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波 《学习与实践》2013,(1):130-134
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象征和标志的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名片,其发展可以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同时,城市文化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讨目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如何凸显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维护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协商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在"广泛多层制度化"实践中,其"平等""包容"的价值诉求、"交往""商谈"的实践特质和"批判""整合"的思维取向,契合了我国文化建设中"多元治理"的改革诉求和时代趋势。本文提出在打破"全能政府"和"超级保姆"的同时,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元文化治理主体格局,以保持三者权力结构与作用边界的动态平衡;并以协商民主的"宪政体制"框架、"双轨制"机制和"公共理性"原则为导向,以控制政府权力、培育社会组织、规范市场力量三大维度为切入点,界定各治理主体的外在权力作用边界和内在职责担当,最终实现"强公共领域""弱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提升文化治理的整体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是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 ,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 ,在消解中心性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崛起 ,并以其权力话语研究和文化政治批评性拓展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域。面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全球播撒 ,中国学者回应第一世界后殖民理论的方法和思路主要有 :注重后殖民场域中的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对话性 ,反思现代性与后殖民性的内在关系及其在中国的表征 ,关注后殖民语境中的知识分子状况 ,强调后殖民性与民族性问题的辩证关系。第三世界通过对后殖民理论的反思 ,可以与第一世界开展文化“对话” ,并使边缘文化得以被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黄进 《湖湘论坛》2018,(6):93-100
政治生态的治理和构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也是对政治规律的客观遵循,更是整肃党风政风的治本之策。当前,公共权力的利益寻租是政治生态异化的源头,衍生出"权力圈子"的勾连,导致扭曲的价值趋同,所产生的破坏力不加以有效整肃,将使整个政治生态出现紊乱和恶化。在新时代政治生态的治理与构建中,应该秉持系统论的观点,以政治文化、权力监督和制度建构为着力点,着力治理政治生态各环节的重要问题,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5.
政治生态的治理和构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也是对政治规律的客观遵循,更是整肃党风政风的治本之策。当前,公共权力的利益寻租是政治生态异化的源头,衍生出"权力圈子"的勾连,导致扭曲的价值趋同,所产生的破坏力不加以有效整肃,将使整个政治生态出现紊乱和恶化。在新时代政治生态的治理与构建中,应该秉持系统论的观点,以政治文化、权力监督和制度建构为着力点,着力治理政治生态各环节的重要问题,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6.
罗成雁  官秀娟 《创造》2019,(3):14-20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的心理状态和深厚感情,表现为主体对其文化身份和文化规范的高度认同。从文化领域"自我教育"到作为"四个自信"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建构主体、整合集体的功能,以文化的身份认同和规范性层面实现主体的文化治理。文化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的双重属性,以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使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文化自信逐渐突显出独特的治理性内涵,成为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新方略,并由此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政治和审美是中国文化研究两种主要维度,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及物性"。政治维度体现了中国文化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社会参与性,最终导致向文化政治的转变;审美维度的文化研究构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国图景,由诗意文化转向物质文化。两种维度的文化研究显示了中国文艺学研究者重建学科品格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权力一直足社会和文化分析领域的一个中心话题。《文化与权力》从权力的角度叙述了文化研究的历史。该书论述了文化研究的性质和目的,评论了该领域的发展历程——从战后法国的米歇尔·福柯、20世纪70年代饷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到该领域在美国得到的巨大发展,再到当今人们对文化、政治和道德规范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张烁 《求索》2008,(11):126-128
合法性话语形成了中国人对理想政治秩序及其实现方式的基本看法和信条。其中在对政治的理解、政治的组织核心、政治的结构以及运行等若干方面,古代中国人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合法性信条。同时.又因为合法性问题关注的核心就是国家权力,所以历史中所形成的合法性信条,往往会通过对一国权力观念的型构作用,而最终影响到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权力的框架体系。也就是说,我国古代的国家权力文化,很大程度上与政权意义系统的构建特征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贺程 《前沿》2012,(11):173-175
全球化进程加快了全球各民族国家间的交流,同时对民族国家内部的文化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发达国家文化的冲击。本文从遣散、去疆域化和再疆域化等混杂化概念出发,探讨了城市空间中文化、政治的混杂特征,并以中国城市雕塑和纪念碑为例分析了混杂文化背后的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使命是协调冲突、创造秩序,其力量体现为公共权力及其运行。因此,人们通过建立使公共权力得以确立和运行的制度体系来建立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重要的力量。现代国家的发展使提升和整合文化成为重要内容,将文化塑造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使国家治理融于文化塑造之中,必将成为民主时代国家实现有效治理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代际权力失衡是乡村治理中经济逻辑覆盖文化权力逻辑的缩影。权力、经济与文化应是乡村建设的三个基本面向,学界对三者的关联及其社会基础分析尚有待整合。在收入提高有限的前提下,重建农民参与性的社会文化网络,应是提高其非物质福利的战略导向。  相似文献   

13.
政治伦理视域中的廉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海潇 《人大研究》2006,(11):35-37
确立好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以下简称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在宏观的伦理视域中审视廉洁文化建设及其作用,对于廉洁文化建设突破传统思维意识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一、政治伦理: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廉洁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以廉洁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感受、政治认识和政治规范的文化综合,它反映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精神,它是政治文化。廉洁文化的伦理准则规范着公共权力的配置、运行、制约和监督等一系列过程,促使公共权力保持廉洁。从政治结构分析,廉洁文化蕴含以下基本政治伦理:1.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任何执政党主导…  相似文献   

14.
陈寅生 《岭南学刊》2002,(4):98-100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反腐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试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析。一、腐败的政治根源(一 )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和制约不力。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 ,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因此 ,腐败总是与公共权力结合在一起 ,腐败分子总是把公共权力视为特殊商品用以换取私人利益。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在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利益的分配就为一些人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改…  相似文献   

15.
群众文化是有史以来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现象,在当前文化建设领域中,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的群众文化也逐渐体现出了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将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算法作为计算机通过模拟人的思维在数据的喂养下将输入数据转化为输出数据的计算模型,是推进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要素。随着公共文化传播日益“算法化”,作为技术、权力、媒介的算法成为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中介。算法基于用户画像进行公共文化精准推送、以虚拟趣缘社群助力文化共同体构建、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方式、目标和主体维度赋能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算法是一柄双刃剑,算法落入数据陷阱放大治理公平困境,平台造成的过滤气泡固化受众文化审美“茧房”,对算法的依赖掣肘治理主体能力提升,由此产生普惠均等困境加剧、公共文化空间逼仄、主流文化价值遗失的症候,阻滞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因而算法赋能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表现为一种悖论。为此,需要彰显人文关怀,观照算法“弃民”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提升算法开发者和公众的算法素养,冲破文化审美茧房;强化协同思维,聚合多元主体治理合力以克服算法依赖。  相似文献   

17.
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脉积淀深厚的中国乡村,文化治理尤其具有理念、资源、方式和路径上的历史基础和条件优势。以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为例,观察、分析和提炼出"重建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巩固基层执政基础""构建村庄生活共同体""建构村庄社会生活规则秩序""引领乡村传统创造性转化发展""恢复乡村生产活力、重建乡村生活体系"等方面的乡村文化治理成效,揭示出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已然呈现、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和研究的深层次功能,为探索文化治理的内涵要素和整体框架提供实践案例和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有文化,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将文化的思维贯穿于公共空间治理政策的方方面面,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中经济、生态、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治理中形成“区域—城市—城区—社区”四个层面之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最终通过治理的顶层设计,对城市自身文化的挖掘、引导、运用和创新,促进城市完善自身核心定位,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文化引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陈杨波 《新东方》2014,(2):50-53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我们开展对外交往、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开放至关重要。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提出了文化维度的理论,旨在把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按照五个维度分类,进而揭示东西方文化差异。而该理论中的四个维度(长期导向指数、权力距离指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指数、不确定性规避指数)都可以通过中美体育行业的比较得到体现。而中美体育文化的差异又从宏观上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文化体制改革既不能简单地按照自由主义的模式也不能简单地按照机械决定论的模式,而要走一种多元管理的模式。我们要对不同形式的文化进行区分。这就是要区分哪些文化领域属于公共权力领域的,哪些属于市场领域,可以通过市场而生产出来的,哪些文化领域不能简单地划入市场或者政治权力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