治理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有效呼应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最后一公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主要可归结为:基于功能整合的服务改善型、社区治理结构优化型、引导—协作型三种模式。在创新逻辑上,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出"治理"机制与"自治"机制相统一的逻辑、管理—服务的互动、融合逻辑及自上而下、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杂糅式生成与推广逻辑。从发展趋势上看,协商型社区治理机制的发展、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模式的展开、社区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的有益调整,是我国今后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在许多特大城市周边,城郊地区的社区治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各地城市治理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因此,需要对城郊的治理问题更为重视,反思以往方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相关治理措施,加快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一、当前城郊地区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城市与乡村行政管理边界不清晰,引发治理薄弱点城市边缘的城郊地区,往往是城乡社会空间的混合区域。一方面,已经城市规划管理的区域中,依然存在部分"城中村"区域。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农村社区治理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社区化的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社区群众自治不断延伸与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等。与此同时,农村社区治理创新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治理主体"融合发展"、治理手段"提档升级"、治理过程"规范提升"、治理规划"高位推进"等创新维度,不断体现着"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所谓"共建共享",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共同参与的治理理念,把"共建"的治理过程与"共享"的治理目标结合起来,是探索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基于此,为了不断贯彻落实"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与实践路径,以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未来农村社区治理创新需要进一步从农村社区治理主体规范机制、治理运行机制及治理保障机制的角度进行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农村社区治理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社区化的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社区群众自治不断延伸与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等。与此同时,农村社区治理创新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治理主体"融合发展"、治理手段"提档升级"、治理过程"规范提升"、治理规划"高位推进"等创新维度,不断体现着"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所谓"共建共享",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共同参与的治理理念,把"共建"的治理过程与"共享"的治理目标结合起来,是探索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基于此,为了不断贯彻落实"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与实践路径,以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未来农村社区治理创新需要进一步从农村社区治理主体规范机制、治理运行机制及治理保障机制的角度进行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常瑞 《前进》2016,(8):50-51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许多近郊农村在短短十几年间改变了传统格局和治理模式。但是,由于城市化发展不彻底,一些农村原有的地缘、管理结构尚未瓦解,成为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的"过渡型"地区—城中村。我省太原市目前共有170个城中村(不含整村拆除的3个),占地面积191平方公里,人口95万人。城中村在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社会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具有独特性,涉及的  相似文献   

14.
社区治理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载体,对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物理性设施老旧亟待改造更新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双重压力之下,对老旧小区改造中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以社团结构和行动秩序两个维度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协同治理机制进行分解重构,阐释老旧小区改造中多元主体参与实践的协同机制和实际效果。实地研究发现:一是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相对滞后于物理性的工程改造;二是老旧小区改造中存在代理型、同构型和合作型三种型式并存的现象且三种模式在改造成效上存在差异;三是理想化的协同治理应是建立于参与力量之间实现互信共利的基础之上,但由于改造更新的差异,协同团队成员易于受到短期市场利益的诱导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并应朝向融合型协同治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加速进行,改造回迁所形成的安置社区在城市遍地开花,其不仅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的被动性和转制的不完全性,安置社区仍保留农村社区的性质,致使城市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难以在此全面实现。因此,创新回迁安置社区管理模式,推动居民市民化和社区转型的平稳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针对安置社区农村向城市转换中的复杂形态,在社会管理上应充分体现城市社区成长渐进性与农村融入都市动态性的统一。管理体制既不能实行传统的乡村管理模式,也不能实行完全的城市管理模式,而必须结合安置社区的实际情况,实行有利于乡村向城市平稳过渡的动态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新时代的村民自治转向社区自治,村级组织建设的重心正在从村民自治转向党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来统领乡村工作,成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方向。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江西省农村基层"党建+"在工作理念上突出协商取向,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整合民意;在组织设置上,构建"一核多元"党群管理架构,提升组织力协同发展;在工作机制上,建立健全公开机制和监督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在工作内容上,强调"党建+村中心工作",实现与基层实际有机融合。优化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必须使"党建+"工作服从治理需求,根据社区社会资本的总量和分布决定其内容和机制;必须强化建章立制、确保规范运行,开展实质性内容的党建活动,扩大工作覆盖面;同时,必须使"党建+"工作嵌入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着力培育农村社区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7.
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由多种功能构成的有机体,为居民提供居住、交通、生产、商业、休闲等社会环境。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由于城市住房资源配置失衡而引发的社会阶层差异扩大和居住空间隔离分化现象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和谐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本文通过将城中村改造与建设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结合研究,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引入不同阶层混合居住的社区模式,以向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适用住房为改造目标,是城中村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方式,也是城中村社会有机更新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8.
龙康生  甘立  姚艳辉 《公安研究》2012,(1):56-59,65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各地全面启动城中村拆迁改造工程,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给治安管理工作带来压力。公安机关应针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从建立多渠道排查化解城中村改造不安定因素调解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机关配合相关部门合力处置城中村改造不安定因素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妥善处置城中村改造所引发的治安问题,维护好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引言"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以下称"共同缔造")是立足我国国情提出的,也是推进城乡发展变革、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参与式实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放管服"政策的提出,由于政府职权范围过大导致的公众参与不足问题受到重视,公众参与及其衍生理念——"共同缔造"被广泛应用于城中村、旧城区、乡村社区、历史文化名城等的改造。"共同缔造"发源于广东省云浮市,在厦门市、沈阳市发展成熟,随着两批试点的铺开,已广泛应用于城乡建设领域,如图1。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扩张,原来处在市区边缘的村庄纷纷被城市所包围,出现了“城中有村”的现象。改造“城中村”,如何使城市和村民“双赢”,成了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城中村”改造是农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城中村”改造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