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对市售的6种淡水鱼共采肠内容物样品73份,检出气单胞菌(Aeromonas)32株,阳性率为43.84%;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shigelloides)17株,阳性率为23.29%。其中有8份样品同时检出上述两菌。对32株气单胞菌用8项生化试验鉴定为4个种,分别是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e)16株,豚鼠气单胞菌(A.eaviac)8株,温和气单胞菌(A.obria)7株,简达气单胞菌(A.jandei)1株。  相似文献   

2.
从腹泻的大熊猫粪便中分离到 2株细菌 ,用BiologMicroStation细菌自动生化鉴定工作系统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hydrophila)DNA 1群和肺炎克雷白氏菌肺炎亚种 (KlebsiellapneumoniaeSSpneumoniae)。试验表明 ,2菌对小白鼠有极强的致病性 ,对菌必治和百菌除敏感。  相似文献   

3.
嗜水气单胞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天印  刘洵  常小斌 《中国兽医科学》2007,37(12):1013-1016
基于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aerolysin)基因的序列,设计了1套引物,通过条件优化,成功建立了针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环媒恒温基因扩增(Lamp)检测法。采用Lamp法对病原菌进行了扩增,并对病鱼血样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法只检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不同浓度的细菌悬液扩增结果表明,Lamp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低菌液浓度为1.4~14/μL。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鮰维氏气单胞菌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无菌操作技术,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肝、肾中分离病原菌,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同时通过病理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由维氏气单胞菌引起的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鮰的肝、肾、脾、肠、脑、鳃等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从患病鱼的肝、肾中分离到形态、大小一致的细菌,经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镜下可见患病叉尾鮰肝细胞严重空泡变性,部分区域肝细胞坏死、溶解,相互融合成溶解性坏死灶;肾小球毛细血管严重充血,充满大量红细胞,肾小囊扩张,肾间质严重出血,拟淋巴细胞及造血组织减少,大量含铁血黄素及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脾出血,淋巴细胞减少,大量含铁血黄素及红细胞浸润;肠黏膜下层和浆膜层水肿,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充血;脑浆膜和基质水肿;鳃小片毛细血管严重充血,基部细胞增生,呼吸上皮浮离,有的呼吸上皮细胞和柱细胞变性、坏死,使部分鳃小片腐离脱落。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可引起斑点叉尾鮰多器官组织,特别是肝、肾、脾、脑、鳃等重要功能器官出现典型的病理变化并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5.
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双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GenBank中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荚膜多糖的cpsF基因和CAMP因子的cfb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并进行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及人工感染罗非鱼组织样品检测,建立了快速检测无乳链球菌的双重PCR方法。结果显示,仅无乳链球菌能扩增出cpsF和cfb两条特异性条带,而海豚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鮰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无条带检出;经敏感性试验,最小模板检出量为7.632×10-2ng/μL;同时对30尾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肝和肾组织中细菌DNA进行双重PCR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检出的阳性结果一致。证实,所建立的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的优点,适用于对罗非鱼等无乳链球菌的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6.
从患出血病罗非鱼的血液、肝、脾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经动物回归和理化试验鉴定,确诊嗜水气单胞菌为罗非鱼出血病病原;用分离菌制成的饵料吸附型疫苗进行田间试验,免疫组罗非鱼保护率为87.1%,未免疫组存活率为59.9%,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影响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产生的因素熊焰周煜汪开毓(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雅安625014)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污水及土壤中,常引起鱼类、中华鳖等水生动物的出血性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溶血素,溶血素是该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作者从患红脖子病的病...  相似文献   

8.
从南京市某集贸市场所售6种淡水鱼体内分离细菌,根据细菌染色、培养特性及16 S rRNA基因扩增等特点进行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对鉴定阳性的菌株测定其溶血、溶蛋白特性,采用PCR技术调查毒力因子的基因分布情况,以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研究了不同毒力基因型代表菌株的致病性.试验共分离得到39株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为65.0%(...  相似文献   

9.
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抗嗜水气单胞菌单克隆抗体并制备金标垫。将吸收垫、喷涂有抗嗜水气单胞菌单克隆抗体和羊抗鼠抗体的硝酸纤维素膜、金标垫及样品垫组装成免疫层析试纸条,建立嗜水气单胞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用灭活细菌与血清混合的模拟检测样本测定试纸条的特异性、灵敏度,结果显示:试纸条对豚鼠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鳗弧菌、溶藻弧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13种常见病原菌没有交叉反应,与嗜水气单胞菌有特异性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105CFU/mL,检测时间小于5min。所制备的嗜水气单胞菌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高、适用于基层临床生产推广应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荆州、荆门地区一些集约化养龟、鳖场饲养的龟、鳖发生以烂尾、红脖子及体表穿孔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死亡率为20%~90%,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经对病龟、鳖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及病原分离和鉴定,确诊为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引起龟、鳖的嗜水气单胞菌病.  相似文献   

11.
1997年我们在开展鸭病毒性肝炎(DH)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在江阴市青阳镇、郊区扬名乡发现两起临床症状和DH相似,但用特异性抗血清治疗无效的病例,后经病原分离、鉴定,诊断为鸭嗜水气单胞菌病。1 发病情况和主要症状1997年5月,郊区扬名养鸭场一群23日龄的雏鸭(共496只)发病,第1d死亡26只,即用DH超免疫血清治疗,第2d死亡14只,以后每天死亡5~20只。经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治疗,疫情得到控制。至40日龄共死亡鸭184只,死亡率为37.1%。1997年9月江阴市青阳镇某养鸭专业户的5…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从病鱼体内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分子机理。以 4株对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及 2株敏感菌株为模板 ,参照杀鲑气单胞菌gyrA基因序列 ,设计了 1对引物 ,进行 gyrA基因氟喹诺酮抗性决定区PCR扩增 ,将扩增产物克隆入pMD1 8 T载体 ,转化入大肠埃希氏菌DH5α中 ,小提质粒 ,酶切鉴定 ,测序并分析比较耐药菌和敏感菌的氨基酸残基序列 ,发现耐药菌有 5个氨基酸突变位点 ,分别是 83位点的Ser→Ile,92位点的Leu→Met,1 74位点的Ile→Phe,2 0 2位点的Asn→Asp ,2 0 3位点的Leu→Arg ,耐药菌突变后的氨基酸残基均比敏感菌正常的相对应氨基酸残基分子量大。 83位点的突变与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突变一致 ,1 2 2位点具有保守的Try。  相似文献   

13.
从四川省不同地区分离到256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Carter荚膜群鉴定法和Heddleston热稳定抗原鉴定法对其进行了血清学鉴定,并对病原的部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254株为荚膜A群菌,占99.22%(254/256),其中5A型占95.7%(245/256),8A型占1.95%(5/256),9A型占1.56%(4/256),未定型占0.78%(2/256)。测定了鸭巴氏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分离鉴定的鸭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兽医科技》1989年第2期发表了由虞蕴如等同志撰写的“水貂新型败血性疾病病原体的研究”一文。在此,我们拟就病原体的鉴定问题与上文作者提出商榷。1986年,我县某貂场发生一起急性败血性水貂传染病。我们从发病水貂的实质性脏器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经虞蕴如等同志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hydrophila Subsp hydrophila)。我们感谢虞蕴如等同志的支持。但我们经过系统鉴定,此菌应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  相似文献   

15.
从发生"腹水病"的野生胡子鲶体内分离出14株致病菌,经生化鉴定,有12株细菌(87%)定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1株定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动物回归试验也证实了细菌的致病性.因此,本次野生胡子鲶发生"腹水病"主要病原是豚鼠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对细菌有效的药物有头孢类抗生素、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  相似文献   

16.
1999年 7月广西某蛤蚧养殖场暴发流行一种以口腔糜烂、不食、腹泻为特征的急性疾病 ,发病率 60 %,病死率高达 10 0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实验室诊断和病原分离鉴定 ,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证实为嗜水气单胞菌并发大肠杆菌病。1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发病蛤蚧精神不振 ,反应迟纯 ,行动缓慢 ,食欲废绝 ,口腔、咽有大量粘液 ,粘膜充血 ,有的口腔周围肿胀出血。剖检见食道粘膜有出血点 ;肺大面积充血 ,呈暗红色 ;肝肿胀 ,质脆易碎 ,表面有针尖大的出血点 ;脾、淋巴结肿大 ;肠臌气 ,并充满粘液 ,粘膜充血、出血 ,直肠尤为严重。2 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嗜水气单胞菌流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嗜水气单胞菌现今流行菌株与20世纪80年代末分离的国内疫苗生产株J-1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对2009-2010年分离的5株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溶血性、溶蛋白性、外膜蛋白图谱、ERIC-PCR图谱分析及斑马鱼致病性试验,并与J-1株作对比。结果显示:5株菌均溶血、溶蛋白,且来自发病鱼的4株菌(NJ-35、XX-52、XY-16、CS-43)胞外产物的活性与J-1株相似,但高于来自健康鱼的菌株(JH-17)。斑马鱼致病性试验表明,来自发病鱼的4株菌毒力较强,LD50为1.2×102~6.9×103 CFU/mL,均属强毒株;来自健康鱼的菌株和J-1株毒力较弱,LD50高于1.0×106 CFU/mL。外膜蛋白及ERIC-PCR图谱分析显示,来自发病鱼的4株菌相似,而与来自健康鱼的菌株明显不同;同疫苗菌株J-1相比,4株来自发病鱼菌株的ERIC-PCR图谱与之相似,但外膜蛋白图谱与之有较大差别。说明疫苗菌株J-1在外膜蛋白表达上与现今流行菌株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8.
分别利用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放射免疫测定(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某奶牛场40份牛奶样本进行了测定,结果在样本低稀释时有5份呈现阳性或可疑。肯定了我国牛群中存在新的嗜肝DNA病毒种。牛奶中的HBsAg相关性抗原与人HBsAg的交叉反应性较低,这同其它哺乳动物嗜肝DNA病毒与人乙型肝炎病毒的低同源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影响类志贺邻单胞菌脱羧酶及氧化酶试验因素的探讨李槿年汪秀娟(安徽农业大学畜牧水产学院合肥230036)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shigeloides,PS)是新近发现的传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氨基酸脱羧酶和氧化酶的测定是鉴定该菌的两个关键性...  相似文献   

20.
为鉴定长春市某水产养殖基地患病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病原菌,本研究从患病鱼中分离出致病菌WC03株,经人工感染试验鉴定该病菌有较强的致病性,能使团头鲂、小鼠及斑马鱼致病死亡,之后对分离菌株WC03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进一步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该菌16S r DNA和gyr B、rpo D和cpn60这3种管家基因,同时对该菌的致病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6S r DNA及管家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菌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且同源性在98%以上。该菌含有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黏附素(aha)、丝氨酸蛋白酶(Ser)、核酸酶(exu)、脂肪酶(Lip)及密度感应系统调控基因(Luxs)这7种毒力因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呋喃妥因、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头孢呋辛这4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