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传启 《学理论》2009,(21):99-101
人民监督员制度试行以来,虽然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突出表现在所选任的人民监督员中官员化倾向过于严重,部分监督员在监督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能力、缺失监督的话语权,相当一部分监督员很少、甚至基本不参加监督活动等等。因此,在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进程中,如何科学界定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条件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为消除公众对自侦案件的质疑,主动引进公众进行监督的一种内部监督方式。因为整个制度设计均由检察院自主摸索,在实践运行中形式大于实质,所以其广受质疑。应正视人民监督员制度自身存在的公信力危机,从重点加强制度立法、提高人民监督员的代表性、完善选任程序、强化监督效力等方面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3.
赵惠昆 《团结》2010,(4):13-14
笔者于2004年9月被选任为云南省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至今已5年有余。在担任云南省人民检察院一、二届人民监督员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本文拟就担任人民监督员履职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4.
监察委员会是"位高权重"的国家权力单元,亟待监督制约。在此有两种监督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传统监督模式: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执政党监督以及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另一种是新型监督模式:于人大内部设立专门监督委员会、于监察委员会内部设立调查委员会、建立监察诉讼制度以及建立新型上级监督机制。通过对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监察体制改革趋势的分析,发现传统的监督模式已很难胜任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工作,相比之下新型监督模式的监督更加实效有力,更加符合法治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5.
黄圣贵 《学理论》2010,(26):20-21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对检察机关来讲,是实行民主监督、依法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基本要求。因此,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检察机关面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对检察干警要求特别的严格,如果没有外来的监督,往往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工作的开展都有不利的方面。为此,旨在通过对人民监督员既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进一步通过该项制度来完善自身监督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以选任过程中的适度“分权”替代高度“集权”的制度创新。这是对传统干部选任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其历史进步性是把高度集中的选任权力,通过分权的形式扩大了人民民主,强化了对选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成为从源头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共性深化分权理论的研究,勇于探索和推进微观层面的“分权”实践,是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萧鸣政  应验 《行政论坛》2023,(2):140-147
选贤任能制度是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选贤任能模式是选贤任能制度的主体内容,是“贤能”标准与“选任”方式的有机组合,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选贤任能在实践中主要包括委任制、选任制、聘任制、考任制、竞任制等五大模式。五大模式在选任原则、选任主体、选任标准、人民民主特色上具有共通性,在适用对象、选任运行方向、价值取向上具有差异性。选贤任能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在运行机制方面,应适度区分选任模式中的领导管理权与建议参与权、模式体系上下贯通内外畅通、选任方式随着选任目标不断优化;在经验优势方面,应将模式类型与组织功能深度耦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机结合、包容吸纳与守正创新辩证发展;在实践应用方面,应以任务导向统筹结构功能、让技术赋能创新选任手段、取长补短发挥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8.
人民监督员制度经过十余年探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实际效果还不十分理想。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我国总体上还是作为一种政治符号而存在,其制度本身所蕴含的内在功能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因此,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当是走向真正的司法制度,使其兼具法制化和实效化两大要素。  相似文献   

9.
在对古代治吏体制进行批判与借鉴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古今政治形态、社会文化所发生的巨大嬗变,正是基于这些社会背景的更迭才促使我们在官员政治伦理培养和廉政监督模式、官员选任机制上面临着与古代不同的理念重塑和机制重构。立足古今治吏背景的不同,只有将古代治吏经验注入新的价值,在现代民主法治的框架内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实现官员政治伦理与责任形式的重塑,廉政监督理念与模式的重塑,官员选任理念与模式的重塑,从而实现"传统的现代性转化",才会为当下中国重塑官员廉治方式提供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0.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发生在以行政发包制为主要特征的政府治理结构中,必然受到行政发包制的基本逻辑和独特模式的影响。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生成可以从五大维度进行探寻:多层级权力关系、属地管理与"内控"模式带来信息不对称问题;行政权分配特点与发包方相机授权导致基层干部权责失衡;财政分成和预算包干模式使基层干部面临强财政约束与资源匮乏困境;干部管理制度缺陷降低基层干部"为官不为"风险;代理人成本制约与横向监督虚置削弱基层干部履职监督体制效能。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规制需要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府权责体系、优化财政预算与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干部选任考核激励制度、健全干部履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1.
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对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将"民意"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最主要的指标,让人民群众来监督、考核和评价干部,参与干部选任的"民评官"的方式应该积极推进."民评官"是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贯彻和创新;"民评官"与"党管干部"的原则并不矛盾.四川等地在推进"民评官"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对干部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宇宇 《学理论》2010,(27):172-173
人民监督员是强化检察机关外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职务犯罪侦查权正确行使的重要举措。当前,关于人民监督员的问题,理论界有着较大的争议。其中,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否坚实的问题。从民主监督理论、群众路线观点、法律基础、权力制衡与主权在民理论等四个方面入手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扩大干部选任中的民主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如果只注重民主的量的扩大,而忽视民主的质的改善,就可能陷入"恶质民主"的泥淖。近年来,随着我国干部选任中的民主因素的增多,干部选任的民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当前提升干部选任的民主质量仍然面临多重困境,主要表现为:政治生态文化亚健康的负面影响、改革创新与既有制度间多重张力下的"试点锁定"、重实质轻程序思维下的民主运转难题,以及"人走政息"和高运行成本导致的可持续性困境等。  相似文献   

14.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独具创造性、适合现实司法改革需要的针对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产生、发展、现实运作及存在的问题均与中国各阶段的政治发展与政治改革密切相关。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和具体落实检察民主是确保人民监督员制度有效、合理运作的基本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检察官的管理都是行政化的管理,选任也是完全沿用国家公务员的选任模式。随着《检察官法》和司法考试制度的实行,检察官的选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分类管理取得初步成效,遴选制度①不断完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提高。但现有的遴选机制还存有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不仅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检察官队伍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检察审查会制度是日本特有的刑事司法制度,承担着对起诉裁量权进行监督制约的功能,体现了司法民主化的理念.我国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之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基本理念及具体制度设计上存在较大区别.本文从检察审查会制度的内容梳理人手,探求其对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发展完善带来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选人用人事关党的事业成败和人心向背,始终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提高干部选任工作"两个满意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针对当前影响干部选任工作"两个满意度"提高的深层原因,必须有的放矢,多措并举,向选人用人领域的痼疾开刀,真正解决一些人民群众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问题,不断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的"两个满意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8.
李峣  陈庆凤 《学理论》2009,(30):153-154
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推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初衷在于公正与民主,本文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来源、功能价值以及制度完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强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加强干部选任监督检查,是保证《干部任用条例》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枣阳市在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和《干部任用监督检查办法》过程中,围绕建立干部选拔任用检查评估体系,不断探索加强干部选任监督检查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有力地防止和纠正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了选人用人质量。  相似文献   

20.
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是一种自我规制。自我规制的核心是规制的动力问题。克服企业环境监督员"经济人"的本质和"公益取向"间的矛盾,是我国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之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