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鉴定长春市某水产养殖场团头鲂的病原菌,从患病团头鲂体内分离到致病菌JWC086,对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鉴定,并对16S r DNA和管家基因gyr B序列、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耐药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阴性菌,其生理生化特性与维氏气单胞菌基本相同。16S r 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菌与维氏气单胞菌(KP716691)的同源性在99%以上。基于16S r DNA与gyr B序列的进化分析显示,该菌与维氏气单胞菌同属一个分支,同源性较高。将分离菌人工感染团头鲂,7 d内团头鲂全部死亡,且临床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发现,能从JWC086扩增出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黏附素(Aha)、丝氨酸蛋白酶(ser)、核酸酶(exu)、脂肪酶(lip)及密度感应系统调控基因(Lux S)等7种毒力因子。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苯尼考及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比较敏感。本研究为团头鲂感染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温和气单胞菌在大麻哈鱼中的发病症状并进行药敏试验,并为预防和治疗该病在大麻哈鱼中暴发提供试验数据,从患病大麻哈鱼鱼苗的鳃及内脏等病灶部位分离到1株细菌,经腹腔人工注射和人工浸浴感染试验均出现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并分离到革兰染色和生理生化特性结果与原菌株相同的细菌。结果表明,该菌为短杆状、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菌,与D-葡糖酸、丙二酸和葡萄糖等反应呈阳性,而与黏菌素、七叶苷和L-阿拉伯糖等反应呈阴性,结合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该菌与温和气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表现出耐药,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等药物敏感。本试验首次从大麻哈鱼体中分离出温和气单胞菌,并得到8种高度敏感的药物,同时阐明了温和气单胞菌在大麻哈鱼中的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3.
为鉴定长春市某水产养殖基地患病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病原菌,本研究从患病鱼中分离出致病菌WC03株,经人工感染试验鉴定该病菌有较强的致病性,能使团头鲂、小鼠及斑马鱼致病死亡,之后对分离菌株WC03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进一步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该菌16S r DNA和gyr B、rpo D和cpn60这3种管家基因,同时对该菌的致病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6S r DNA及管家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菌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且同源性在98%以上。该菌含有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黏附素(aha)、丝氨酸蛋白酶(Ser)、核酸酶(exu)、脂肪酶(Lip)及密度感应系统调控基因(Luxs)这7种毒力因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呋喃妥因、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头孢呋辛这4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4.
致林麝猝死的病原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引起两头圈养林麝猝死的主要病原菌,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和预防方案,本研究采用血平板对死亡林麝的心、肝、脾、肺、肾等组织器官中可疑病原进行分离,通过菌落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DST)进行鉴定。通过16S rDNA基因的系统进化研究发现,从猝死林麝体内分离的细菌与豚鼠气单胞菌S5-3株的同源性高达99.9%,结合生化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致林麝猝死的致病菌为豚鼠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卡那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较敏感,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为中敏,对红霉素、青霉素、利福平、头孢拉定、呋喃妥因存在多重耐药性;通过PCR检测分析,发现该菌株携带耐药基因bla-OXA和bla-PER;动物试验表明,给予小鼠接种3.9×10~8 CFU/0.3 m L的剂量会导致小鼠全部死亡,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强致病性。本研究结果对林麝养殖生产中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鉴定长春市某渔场鲫鱼病原菌,从患病鲫鱼脾中分离到病原菌J YX-1,通过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管家基因及毒力基因扩增,系统发育分析和药敏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J YX-1对鲫鱼具有致病性;基于16Sr RNA与4种管家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与维氏气单胞菌同属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表明J YX-1为维氏气单胞菌;毒力基因检测发现,能从J YX-1扩增出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黏附素(Aha)、丝氨酸蛋白酶(ser)、核酸酶(exu)及脂肪酶(lip)6种毒力因子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J YX-1对克拉霉素、妥布霉素及链霉素等11种药物敏感。本研究结果为鲫鱼感染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发生"腹水病"的野生胡子鲶体内分离出14株致病菌,经生化鉴定,有12株细菌(87%)定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1株定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动物回归试验也证实了细菌的致病性.因此,本次野生胡子鲶发生"腹水病"主要病原是豚鼠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对细菌有效的药物有头孢类抗生素、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兰州市榆中县某奶牛场犊牛疑似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病例进行确诊,本研究采集病死犊牛的脏器组织并从中分离到1株革兰阴性短杆菌,进而对分离菌进行了生化鉴定、16S r RN A鉴定及khe基因鉴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分离菌的致病性试验、耐药性分析及主要毒力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除H2S试验外,分离菌生化特性均符合肺炎克雷伯氏菌的生化反应特性,其16S r RNA及khe基因序列与G enB ank中肺炎克雷伯氏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均高达99%,因此,可将分离菌确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并将其命名为YZ2015。动物试验及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菌的fim H、mrk D及wab G基因与肺炎克雷伯氏菌其他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核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8.
从贵州省某竹鼠养殖场送检的6只患病竹鼠的不同组织病料中分别分离到两种不同的细菌,经细菌形态观察、生化试验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两株分离菌一株为大肠杆菌,命名为GZ-QDN1;另一菌株为绿色气球菌,命名为GZ-QDN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GZ-QDN1对头孢曲松、头孢拉啶、复方新诺明等9种药物有...  相似文献   

9.
从2008年黑龙江省某奶牛场犊牛中暴发的一种以呼吸道病变为主疾病的患病牛中分离出3株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等将分离菌鉴定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皮肤坏死试验及16 S rRNA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对氟哌酸、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可导致豚鼠皮肤坏死;其16 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标准菌株Bb RB50株(BX640449)同源性为100%.证实,引起该病的病原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相似文献   

10.
从四川省某规模化猕猴养殖基地的病死猕猴的脏器及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可疑菌,对其纯化培养、革兰染色和生化鉴定后进行了分子水平鉴定,包括ipa H基因和wzy基因测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并进行了致病性分析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符合宋内氏志贺菌生物学及分子学特性,对小鼠具有较强致病性。16S r RNA基因多序列比对,绘制遗传距离及遗传发育树,证明其与2株宋内氏志贺菌(CP010829.1和HE616528.1)遗传距离最小,均为0.001。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头孢类等4类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类等6类药物耐药。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宋内氏志贺菌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狐狸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菌采取病死狐狸内脏,用LB液体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对该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进行分析,初步鉴定为变形杆菌。用PCR方法扩增该分离菌株的16 SrRNA基因,结果获得大小为1 539 bp的DNA片段(已登录GenBank,登录号EU643833)。经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的16 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AY820623、EF091150)的同源性为99.7%,证实该分离菌株为狐狸奇异变形杆菌,并命名为HU/08。致病性试验证明,该分离菌株对小白鼠有高致病性;毒素测定试验证明,该分离菌培养液的无菌滤液对小白鼠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黑龙江省某狐狸养殖场患病狐狸的病原菌,从发病狐狸的子宫内脓液中分离到1株细菌,并命名为bz001001。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16S rRNA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该菌为霍氏肠杆菌。之后对该分离菌进行了动物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菌可引起试验组小白鼠20%死亡,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该分离株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大部分表现耐药,少数药物敏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该分离菌与来源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人源、螃蟹源及实蝇源分离株的霍氏肠杆菌的遗传距离最近,同源性高达98%。本试验是首次从狐狸中分离到霍氏肠杆菌,此结果提示霍氏肠杆菌具有比以往认为的更广泛的宿主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刚出壳雏鸡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本研究对90只刚出壳的病弱雏鸡进行病理观察;从肝脏等器官分离细菌,提取分离株DNA,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的扩增并测序,将测定结果与Gen Bank相应细菌株比对,结合菌落菌体形态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病弱雏鸡腹围较大;解剖显示皮下胶冻样,卵黄吸收不良,肝土黄色;显微镜下显示肝充血,脂肪变性。从病弱雏鸡的肝脏分离出菌株56株,分离率为62.2%(56/90)。其中粪肠球菌分离率为46.4%(26/56),大肠杆菌为16.1%(9/56),金色葡萄球菌为14.3%(8/56),奇异变形杆菌为8.9%(5/56),鲍氏不动杆菌为5.3%(3/56),沼泽考克氏菌为3.6%(2/56),柠檬酸细菌属为1.8%(1/56),无色杆菌为1.8%(1/56),地衣芽胞杆菌为1.8%(1/56)。结果提示,刚出壳雏鸡感染的细菌为9种,主要有肠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为雏鸡细菌感染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鉴定长春市某渔场团头鲂致病菌,从患病团头鲂肝中分离到细菌JLTP-1608,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RNA和管家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JLTP-1608对团头鲂、斑马鱼和小鼠均具有致病性,且团头鲂与斑马鱼的临床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JLTP-1608对头孢噻肟、呋喃妥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本研究为团头鲂感染弗氏柠檬酸杆菌的鉴定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2个鱼场的5尾病(死)鱼的肠内容物及肝进行细菌学检验,在其中2尾病死鱼及1尾病鱼的肝中发现形态特征一致的细菌,并分离到菌落特征基本一致的细菌;在5尾鱼的肠内容物中均发现并分离到几乎纯一的与肝中相同的细菌。经对24株纯培养菌理化特性鉴定,初步表明分离菌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及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占优势。回归试验表明,分离鉴定的3种气单胞菌均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绵羊虱蝇雌、雄成虫中肠及蛹的菌群结构特点,提供防控绵羊虱蝇及其传播疾病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在无菌条件下采集雌、雄绵羊虱蝇成虫中肠内容物及蛹内容物,用试剂盒提取细菌总DNA,运用通用引物PCR扩增细菌16S r DNA V3区,DGGE电泳,选取优势条带,回收、测序,测序结果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雌、雄绵羊虱蝇成虫中肠及蛹的优势菌均为巴尔通氏体、杀雄菌、沃尔巴克氏体。研究结果表明,雌、雄绵羊虱蝇成虫中肠及蛹的菌群结构相似,且巴尔通氏体、杀雄菌、沃尔巴克氏体可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发生的一例华南虎幼虎急性死亡病例的病原菌,无菌采集死亡幼虎的肺、肝、脾、肠道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从肠道组织中分离到1株细菌并命名为F J/T iger01,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16S r R N A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该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对该分离菌进行动物致病试验、药敏试验、16S r RNA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试验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小鼠攻毒后12 h内全部死亡;15种抗菌药物中,该分离株仅对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庆大霉素这3种药物具有敏感性。该分离株与17株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遗传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但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异性或物种特异性。本试验从死亡幼虎肠道组织中分离到1株多重耐药的奇异变形杆菌,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为我国圈养华南虎疫病防控补充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取病死鸡肝接种于血清琼脂平板,挑取符合巴氏杆菌特征的单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和染色镜检;对纯培养菌提取核酸,进行16S r RNA、kmt1和cap A基因的PCR鉴定,7个管家基因的PCR扩增和多位点序列分型,以及12个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并进行分离菌的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2株病原菌(HN-1和CZ-6)均为两极浓染的革兰阴性短杆菌,16S r RNA和kmt1基因序列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同源性均高于99%,荚膜血清型鉴定为A型,基因型为ST129型,除tox A、ptf A、nan H之外的9个毒力基因均被检出,动物回归试验表明分离菌对鸡的致病性较强。结果表明,这2株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为我国禽源菌株的遗传特性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r DNA ITS序列分析,结合真菌形态学对兔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采集疑似患皮肤真菌兔的皮屑、结痂和被毛等病料,在沙保弱培养基分离培养;用分离菌株进行动物回归试验;提取分离菌株DNA,采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 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共分离出29株真菌,其菌落为颗粒状、背面有褐色色素沉着;显微镜下小分生孢子为葡萄状,大分生孢子为棒状,菌丝为螺旋状;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病变部位皮肤充血、毛囊内有孢子样菌丝段;r 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万博节皮菌有98.6%~95.0%的同源性。根据ITS区序列比对结果,结合菌落的形态学特征和兔皮肤病理变化,证明所分离的菌株为万博节皮菌。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林麝粪样中的类圆属线虫的虫卵进行虫种鉴定,提取了四川和陕西地区林麝粪样中类圆属线虫的虫卵DNA,采用PCR技术扩增18S r RNA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扩增出的片段大小均为362 bp,21个来自林麝粪样中的类圆属线虫虫卵样品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经序列BLAST比对,与Gen Bank中的多株乳突类圆线虫的序列相似性为98.5%~100%。本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圈养林麝体内的类圆属线虫均为乳突类圆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